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展是什麼?
現代藝術開山始祖— 印象派,如何跨度到當代藝術?
時尚與藝術又是如何走到一起?
換個角度看藝術,透過巴黎美術館巡禮,讓我一次告訴你!
許多人到羅浮宮都會去爭睹蒙娜麗莎,通常會先經過展出文藝復興畫作的「Salon Carré」,再走進也滿滿義大利名畫的大長廊(The Grande Galerie),就會抵達她所在的711號房。

我上次去羅浮,雖也走在這條既定路線上,卻沒有去見蒙娜麗莎,而是趁老公孩子排隊時,來回穿梭Salon Carré和大長廊,幻想是否能夢回過去,因為這裡正是藝術展覽重要發源地!

大家來美術館,多是看作品或建築,這次不如跟我一起換個角度看藝術,從羅浮宮出發,穿越多座巴黎美術館,去探索這座城市不一樣的藝術展覽紋理。
一、沙龍展的發展:羅浮宮與大小皇宮
所謂 “沙龍/ Salon”,源自義大利語的大廳— “Salone”,17世紀時,是用指人們聚在一起討論藝術、文化或思想的社交場,後來也有藝術展覽之意,既沙龍展,源頭就是羅浮宮中的「Salon Carré」。

圖片來源 維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X_Distributing_Awards_to_Artists
「Salon Carré」是1661年羅浮宮大火後的重建部分。後路易十四遷往凡爾賽宮,此處就交給了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成為他們開會與向公眾展出新作的地方,「沙龍展」得名,逐漸成為歐洲藝術盛會。
大革命後,沙龍展對外開放參展資格,作品暴增,羅浮宮無法容納,因此1848年起,沙龍展遷出羅浮,最後落腳在香榭麗舍大道與塞納河畔旁的工業宮(Palais de l’Industrie),這原是座為1855 年巴黎第一屆世博所建的場館,但因受到許多批評被拆除,並在1900又一屆巴黎世博時,在原址上興建今日的巴黎大皇宮和巴黎小皇宮。

無論是當年工業宮,還是後來大小皇宮,這塊地面一直是沙龍展自羅浮宮遷出後的重要舉辦地,從正統官方沙龍,吹起時代號角的落選者沙龍,和接下來的獨立者沙龍(首屆1884年,打破官方審查制度)、秋季沙龍(首屆1903年,打破傳統藝術純繪畫與雕塑形式)皆是如此。

直至今日巴黎沙龍展依然存在,「Salon」一詞也能用作大型展會代稱,大皇宮亦持續作為各種臨時性展演場地,為人們帶來展覽和沙龍藝博。


二、從印象派走到當代藝術:奧賽與橘園
大小皇宮不遠處,就是豐富印象派館藏的奧塞,裏面掛了兩幅與沙龍展和現代藝術反動息息相關的畫作— 馬內《草地野餐》 和 《奧林匹亞》。

第一幅《草地上的午餐》驚世亮相於1863年的落選者沙龍。起因是學院官方沙龍日趨固化,加上那年評選過於迎合皇帝拿破崙三世品味而備受評擊,拿破崙三世遂決定將所有落選作品另行展出,是為落選者沙龍,造成萬向轟動。接著馬內又憑藉《奧林匹亞》在1865年官方沙龍,再度引發軒然大波。

這兩幅畫中都有個大膽直視觀眾的裸女,但她不再是古典畫中肌膚光滑的女神,更像是個粗糙、真實的妓女(模特兒實則是女畫家 Victorine Meurent)。馬內用這樣的形象, 把藝術從高貴神壇拉下,宣告創作題材不該侷限於宗教、神話或歷史,是時候正視屬於大眾的當下與生活,影響了數年後第一次印象派聯展誕生 (1874年),現代藝術正式來臨。

接著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奧塞旁的橘園美術館,這間美術館以八幅莫內那長達數米,可環繞空間的巨幅睡蓮聞名。印象派名稱正是來自莫內的《日出.印象》,但他1890年定居吉維尼後便開始全心投入睡蓮創作,尺寸越來越大,畫面也趨向抽象。莫內將過往印象派中,捕捉生活中當下光影瞬間推到極致,光與色被拉長,抽離時間,昇華為一種可以進入的永恆。

