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愛閱讀|《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白雪公主是個從早到晚不停工作的人—如何活用童話故事

愛閱讀|《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白雪公主是個從早到晚不停工作的人—如何活用童話故事

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成長,也就是為了走出自己無能為力的狀況,以自己崇拜的英雄為榜樣,讓自己在現實當中變得更強大。讓自己培養出故事裡所崇拜的英雄身上的優點,進而在現實社會及生活中實踐自我。

眼前這封信來自一位母親,她沒有什麼真正的問題,只不過難以理解自己五歲半的女兒的行為。

我認為這應該算是問題了!

小女孩有一個十四歲的姊姊,這位母親沒在上班。她在信裡說,丈夫會照顧孩子,「而又不會過於」照顧孩子。孩子從兩歲半開始去幼兒園。她還說明:「小女兒在幼兒園裡覺得很無聊。」

如果孩子覺得無聊的話,為什麼非要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呢?

似乎是小女孩自己想去幼兒園的。可是,當她發現不能和姊姊在一起的時候,感到非常地失望。她原來以為去幼兒園,就可以和姊姊在一起了。然而,實際的情形是:小女孩聽過許多有聲童話故事。小女孩可以說完全「正常」,行為舉止就像同齡的孩子一樣,只不過她完全著迷於白雪公主的故事。母親寫道:

「兩年來,她癡迷到幾乎每天都要聽上兩遍白雪公主的故事。」

媽媽必須一直給她唸白雪公主的故事書(包括所有的版本:狄士尼版、格林童話版等等)。

「她當然也有和白雪公主一模一樣的裙子,由我精心縫製的。她還想要我們把她的頭髮染黑。她沒有高跟鞋,可是常常提到很想要一雙。每次故事講到帥氣的王子吻醒白雪公主時—就如同睡美人那一段—女兒眼裡就會浮現出如醉如痴的神情。」

這位母親補充道自己的女兒很漂亮,可是在家裡大家也不會整天稱讚她美麗,母親還要求大家不要過度讚美小女兒。

您認為是不是因為故事裡的白雪公主很漂亮,所以小女孩才會如此著迷呢?

小女孩對白雪公主的迷戀又意味著什麼呢?這位母親讀了布魯諾.貝特罕(Bruno Bettelheim)在《童話的精神分析》(Psychanalyse des contes de fées)裡寫到關於白雪公主的分析,但是她覺得並不符合自己女兒的情況。

不論故事裡主角是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白雪公主這個女主角—家長都能藉由這些主角來幫助孩子成長。可是,這個案例卻相反地讓小女孩把自己封閉在某種想像當中,如同一種癡迷。結果,小女孩完全無法成長,而是停留在自問自答的孩童時期,全然孤獨地活著。不過,這位母親沒有說到的一件事情是:她有沒有給小女兒製作出七個小矮人呢?因為,這位母親似乎有許多空閒的時間。

總之,她縫製了裙子。正是因為如此,我才這麼說的啊。其實,幫小孩把鞋子加上高跟並不怎麼難(可以貼上一些圓墊,看起來就會像小高跟鞋了),還可以幫她找一頂不用的假髮,有何不可呢?孩子們都喜歡假扮。現在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提到小矮人:這個小女孩把自己當作白雪公主,可是白雪公主是個從早到晚不停工作的人啊!難道不是嗎?她給小矮人整理床鋪、用各色拼布縫製被套、總是拿著掃帚、還會唱歌等等。正因為有一個壞後母,所以她逃跑了;可是,她逃跑後卻成了七個小矮人的「母親」。大家都知道白雪公主是如何全心全力地照顧小矮人的!

也都知道白雪公主扮演充滿母愛的「旅店老板」是多麼成功!然而,小女孩是否知道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呢?她想扮成白雪公主就扮吧;可是也應該要攬下削蔬果皮、做飯的工作。還要把自己的母親、姊姊或者其他家人當作像小矮人一樣來照顧。至少……這樣的話,我認為她會想換個童話。她會選擇扮演睡美人!

