《Child of glass》故事講述一個名叫吉賽爾的女孩是個玻璃孩子,眼睛清晰。她全身是個透明體反射光線,吸收色彩,這使她與周圍的一切融為一體;在她的玻璃頭上,所有的想法都是赤裸裸的,任何人都能讀到她所有的想法。人們像一本打開的書一樣,在她的所有想法之間徘徊。
她是個奇怪又微妙的存在,凸顯世界裡的真理與謬論,但沒有人真的準備好接受這一切。因此吉賽爾選擇逃離並離開她的父母,試圖找尋可以適合或接受她的地方。於是她走過一座城市又一座城市,來到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無論她走到哪裡,她都被人們拒絕。有一天,她決定轉身回家,即使事實可能令人恐懼,人們還是傾向忽略它。吉賽爾堅決做完整的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真實的想法,尋找生活的真正意義!
《Child of Glass》裡那個玻璃孩子(吉賽爾),因為長相與他人不一樣而無法融入群體中,也因此被人們關注與討論著,此描述影射社會中少數甚至獨一無二的人,面臨且無法避免別人異樣的眼光與評價。這讓我思考到一個謬述問題~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融入團體成為合群的人,但又希望孩子能在團體中出類拔萃、出人頭地!這裡產生幾個值得父母們思考的問題。
“合群”是否意味要與他人在思想行為上相似甚至一樣呢?這樣會不會抹掉孩子天生的獨特性呢?
“獨特性”有沒有好壞之分呢?出類拔萃與特立獨行在概念上相同嗎?若不同,哪裏不一樣呢?回到社會價值與自身經驗上,真的值得好好想想!
其次《Child of Glass》書中描述吉賽爾因為全身透明之故,使她腦袋中的想法也被他人看得一清二楚。當吉賽爾還是孩子時,不太會表達自己想法時,能被人(尤其是照顧她的父母)一眼就理解,帶給她相當大的安全感。但隨著年歲增長,吉賽爾有了更多甚至複雜的情感與思想(美好的、醜陋的),此時被人一眼看穿的感受,就變得是一種對自己甚至對他人的困擾與矛盾。
如果腦袋裡的念頭或心裡的想法,能被人理解應該是件很開心的事。但反過來看,如果想法不想被他人發現,也就是所謂的秘密,卻被人一眼望穿,就像沒穿衣服完全暴露在眾人眼前,這又是多麽令人難堪或生厭之事!!
如何保有自己隱私在高度運用網路科技的現代,已經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這讓我想到多年前看過由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導演的電影《全民公敵》,探討個人隱私權與政府公權之間的權力關係,中間牽涉到個人意願與群體利益,比如說,政府在各個路口架設攝像頭,希望減少社會犯罪事件,保護人民的財產及人身安全;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人的生活樣貌則幾乎在透明容器中,完全一覽無遺而且不管你願意或不願意!於是又讓我想到一個矛盾的問題~
人人都想要保有個人隱私,同時也希望能生活在安全透明的社會環境!
此時產生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隱私,對你而言需要嗎?為什麼?
你覺得自己願意袒露哪些資訊,以獲得生活上的便利與安全呢?
如果世界是透明的,任何人都能看見他人的想法,請你想像一下世界的樣子,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可能!
《Child of glass》作者 : 碧翠絲‧阿雷馬娜 (Beatrice Alemagna)
1973年出生於義大利波隆那,現居於巴黎。
8歲時立志成為小說圖文作家,目前創作的30餘本書已在世界各地出版。
曾入選波隆那拉加茲童書獎,得過紐約時報最佳童書、2010年國際安徒生獎年度作家,法國巴歐巴童書獎等。
阿雷馬娜的插畫獨特,不受任何風格拘泥,每本書皆為極具原創性的藝術作品。即使使用不同媒材創作,作品仍保有一貫的美學,並喜愛在不受頁面拘束的創作中,談論生活裡渺小卻令人感動的事物。
喜歡兒少文學的大人、很喜歡繪本的大人、更喜歡小孩的大人!社團法人高雄市蒲公英閱讀推廣組織的發起人、小房子書舖的管家!!因為一段話….「你不抬頭看天上的星星,你的夢想就不會跟你到天邊!」、所以別名為「星星小姐」!│經歷:高雄市立圖書館推廣組館員、教育部「閱讀磐石獎」國小組評審委員、台北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評審委員、誠品文教基金會-國中小學閱讀示範老師、閱讀教案撰寫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高雄鳳山早療中心–身心障礙家庭早期親子共讀講師│現職:社團法人高雄市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 總幹事 2008年至今│蒲公英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oslakaohsiung 個人e-mail:yifeng1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