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遊戲在假日學校是很重要的一環,讓孩子學會玩這些遊戲更多時候是一種品格教育,比如學會「球員兼裁判」。
玩到忘我就是在充電
玩到in進去,就是玩到忘我,也是人的充電能力。孩子就像新手機,剛開始充一下子電就能用很久,心情不好只要玩個遊戲很快又幹勁十足。大人呢?需要充很久,有時電還充不起來。
假日學校有計畫地培養孩子更強的充電能力,來到童年廣場就帶他們玩各種好遊戲,讓孩子們玩到in進去,玩到忘我,玩到心花怒放。
覺得許多孩子容易怕輸嗎?怕輸就是還沒體會到遊戲的樂趣,玩得還不夠。
首先要了解,孩子是透過遊戲來發展各種能力,一旦體會到遊戲的樂趣就會想和很多孩子一起玩,當孩子發現遊戲很有趣就漸漸不會怕輸,玩多了就知道輸贏很正常,好玩比較重要。
假日學校至少會教孩子五種好玩的大地遊戲,七種有趣的室內遊戲,再搭配各式DIY創作,孩子玩夠了,體會到遊戲的樂趣,就會激發與人相處的熱情,漸漸覺得玩比較重要,輸贏乃兵家常事。
古早遊戲設計相當「人本」,也就是票票等值,每個人都可以是主角。救兵、佔柱子、跳格子稱王……踩踏著厚實的土地、麈土的味道,生命力將奔放起來。「小卒可以變英雄」、「小兵可以立大功」,人人都會發現自己的才華。
經過無數次這樣玩,終將誕生「大家在一起玩才會很好玩」的公眾熱情,也因為愈玩愈好玩才赫然發現「原來誠實才會更好玩」──背後有著如此品格教育的軌跡和脈絡。

訓練孩子學習「球員兼裁判」
「球員兼裁判」不是不好嗎?但是,如果遊戲沒有裁判還能妥善進行,是不是很神奇?
玩大地遊戲,孩子不久後就發現「誠實才好玩」,每個孩子也愈來愈精明,更厲害的是會發展出「球員兼裁判」的能力。犯規時,即使不同隊的人也會為受冤者得體辯護,這是技巧也是高度的理性。大地遊戲玩得愈好的孩子,慢慢就會體會到這一點。
「球員兼裁判」既是高度的理性,也是種藝術,兒童時期就能培養出來。如果只懂得挺來挺去,覺得遊戲不公平的一方一定不會再參與遊戲,為了繼續玩下去,自然必須做到公平公正。
老師要能進出大人與小孩之間
大人參與孩子的大地遊戲,要學會如何進出大人與小孩之間的角色。怎麼說呢?
比如已經賴皮兩次孩子說「哪有,你哪有抓到我?」,你可以說「會不會玩哪?你這樣抓到都不死很難玩吔!」,以很直接的孩子方式回應,孩子就懂了。
另一種情況在玩的時候賴皮,看出孩子不想一下就死,也可以稍微讓他一下,「好吧,再讓你一次機會,讓你輸得心服口服!」這個就是大人的口氣。也就是說,在玩的時候,老師如果能夠在大人與小孩之間進出,遊戲就很容易慢慢帶起來,孩子也會愈來愈喜歡一起玩。而且可以節省很多兒童行為處理時間。
現在的大人通常都已遺忘小孩子那種很直接的能力,這確實需要練習。能夠轉換於小孩和大人之間,同樣是一種能力!
如何教孩子處理有人賴皮或不公平?
現今孩子缺乏豐富的遊戲經驗,挫折容忍度低,玩遊戲時很在乎公不公平。遇見有人賴皮講理無效時,不是發生衝突就是只會告老師,更甚者生氣不玩。
假日學校的引導方式非常有效: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
首先,遊戲前先跟孩子討論,先建立「玩遊戲互相誤會是很正常的」的觀念。我覺得有抓到你,你覺得沒有,很可能雙方都有誤差和錯覺。「你們認同嗎?」可以當場問孩子。
如果是「一下子就輸了會很捨不得?」,也可以當場問孩子「你們認同嗎?」孩子通常都會點頭,如有不認同的請他說明原因。接著問他們有人賴皮怎麼辦?此時我會講孔明七擒孟獲的故事,孔明每次抓到孟獲,孟獲都不服氣,每次都放他走,直到第七次,孟獲終於認輸願意跟孔明合作結盟。

