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歡迎到大林蒲吃一盤蚵仔煎—曾彥婷談「咱的塑膠夢」計劃

歡迎到大林蒲吃一盤蚵仔煎—曾彥婷談「咱的塑膠夢」計劃

Please Come and Enjoy Some Oyster Omelet at Dalinpu: Tseng Yen-Ting on “Island of Plastic Dream”

藝術家曾彥婷於2020年發起創作計畫「咱的塑膠夢」,以田野調查及研究為方法,長時間在高雄大林蒲、鳳鼻頭和邦坑仔三個聚落踏查,與其說「了解」石油化學產業在台灣的發展脈絡,不如說以更為感受性的方式,觀察石化產業之於居民的生活關係。

戲劇的起源,被認為與儀典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試圖走出黑盒子時,並非是唯新的進程,而是另一種復返與出路的追尋?與觀眾互動就與社會的連結變得更為緊密?究竟藝術在此扮演著什麼角色?

藝術家曾彥婷於2020年發起創作計畫「咱的塑膠夢」,以田野調查及研究為方法,長時間在高雄大林蒲、鳳鼻頭和邦坑仔三個聚落踏查,與其說「了解」石油化學產業在台灣的發展脈絡,不如說以更為感受性的方式,觀察石化產業之於居民的生活關係。

「一切都是過程」

目前「咱的塑膠夢」創作計畫已發表的作品包是角色扮演桌上遊戲《PVC煙囪之城》、複合性展覽「在聚合世代採集時間」,階段性呈現《一九八六年的花生》等,並於2022年末發表《沿海六個夢》。她與其他三位創作者共同設計了一次旅行形式的創作,以觀光旅行的方式帶出她在田野所觀察到的議題。曾彥婷認為戲劇是仰賴眾人完成的創作形式,它不只發生在劇場裡,觀眾的在場使演出成立,因此走出黑盒子、走進現場讓觀眾感受最直接的能量,是她所期待的。

《沿海六個夢》帶領觀眾搭乘遊覽車橫跨市區的高雄石化管線路線,並走訪工業區、大林蒲、鳳鼻頭和邦坑仔三個聚落。(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為了執行這個計畫,曾彥婷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閱讀文獻、走入現場,與在地居民、業者、公部門及社會運動人士對話。面對龐大的議題,持續都有新的資訊與進入,內容無限的擴張,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形成新的脈絡,亦有可能最終並無法形成脈絡。然而她認為最重要的是田調的過程,將近兩年的時間他與其他創作者只是全然投入地方,在最後的三個月才決定創作的方式 。演出作品不是最重要的成果或目標,而只是她階段性整理好的內容,它更像是個節點。曾彥婷坦言「也許不會有最終成果,一切都是過程。」

這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也許難以掌控,但曾彥婷仍會思考要透過何種展陳形式,讓作品成為平台,讓各自的觀點可以交流。藝術家與社造團體及NGO組織最大的差別在於藝術家並不會直接提供答案,或是整理懶人包讓問題更容易被理解。藝術家的工作在於提出潛在的問題,以及問題間模糊、彼此矛盾的部分,而不是尋找答案。

《沿海六個夢》走進高雄工業區。(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進入田野的姿態

曾彥婷的田野觀察也時時刻刻保有性別意識,相較於非常陽剛、以喝酒應酬為主要方法而建立的社交圈,她與夥伴進入田野的方式非常不同,在大林蒲時,經常與阿姨們拉著手在大林蒲踏查,又或者與移工們聊彼此的生活。除了生理性別的本身差異,接觸到的對象、社交方式及談話內容,也都使她所看到的事物以及切入的角度也非常不同。

她與温思妮、許雁婷、陳名義共同創作《沿海六個夢》時,在大林蒲、鳳鼻頭和邦坑仔三個聚落都各自找到代表人,也邀請房屋仲介及氣爆見證者加入,帶領觀眾到一個個現場,並共同討論高雄的城市歷史與現況,以及石化工業的影響。這些人物之間立場的歧異,使觀眾能先從微觀個體的角度思考,進而匯聚不同的立場,梳理出宏觀的理解,並認知自身的位置。

為了不願在作品中表態或展現特定立場,在接觸這些在地人士時,曾彥婷與創作夥伴總是時刻保持警覺,很小心、很慢地去建立關係,與不同立場的人都保持距離。觀眾看完後也許會因此感到憤怒或被冒犯,認為作品中加害者、被害者的論述,不符合既定的認知,然而作品是中性的,她持著開放的態度,邀請觀眾在接收資訊後,依自身的理解解讀加害者/被害者的立場。

《沿海六個夢》參訪大林蒲仙境藝術家楊富明的作品。(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親臨現場

此次創作曾彥婷將劇場方法論置後,直至開始思考創作方式時,她才發現過去所習慣的、用於黑盒子劇場的方法並不適合這次的題材。而一開始關注塑膠石化產業時,對於現成物的興趣。基於對田野的投入,把觀眾帶到現場、促成有效的對話,打破觀眾對於藝術的既定認知,才有機會創造更多的交流可能。

仙境藝術家楊富明正在製作作品。(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最大的差異在於,僅有相當少的觀眾能觀看/參與作品,亦難以透過影像或檔案的形式完整地保存。在此情況下,曾彥婷思考的是表演藝術該如何建立公共性呢?然而上述自我提問,並不構成停滯的理由,對藝術家而言,真正重要且有效的成果,或許僅僅是有觀眾,因為參與過她的作品,而引發了一點點對於議題的「關注」,無論這關注,是直搗社會議題的政策釋讀,還是有人,能因此前往大林蒲,點了一盤蚵仔煎,與老闆聊聊天,「真正地」與「在地的」居民有所互動、產生連結,曾彥婷相信親臨現場所感受到的氛圍、溫度與氣味,會為觀者帶來很不一樣的影響,如同曾彥婷自己每一次在大林蒲的踏察一般。

✦ 本文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投資》2023年3月號〈新?類型?公共?藝術——在回顧中初探〉專題系列文章。

林芷筠( 1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