應該利用童話故事讓孩子在現實裡發展生活的能力。

這個案例裡的小女孩逃避到了想像的世界,而母親只讓自己參與在這個遊戲當中。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CANVA)

可是,除了陪伴女兒沉浸在想像的世界裡,母親還可以有另外的做法。因為白雪公主確實是個家庭主婦,極其地反女權主義,不是嗎?為什麼不鼓勵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去認同故事裡的主角,而不僅僅是在想像世界裡扮演童話主角而已呢?這麼做會很好,因為可以幫助孩子成長。

母親應該藉由圖畫讓小女兒看看所有白雪公主在家裡做的事情,還要告訴她七個小矮人也在工作,當他們下班回到家裡,一切家務都已經做好了,飯菜也準備好了!就是這樣,要讓孩子去仿效白雪公主做的事情,而不是像案例裡的小女孩那樣,僅僅穿上白雪公主的裙子、模仿白雪公主的美麗與孤獨。我擔心這個孩子的是,她覺得無聊,完全逃避到自己的想像世界裡,只會自言自語,沒有做家務的能力,在學校以及在家裡都很被動消極,迷失在自己的夢裡,只等待著假想的白馬王子來讓自己傾倒痴狂!

不過一般來說,當我們給孩子講故事、傳說或者仙女童話的時候,是否應該強調這些只是虛構的呢?

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

究竟要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呢?

我認為,當一個孩子喜歡某個故事裡的主角時,不要僅僅在想像中去模仿,也要表現在實際行動上。就拿羅賓漢當例子,有的孩子喜歡裝扮成羅賓漢,有何不可呢?大人就可以教孩子如何像羅賓漢一樣用箭瞄準目標!這並不難。大人可以用一塊夾板來製作箭靶,再用一支不危險的箭(在家裡,可以用紙黏土包在鉛筆的尖端製造手工箭)瞄準靶心,射擊的距離可以越來越遠,還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是羅賓漢的話,你一定知道怎麼瞄準靶心,不然幹嘛當羅賓漢呢?」不是嗎?再加上羅賓漢的機靈敏捷、矯健身手,還有把年輕女孩從壞人手裡救出來的種種優點,都是可以學習的。總之,不是一個只在腦袋裡憑空想像出來的故事。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CANVA)

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成長,也就是為了走出自己無能為力的狀況,以自己崇拜的英雄為榜樣,讓自己在現實當中變得更強大。

然而在這些故事裡,即使主人翁是虛構的,他們仍然是榜樣。因為經過鍛練,他們有了強健的身體,讓自己變得更靈活、更有效率。所以,這就是孩子們要進步的目標:讓自己培養出故事裡所崇拜的英雄身上的優點,進而在現實社會及生活中實踐自我。

推薦閱讀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作者:馮絲瓦茲‧多爾多
譯者:單俐君
出版社:心靈工坊

身兼母親、小兒科醫師、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廣播人等多重身分的馮絲瓦茲.多爾多,翻轉法國父母的親子教養觀,更對家庭關係、學校教育提出建言,是家喻戶曉的教母級人物。今日法國逾兩百所學校以她來命名,紀念其貢獻,影響力可見一斑。本書是「當孩子出現」系列第三集,探討議題更深入,例如:

想讓孩子學才藝,但孩子上鋼琴課卻像赴刑場……
音樂啟蒙越早越好,但學樂器並不等於音樂啟蒙。如果孩子討厭鋼琴課,可以請老師彈鋼琴給孩子聽,比勉強孩子彈琴好得多。某些孩子學樂器的渴望會到青春期才出現。

孩子很會拖延,不是忘寫功課就是怎麼都寫不完……
可以和孩子一起估算出每門作業所需時間並記下來放旁邊,偶爾過來看一下:「現在可以了,換另一科吧。」漸漸地,孩子便知道對學習內容要有所取捨,也必須適可而止。

是否該跟身心障礙的孩子討論這問題?
是,而且應該盡早說。身心障礙兒童的父母常擔憂孩子太受苦,但其實是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能問孩子:「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你有什麼想法?你認為同學們會怎麼想呢?」孩子會很高興。只要孩子了解自己的困難,並且能夠講出來,他的進步會比父母想像得更快。

書中還觸及以下議題:
雙語現象 ‧傳統和新式教學 ‧是否跳級‧寵溺的祖父母 ‧孩子愛告狀……

這些主題生活化且有趣,多爾多的回應時而中肯,時而詼諧,但更多的是引領聽眾打破慣性思考,刷新視角去看待問題,發掘並欣賞孩子本來的樣子,解答就會自然浮現。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414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