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博物館現正舉辦「城市/競技: 籃球在紐約」(City/Game: Basketball in New York),展示該項運動與城市發展的關係。(Courtesy of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籃球,十人同場競技,體力、策略、場上執行均須完美配合方能戰勝對手。當代藝術,可以是一人或者多人項目,深遠意義和純熟技巧兩者缺一不可,沒有對錯,更沒有輸贏。
籃球和當代藝術之間似乎南轅北轍,然而近年卻甚多以籃球為作品主題。眾多與籃球相關的藝術創作當中,最受推崇的作品當然是講述追求籃球夢想的最佳動畫短片《親愛的籃球》(Dear Basketball),榮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由已故NBA(美國職業籃球聯盟)巨星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監製,為其傳奇一生錦上添花。
喬納斯.伍德(Jonas Wood)是行內的籃球發燒友,其代表畫廊曾於2016年為他出版名為《Sports Book》的作品合集,當中不泛以NBA為題的作品。(© Jonas Wood)
來自香港的劉建文 (Michael Lau),一直為偶像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創作人偶,而來自體育城市波士頓的喬納斯.伍德(Jonas Wood)更是以籃球畫作聞名;他們亦分別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上載了有關柯比逝世的悼文,可見這位一代球星的魔力不只侷限於運動場上。儘管這是與其互不牴觸的藝術界,柯比以至籃球,皆化成創作背後的無窮靈感。
香港街頭藝術家劉建文 (Michael Lau)一直視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為偶像,而佳士得早前分別在香港和上海為他的作品設展,當中不乏喬丹人偶。(佳士得提供)
香港街頭藝術家劉建文 (Michael Lau)一直視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為偶像,而佳士得早前分別在香港和上海為他的作品設展,當中不乏喬丹人偶。(佳士得提供)
布萊恩逝世後不足一個月,無獨有偶,美國東岸地區正有畫廊及博物館舉辦相關展覽,以美學角度解構籃球在文化領域的重要性。現正於工業城市底特律Library Street Collective畫廊舉行的泰羅.溫斯頓(Tyrrell Winston)個展「返場」(Encore)中包括多件籃球主題作品。1985年在加州出生的溫斯頓是一名籃球愛好者,現居紐約的他為遭棄置物品及其背後故事配上全新語境,他在市區和郊區收集的籃球、籃網及煙頭均在不同環境下被廢棄,但藝術家通過作品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泰羅.溫斯頓(Tyrrell Winston)的「返場」(Encore)展覽現場。(photo by Tim Johns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ibrary Street Collective)
現今,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無形,卻又忽視了物質生活的後果,而溫斯頓的拼貼作品正好提醒我們,被忽略的事不會因為社會運行而消失。溫斯頓花大部分時間在其紐約工作室及布魯克林附近的籃球場收集廢棄物品,累積創作材料;而這個「拾荒」動作漸漸演變成一種服務,因為藝術家採集籃網為作品媒材後,他會為懸空的籃框掛上全新籃網。
泰羅.溫斯頓(Tyrrell Winston)2020年雕塑作品《泰羅與豌豆》(Tyrrell and the Beanstalk),由藝術家從多個球場收集的破舊籃網組成。(Photography by Tim Johns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ibrary Street Collective)
溫斯頓認為換籃網是重生的象徵,他接受《Highsnobiety》訪問時表示:「有關見於作品的籃網,很多人可能只看到破碎的網,並認為它們代表了破碎的夢想,但這些籃網的磨損是因為曾經有人用它們打球。破舊的籃網被全新及更堅固的籃網所取代,其實就是把籃網重生了。」
與其說成破碎,這些舊籃網,甚至展覽中不乏的漏氣籃球,背後承載了不少朝著籃球夢進發的人之努力和汗水。兩者愈見殘舊,愈見追夢者的付出;而展品串聯各式各樣的舊籃網和舊籃球,也就是連接可能是成千上萬籃球愛好者的夢想。
大衛.霍夫曼(David Huffman)2018年油畫作品《木衛三》(Ganymede),融合黑人文化符號和美國引以為傲的太空發展到繪畫當中。(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iles McEnery Gallery, New York, NY)
除了街頭文化,籃球更於黑人社會中佔有重要位置。根據NBA最新公佈的數據,聯盟中超過75%的球員本是非洲裔,可見籃球在美國是一項黑人主導的運動,而2019年末的一場紐約展覽特別表揚其標誌地位。Miles McEnery畫廊早前為黑人藝術家大衛.霍夫曼(David Huffman)舉行同名個人展覽,審視籃球於黑人文化的象徵意義。
霍夫曼於1963年在加州出生,居住在加州的他擅於融合非裔美國人的文化符號和外太空概念到繪畫和雕塑之中。儘管他的星際油畫看上去構圖比較豐富及抽象,但透過明顯識別的籃球、非洲蠟染織物、泛非洲國旗顏色、歷史人物等,觀者可以從中探索這一系列的文化符號與其典故的微妙關係。
展覽中最吸引眼球的作品是名為《解放》(Liberation)的大型金字塔雕塑。金字塔的形狀令人聯想到偉大的古文明儀式和宏偉的結構;藝術家沒有用上古埃及人喜歡的沉重石頭作為媒材,取而代之的600多個順色整齊排列的紅色、黑色和綠色籃球,而這三種顏色正是非洲國家旗幟經常用到的顏色。霍夫曼在作品中充分展示對籃球的熱愛,並稱之為「一個代表轉變的象徵,它可以是一個帶有物化和剝削的競技場,更可以是已實現的非裔美國夢和願望」。
大衛.霍夫曼(David Huffman)同名展覽現場。展示2019年雕塑作品《解放》(Liberation),由600多個籃球組成,(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iles McEnery Gallery, New York, NY)
嵌在雕塑中的揚聲器循環播放多段錄音包括:馬丁路德金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講辭、非洲敲擊樂、來自木星最大衛星木衛三及阿波羅十一號登月的太空總署聲音檔案等,巧妙地結合純粹的非裔美國夢以及美國成就,可見藝術家一方面為其黑人身分感到驕傲,同時亦以一個不論種族的美國人身分擁抱著國家輝煌歷史。
喬納斯.伍德(Jonas Wood)是行內的籃球發燒友,其代表畫廊曾於2016年為他出版名為《Sports Book》的作品合集,當中不泛以NBA為題的作品。(© Jonas Wood)
喬納斯.伍德(Jonas Wood)是行內的籃球發燒友,其代表畫廊曾於2016年為他出版名為《Sports Book》的作品合集,當中不泛以NBA為題的作品。(© Jonas Wood)
兩場展覽、兩種膚色,兩位藝術家均用籃球為承載夢想的主題;再看布萊恩逝世後的世界,地球的不同角落佈滿向他致敬的創作,由小畫作、影片以至大型球場塗鴉,體現了全球球迷的共同悲痛。布萊恩在球場的影響力不容置疑,但更讓人懷念的是其努力不懈地超越自己的「曼巴精神」(Mamba Mentality),而這是無形而充滿想像的,猶如藝術愛好者沉溺於抽象概念一樣。
假如藝術是一種世界語言,籃球藝術就以美學完美展示了全球追夢者的「曼巴精神」,推動我們不忘初心,力求完美。
柯比,我們懷念您。
紐約市博物館「城市/競技: 籃球在紐約」(City/Game: Basketball in New York)的攝影展品之一,攝於市內球場。(photo by Bobbito Garcia. © Bobbito Garcia)
胡思敏( 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