今日我們走進橘園的橢圓莫內展廳,那沒有畫框的巨型睡蓮,就好似讓觀眾沉沒在色彩與光影漩渦。這些莫內晚期作品,深刻啟發後來紐約畫派的抽象表現、色域繪畫,加州光與空間運動,和今日無所不在的沉浸式體驗,接軌了當代藝術。

三、當代藝術新局勢:龐畢度與當代藝廊
印象派在邁入20世紀進入尾聲,畢卡索、馬蒂斯時代來臨,左岸興起,巴黎也經歷了一戰與二戰。特別是二戰後,儘管左岸復興,但藝術世界中心已位移紐約,當代藝術與藝廊故事線在曼哈頓展開,巴黎要到1977年龐畢度中心開幕,旁邊的瑪黑區才始在80年代湧進新潮藝廊,請詳見我另一篇文章〈今日不去美術館,帶著孩子逛藝廊—巴黎篇 〉。


巴黎瑪黑區藝廊,龐畢度落成後,旁邊瑪黑區開始湧進當代新潮藝廊,詳情請看《今日不去美術館,帶著孩子逛藝廊—巴黎篇》
四、從百貨公司,到時尚與藝術交織的當代美術館
故事說到了最後,其實還有樣經常伴隨我們日常,與美術館同源同宗的百貨公司,它們都是現代工業化後,城市生活與消費娛樂興起下的產物,皆透過設計空間、陳列迷人事物,吸引人享受觀看樂趣,甚至藝術展覽早在19世紀就被世界第一座百貨— 樂蓬馬歇(Le Bon Marché)搬進了商場,屬於我們今日大眾的精品消費也正是萌芽於當時這些百貨店。

我前面提到二戰後,世界藝術核心易主紐約,但此時巴黎,卻在Christian Dior的New Look出現後,帶動時裝產業與高訂復興,法國精品出口全球,奢侈品帝國成形。而這兩條原本分屬紐約、巴黎的故事線到了發展成熟的90年代後,又逐漸走到一起!奢侈品集團開始資助展覽、大量收藏藝術品,甚至在新世紀大放異彩,購置空間、成立美術館,因為它們需要將藝術作為文化資本,加值品牌形象。

如今巴黎除經典系列美術館,以當代藝術為主軸的路易威登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 ),以及開雲集團(旗下有Gucci、巴黎世家、聖羅蘭等品牌)掌門人帶來的— 皮諾館藏(Bourse de Commerce – Pinault Collection),也成了新藝術朝聖地。這兩座場館,不但新穎,還美輪美奐,時尚與藝術碰撞總有加乘效果、驚豔迷人,讓人們除精品外,也對它們端出的藝術盛宴,趨之若鶩!

文末,讓我們再次回到羅浮,在時尚與藝術交會年代,羅浮宮2025年也終於迎來他們第一個時尚展— Louvre Couture,經過千回百轉,最終看著藝術與當代時尚高訂在此交會,這就是專屬於巴黎的故事!



延伸閱讀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今日不去美術館,帶著孩子逛藝廊— 巴黎篇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給孩子的展覽史~親愛的孩子,我們一起去看展吧!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今日不去美術館,帶著孩子逛藝廊!
延伸聆聽
楊筱琪( 17篇 )追蹤作者曾任職於台灣藝文產業,擁有英美藝術史、藝術管理雙碩士。
雖說是藝術控,卻與麻省理工畢業的阿宅老公,相知相戀。相信不同群體間,都能透過藝術找到他們的橋樑。
現居舊金山灣區,並在疫情逐步解封後,開始牽著孩子的手,四處去探索不同的藝術展覽,從美術館、藝廊,到各種可能的地方。經營IG帳號:@hipsterbaby_diary,歡迎你也跟著我們一起去看今日藝術世界千變萬化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