故事講完,我問孩子想當孔明還是孟獲?幾乎每個孩子都要當孔明,我說孟獲不是可以賴皮嗎?孩子還是說要當孔明。有人半開玩笑說「我要當孟獲」,「好!你當孟獲,你要幾次賴皮的機會?」我說。「我不要,不要,不要!」孩子馬上縮回去。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想賴皮的。
用歷史故事先打開孩子的胸襟,接著教孩子實際的應對技巧。
有人賴皮的話,第一次你就讓他,第二次他又賴皮,你可以抱怨:「欸!你會不會玩啊!你都不死這樣很難玩耶?」(發出我訊息,抱怨加重音)
同一個人又賴第三次時,你這時可以有些衝動地說:「你都不死那我無敵好了!」第四次又賴皮,你就直接跟大家廣播:「某某某,都不會玩也不會死,把他當隱形人好了。」孩子聽到這裡往往全都笑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會很有效。
大地遊戲的指導步驟
1. 先在黑板或地上畫出遊戲的圖案,再介紹遊戲規則。
2. 列舉幾種會起爭議的狀況。
3. 講述遊戲的三個觀念。
(1)衝突是正常的。
(2)平常心看待受傷。
(3)輸贏不重要,玩進去最重要,並舉例子讓孩子體會。
4. 畫線給孩子看,並告訴孩子將來要自己會畫才有的玩。
5. 畫好之後開始分國,剪刀石頭布,贏的一國輸的一國。比賽前找兩位同學和老師一起示範給大家看。
6. 開始玩前,雙方要互相問對方「可以了嗎?」,彼此觀察,自主決定,而不是取決於裁判。基本上大地遊戲沒有裁判,每一個人都要練習當球員兼裁判。
7. 開始玩以後,進攻的人自由進行不用排隊,採羚羊奔馳態勢亂碼前進。
8. 遊戲輸贏定了,不用特別計分,孩子其實也不太會注意輸贏,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享受遊戲的樂趣。反而要提醒大人不要一直強調計分。
大地遊戲可以發展孩子哪些能力?
玩遊戲的過程中,將看見孩子的身體敏捷度與動作協調性明顯地一次比一次提升。
1. 對空間的掌握能力。
2. 對線條長度跟自己身體目測距離的判別,發展出因人因時因地彈性掌握的能力。
3. 培養膽識:面臨壓力時超越的企圖心。
4. 團隊合作:表現自己同時也支援別人。
5. 整體觀察掌握的能力:慢慢熟悉,愈來愈精密。
6. 耐力、體力的培養。
7. 發展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誘敵。
8. 迅速發展面對衝突時表達看法、爭取權力的能力。
9. 受傷照顧的能力,並以平常心看待受傷。
10. 體會在一起非常好玩的心模。
11. 看見哪些孩子很敢,哪些孩子考慮很多,哪些孩子不敢玩。
12. 誠實才會好玩。會玩的有時會欺負不會的,孩子會自己發展遊戲規則,發展識破不誠實、導正不符規則的能力。
13. 孩子自己會玩,感情增進,老師有更多時間可以做事。
14. 要救誰,面臨情誼或團隊需求的抉擇衝突經驗。
推薦閱讀
愛閱讀|《 粘巴達假日學校》童年遊戲三大核心 大自然的陶冶、台灣文化的復育以及生命力教育

作者:粘峻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大樹、土埕、池塘和蟲魚鳥獸,
在竹北溝貝童年廣場玩出蓬勃的生命力!
.
榮獲國際遊戲協會(IPA,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
二○二三年「世界兒童遊戲貢獻獎」殊榮!
.
粘巴達假日學校是一所致力帶給孩子快樂童年的非典型學校。
學校裡有大樹、有土埕、有動物、有池塘、炊煙裊裊,是一間鼓勵孩子自由玩耍,只有周末和寒暑假才敞開大門的學校。
落腳竹北溝貝的童年廣場占地一千三百坪,從泥土大埕、四座茅草屋、十七座樹屋、玉米迷宮、大沙池、吊床區、天空步道、竹子溜滑梯與盪鞦韆,到創作桌、生火區、香蕉園與西瓜田、養狗養鴨養魚、環保廁所……是粘巴達校長與老師們全力復育台灣遊戲文化的「童年夢想國」大本營。
粘巴達校長主張,在田野玩耍最能培養兒童生命力和第一手經驗,想恢復孩子生機盎然的生命力,想讓孩子依照自身感官需求發展敏銳的知覺和感覺,就要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玩耍。
假日學校採用「直接進入情境」的整體學習模式,從爬樹、野炊、玩泥巴、木工創作、烹飪、玩遊戲、捉蟲到建造樹屋,以童年廣場為核心,從「蛋蛋相撲大賽」玩到「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從樹葉偶、竹刀劍玩到「童年高爾夫」。
擁有足夠的混齡玩伴、充裕的時間和安全的開放式遊戲場域,能夠親近土地的田野環境和各種蟲魚鳥獸的孩子,就有機會找回失去的本能,重新擁抱旺盛的生命力、發亮的眼睛和燦爛的笑容!
粘巴達校長創校十四年第一手經驗分享!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