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7高雄獎/高雄獎夢幻隊與四道戰帖

2017高雄獎/高雄獎夢幻隊與四道戰帖

許進源《困.囚》局部。(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透過高雄市立美術館甫於去年舉辦的高雄獎20年回顧展「時代的位移」…
許進源《困.囚》局部。(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透過高雄市立美術館甫於去年舉辦的高雄獎20年回顧展「時代的位移」,可閱讀到館方戮力賦予「高雄獎」獎項獨特性的期許,以及呈現不同世代的藝術創作觀點的企圖。五位高雄獎得主當中,許進源的《困.囚》以環景平台打造出與館內空間隔絕的獨立格局,展出透過特殊人物裝扮而帶有詭譎感的環境攝影,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陳劭彥與張淳皓的畫作分別表現飄移往返於時間/空間向度以及虛實交界的象徵;廖敏君將顏料點狀式地座落在透明釣魚線上,藉以描繪臉孔神態,捕捉了記憶之於生命輕描淡寫般的存在;鍾佩蓉的創作透過誇張的比喻手法反射自身世代面臨的種種情狀。
獲優選或入選者中亦可見其創作傳遞對身處環境的敏銳關注,如林莉酈的膠彩畫《烏魚寮》與陳肇驊以鵝卵石結合馬達機械的裝置《自然的感受》;李珮瑜的作品計畫《請你吃土》,以採集受工業污染的土而製成的陶碗,藉由貨車販售滷肉飯的方式,透過誘引矛盾心情的「食用」方式帶出問題意識。此外,本屆高雄獎部分帶有如似古典處理趨向的作品,則提供了有違時興的反向參照。
另外,與「高雄獎」徵選結果同步展出的「高雄獎夢幻隊與四道戰帖」則由蔡佩桂所策畫,從獎項機制之於藝術創作的對應為思考主軸,並借用擂台對戰的邏輯做為四個討論面向的展呈概念,邀請多位藝術家與高雄獎過去得主共同參與。其中,主題「需要改變嗎?」將「需要延續得獎時的創作方式做為往後的創作形象嗎?」的提問,伸向展出作品中採取不同取徑的「翻轉」意涵:周育正的《東亞照明》,將廠商捐贈的日光燈管轉為藝術品用於美術館照明;張立人的《Irdina》為一件自2006年開始的計畫,將自製縫為武器造型抱枕的義賣所得幫助受戰爭影響的波士尼亞孩童Irdina,此次現場展出了花色棉布所縫製的坦克車,以及自2006至2017年期間與 Irdina通信的信件等;廖昭豪的《鐵皮》以所擅長處理的紙漿製造物,仿擬再現工地常見的鐵皮藩籬。
而「都給你說就好了。」的主題中,倪祥、蘇育賢的《要洗CV嗎?》將展場形式與參展意義全面開放,現場有意佈置出以鏈條鎖住獎座的得獎拍照區,讓所有前來佈置自己作品的人(就算不經意)都能擁有「高雄獎」展覽資歷的可能,提供迥異於獎項機制或此展結構的理解;簡志峰的《你知道這不是你一個人的事嗎?》,部分展呈透過開幕的「洋墨水表演」帶出「錯譯」的概念:邀請一位在台洋人講述其生活,他則接續翻譯成德國藝術圈的資訊;陳敬元、吳其育兩人以《禁斷時光屋》為名,在展出作品之外,將重點外掛在相關座談裡以「同溫層」命題所圍繞的關於藝術家如何看待自身創作關注與他者、追求獎項的必然與否等討論。
其餘兩個主題:「如果一輩子做藝術,那你要做什麼?」與「能做能說?敢做敢說?」則試圖思考「以藝術為畢生志業」置於現下時代的意義,並透過展出作品指涉出藝術創作與各種外部因素之間的張力,包括化名為「蒙面人K」的素描、周珠旺的「石敢當」系列畫作、許哲瑜的《賣茶》、何孟娟的編導式攝影「公主好忙」系列,以及同樣反映場域質性交混狀態的盧昱瑞《工作桌1、2、3》與黃鈿翔的《住商》;而由蔡佩桂帶領組成的高雄獎研究團隊,亦在後者展區呈現針對歷屆高雄獎得獎藝術家的採訪影像。
黃鈴珺( 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