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寶鑽 ! 列支敦士登皇室收藏展
男子肖像 Portrait of a Man
拉斐爾 Raphael(1483-1520)
約1502/04年
拉斐爾與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三人共同主宰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這幅《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Man)可能是拉斐爾早期的作品。畫作描繪一不知名的模特兒,頭部以明亮而寬闊的風景為背景。人物服飾的細節以清晰劃分的有力色塊呈現,為畫面前景創造出律動感。背景的風景畫有著纖細、羽毛狀的樹木,讓人想起彼耶特羅.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約1445/48-1523)的作品;拉斐爾曾在佩魯吉諾位於佩魯賈(Perugia)的工作室工作,直到他1504年離開前往佛羅倫斯為止。此作有著拉斐爾典型的繪畫風格:用色節制,色彩清晰有力。他的用色與型態關係緊密,更加強調出構圖的結構。如此的和諧與平衡正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極盛時期的典型特色。
瑪利亞.德.塔西斯肖像,安東尼.范戴克,1629/30
瑪利亞.德.塔西斯肖像 Portrait of Maria de Tassis
安東尼.范戴克 Anthonis van Dyck(1599-1641)
約1629/30年
范戴克的藝術生涯由擔任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首要助手開始,往後更成為倫敦宮廷的首席畫家。《瑪利亞.德.塔西斯肖像》這幅細緻作品正是范戴克的傑作之一。塔西斯家族最初來自貝加莫(Bergamo),在十五世紀晚期開發出歐洲最早的郵政系統。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年約19歲的瑪利亞.德.塔西斯(Maria de Tassis, 1611-1638)。她所屬的塔西斯家族支脈在安特衛普發展,家族成員傳統上擔任帝國郵政局長之職。畫中她穿著華麗的絲質禮服,特意的低胸與臀部設計亦符合法國當時的時尚。范戴克筆下的衣袍及鴕鳥羽毛扇相當著重於細節呈現及豐富的色調效果,讓人聯想起提香(Titian)的藝術風格。極度精緻的蕾絲寬領襯托出瑪利亞的青春面容。她凝視觀者,帶著若有似無的一抹微笑,呈現一種不做作的魅力,更讓她莊嚴的姿態富有生氣。
戰神與莉亞.席爾維亞,彼得.保羅.魯本斯,1616/17
戰神與莉亞.席爾維亞 Mars and Rhea Silvia
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
約1616/17年
魯本斯的畫作《戰神與莉亞.席爾維亞》購藏於1710年。這段古老神話描述戰神馬爾斯愛上灶神維斯塔(Vesta)的女祭司席爾維亞。根據詩人奧維德(Ovid)的描述,馬爾斯在這位灶神貞女入睡時侵犯了她。根據詩人維吉爾(Vergil)重述的神話版本,這次結合帶來了雙胞胎羅穆勒斯和雷穆斯(Romulus and Remus),兩兄弟日後成為羅馬城的創建者。這幅畫最初是規畫作為一幅織錦畫的底稿,這是一組描繪羅穆勒斯生平之系列織錦畫的其中一件,也因此畫作構圖是反過來的。布魯塞爾的楊.萊斯一世(Jan Raes I)工作室根據這個圖像所編織的織錦畫於2005年由王室購入。同樣由王室所收藏的還包括這幅畫作的預備油畫速寫。
瓷瓶中的花與燭台及銀器,斐迪南.喬格.華德米勒,1839 圖|聯合報系
瓷瓶中的花與燭台及銀器
Flowers in a Porcelain Vase with Candlestick and Silver Vessels
斐迪南.喬格.華德米勒 Ferdinand Georg Waldmuller(793-1865)
1839年
多才多藝的畫家斐迪南也是成功的靜物畫家,並終生鑽研此一繪畫類型。這件珍品描繪了種類各異的玫瑰與其他花朵。畫家自得其樂地讓花瓶內的不同花朵爭妍鬥艷,並以彷彿隨手扔在大理石桌面上的那一小束檸檬花的綠與白之冷色調相互陪襯。他徹底發揮不同材質的動人之處,以花朵無光澤的蠟質表面對照銀器與黃金手鐲銳利的金屬光澤。
魂縈夢繫,弗里德里希.馮.阿莫林,1835 圖|聯合報系
魂縈夢繫 Lost in her Dreams
弗里德里希.馮.阿莫林
Friedrich von Amerling(1803-1887)
1835年
阿莫林是肖像畫大師,擅於創造各類作品以滿足顧客的期望,無論是親密的孩童肖像或是望之儼然的群像。此作的模特兒可能是艾莉絲.克魯茲柏格;阿莫林的數件作品捕捉了艾莉絲的不同姿勢及神態。他以高超技法描繪輕柔垂於艾莉絲髮際與外衣的透明薄紗,而她右手輕握薄紗的姿態也表現出此透明織品的觸感。她的面容描繪精細,雙唇帶著一抹輕盈笑意,且如同阿莫林肖像畫中常見的,她那淺褐色的雙眼溫柔地閃避,不與觀者眼神直接接觸,彷彿向內省思,悠遊於自我無限的空間之中。
伯利恆的人口普查, 小彼得.布勒哲爾,1607 圖|聯合報系
