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使得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鯨豚物種出沒於此。
然而臺灣從1913年起的捕鯨,是鯨豚類動物「鯨恐」的開始,這時期有一兩千隻的鯨豚被捕殺,留下許多的骨骼述說著哀歌。
1994年第一次嘗試鯨豚擱淺的救援,開始鯨豚的保育工作。2019年更在「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的推動下,成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結合各方的力量希望讓鯨豚們能更親近臺灣。但一直到現在,船隻撞擊、漁業誤捕、誤食海廢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疾病感染等現象,仍是時有所聞,無法根絕。近百年來,生活在臺灣海域的鯨豚歷經了鯨恐、鯨嚇、鯨慌與鯨覺等不同時期,所有的生命經驗都在骨骼上留下了印記,記錄下不同時代的故事。
因此,臺博館於今年展出「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由鯨骨出發,透過標本和影像,讓大小朋友聽見鯨豚的心聲。
此次展出歷年在臺灣擱淺死亡後,製作、典藏的鯨豚骨骼標本,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藍鯨、抹香鯨與臺灣白海豚等骨骼標本外,一進到展場,會看見一對超過3.6公尺的「大翅鯨」下顎骨,以及號稱鯨豚界最神秘的物種「朗氏喙鯨」4公尺長的全身骨骼。
展覽議題除了鯨豚保育,還有許多當代的環境議題,包括海洋污染,以及離岸風電如何在經濟發展、在綠電的情況下保護鯨豚等,也象徵臺灣環保意識的抬頭!鯨豚跟人類一樣是哺乳動物,同類間有合作覓食等種種生物的精神,值得我們一起向牠們學習。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
展覽以《鯨恐》、《鯨嚇》、《鯨慌》、《鯨覺》及《鯨製》與《 鯨後》五個單元,從1913年捕鯨時期的鯨骨故事開始, 帶領觀眾進入臺灣鯨豚歷史事件,透過鯨骨標本揭露的秘密, 認識臺灣鯨豚保育的轉變。
《鯨恐》談捕鯨
由館藏鬚鯨的下顎骨、鵝鑾鼻神社的藍鯨鳥居照片、捕鯨砲實體等紀錄到1990年的澎湖沙港事件,呈現臺灣捕鯨歷史及邁向鯨豚保育、救援的轉折過程。
《鯨嚇》談擱淺
由江豚、瓶鼻海豚等主要擱淺物種的鯨骨標本,串連起臺灣救援擱淺鯨豚的歷史與故事,包含亞洲第一起成功救援後野放的瑞氏海豚「阿通伯」、臺南抹香鯨鯨爆事件、小虎鯨集體擱淺、快速減少的臺灣白海豚族群等,並以鯨骨標本製作技術的演進,敘述鯨豚擱淺處理的驚嚇與鯨喜。
《鯨慌》談危機
透過鯨骨標本描述現代鯨豚的文明病:船隻撞擊、漁業誤捕、誤食海洋廢棄物與環境壓力所造成的疾病感染等現象,並以活體鯨豚的角度呈現目前及未來鯨豚生活可能的威脅,例如風力發電機建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噪音問題、沿岸開發所造成的棲地破壞與海洋汙染、賞鯨過程的不當干擾等鯨豚生存危機議題。
《鯨覺》談未來
由2020年於臺東擱淺的藍鯨解剖骨骼照,述說著同樣的下顎骨,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空間有著不同的價值和意義,並探討臺灣鯨豚與海洋保育的未來方向:海洋動物救援組織網建置(MARN)、海上鯨豚觀察員制度建立、賞鯨規範、減塑行動及永續海鮮的推動等。
《鯨製》與《鯨後》
規劃鯨骨標本製作實驗室,展示標本製作時所需要的工具、藥品、材料與鯨豚標本半成品等,並介紹鯨豚骨骼標本的製作方式與流程,藉以認識鯨豚研究的內容。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
鯨豚標本很難製作,因為鯨豚的皮膚富含油脂,不像哺乳類或鳥類可以製成剝製標本,展場中的每個標本都得來不易!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結合博物館標本製作、典藏的專業,展覽期間規劃標本製作體驗活動,於展場的實驗室展區進行「演示」,讓親子觀眾體驗鯨豚標本製作過程,認識鯨豚骨骼結構等,並從標本中尋找鯨豚受傷的痕跡,加深觀眾對鯨豚標本的觀察與認識,歡迎親子一起來體驗不同的觀展經驗!
【展覽資訊|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
展覽日期|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票價說明|全票:30元;半票: 15元(本館及古生物館一票共用)
活動詳情請參考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5篇 )追蹤作者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