伯利恆的人口普查 The Numbering at Bethlehem
小彼得.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1564-1638)
1607年
小彼得.布勒哲爾的這幅作品乃是臨摹他父親老彼得.布勒哲爾的著名原作。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下令進行人口普查,因此瑪利亞與約瑟夫必須回到約瑟夫的出生地伯利恆。畫中的人口普查正在當代的村莊日常生活背景中進行。這幅畫最為人稱道處在於高超的畫藝與豐富的敘事細節。
兩歲的列支敦士登公主瑪麗.法蘭琪斯卡肖像,弗里德里希.馮.阿莫林,1836 圖|聯合報系
兩歲的列支敦士登公主瑪麗.法蘭琪斯卡肖像
Portrait of Princess Marie Franziska von Liechtenstein(1834–1909) at the Age of Two
弗里德里希.馮.阿莫林
Friedrich von Amerling(1803-1887)
1836年
列支敦士登親王阿洛伊斯二世委託弗里阿莫林為自己的孩子們繪製肖像,因此留下了一系列動人的肖像,包括瑪麗.法蘭琪斯卡(Marie Franziska,1836年繪製)、卡洛琳(Karoline,1837年繪製)、索菲(Sophie,1838年繪製)、最後是五歲的王儲約翰(Johann,1844/45年繪製)。兩歲的瑪麗.法蘭琪斯卡公主的畫像無疑是此系列中最佳的作品:沉睡的她緊緊握著娃娃,臉上帶著快樂的笑容。觀者彷彿由上而下俯視著孩子,陽光溫和地灑在她的頭髮上,襯托出她肥嫩臉頰的色彩。透過畫家片刻的觀察、對細節的描繪,並成功捕捉光線造成氛圍,因而將各個看似不重要的元素繪成一件藝術作品。
藝術家探索奧地利阿爾卑斯山, 海恩利希.萊恩霍德 ,1819 圖|聯合報系
藝術家探索奧地利阿爾卑斯山
Artists Exploring the Austrian Alps
海恩利希.萊恩霍德
Heinrich Reinhold(1788-1825)
1819年
這幅《藝術家探索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乃是根據畫家本人於1818年與數位藝術家一同旅行時所繪製的草圖所畫。要辨認畫中場景的實際地點並不容易,但此處可能位在柏克哈德湖附近。萊恩霍德的素描與油彩習作中所展現的高度獨特性與自主性令人驚訝。
列支敦士登秘藏瑰寶展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室
展覽期間:04/17(五)- 08/31(一)
每日09:00-17:00(16:30停止入場)
今年盛夏,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列支敦士登皇室收藏,在故宮與台灣民眾見面。列支敦士登由德語Liechten和Stein構成,原意為「發光的石頭」;列支敦士登皇室是歐洲最古老的皇族之一,自十二世紀即擁有列支敦士登城堡,並藉由購買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兩塊采邑封地,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列支敦士登家族的姓氏賜名,將其升格為「列支敦士登親王國」,於1719年建國。隨著時代的演進,列支敦士登從農業國家快速變遷為高度已開發國家,亦是聯合國快樂指數排名全球第八的國家,並以「郵票王國」聞名。
列支敦士登王室的藝術收藏始於16世紀,五百餘年來累積成質量俱豐的歐洲藝術珍藏寶庫,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私人藝術珍藏之一。列支敦士登的王室瑰寶,秘藏於列支敦士登建造在維也納的花園宮、城市宮,以及王室家族居住的瓦杜茲城堡,難以一窺堂奧。本次展覽展出百餘件收藏瑰寶,由「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Raphael)到巴洛克藝術巨匠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英王查理一世宮廷首席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荷蘭黃金時期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等藝術大師傑作,儼然一部精彩的西洋藝術史。
展覽規畫為八個主題區:王室肖像畫(The Liechtenstein Princely Family and the House of Habsburg)、肖像畫(Portrait Painting)、風景畫(Landscape Painting)、靜物畫(Still-Life Painting)、神話畫作(Mythological History Paintin)、宗教畫作(Christian religious Painting)、風俗畫作(Genre Painting)、水彩與素描(Works on Paper),可欣賞文藝復興至洛可可時期之經典藝術收藏。
典藏投資編輯部( 68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