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重複,不重複:當藝術以「塑形力」 回應自身、社會與時代 專訪 2026「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蔡佩桂

重複,不重複:當藝術以「塑形力」 回應自身、社會與時代 專訪 2026「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蔡佩桂

Repeating without Repetition, When Art Responds to the Self, Society, and the Times with "Plasticity": Interview with 2026 "Stars of TiDing 2.0" Curator, Tsai Pei-Kuei

回到採訪之初,蔡佩桂曾說:「藝術願意做細水長流的事。」這句話,或許正可作為十多年來在臺灣藝術現場不曾缺席的「堤頂之星2.0」的最佳註腳。這項計畫正如同她所形容的「細水長流」,在持續支持與推動中,讓藝術的能量得以延展與積累。在「重複不重複」的過程中,支持藝術家不再孤立於個人創作軸線上,而能透過與社群的交流重新塑形自我、回應時代。

在近年的藝術教育與青年創作現場中,每年由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王道基金會)舉辦的「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已成為青年藝術家與藝術從業者的重要支持系統。自2010年啟動以來,計畫持續推動藝術創作的實踐與育成,並於2022年升級為「堤頂之星2.0」,進一步強調跨領域合作、社群共學與公共性實踐的精神。

今年,年度策展人蔡佩桂以「重複不重複:藝術的塑形力」為主題,呼應王道基金會「從支持個人到建構社群」的核心理念,嘗試以藝術因不斷「重複」而生成的「塑形力」為題,探問當代藝術如何在反覆重生與自我更新之間,孕育出新的能量與形態。

由北至南的支持力量

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蔡佩桂,在談及擔任本屆「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時表示,這份合作本身也象徵著「由北至南的支持延伸」,在位處北部的基金會與南部年輕學子之間形成一條流動的能量。「我期待這股能量能造成一些捲動,形成北南之間擴散的力量。」她說。

而與一般徵件計畫不同,「堤頂之星2.0」首先會由年度策展人先提出主題,接著開設策展人培力工作坊,最後才進入評選階段。如此設計讓計畫不再只是單向競賽,更像是一個社群型的培育系統:以主題凝聚創作能量、以工作坊開啟方法學、再以展覽連結藝術家與公眾現場,讓藝術養成的過程變得立體而開放。

2026年度「堤頂之星2.0」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蔡佩桂副教授(圖右一)擔任年度策展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重複與不重複的修煉

談及今年徵件主題的思考時,蔡佩桂指出,「藝術家的一生其實都在重複:重複磨練技藝、重複確認信念,也會重複不斷回到同一個議題。」這樣的觀察指向創作現場中一個普遍而根本的狀態:藝術家如何在長年的創作中建立個人軸線,同時又避免陷入自我複製?

「我們必須不斷聚焦,讓人辨識出自己的獨特性;但又不可能無限地自我重複。」她說。也正是沿著這樣的核心問題展開,蔡佩桂將「重複」這個看似日常、習慣性的概念重新推回藝術創作的核心,並拆解為三個彼此呼應、互為指向的層次。

首先,是對藝術本質的重返,以及藝術家自我風格的養成。「在古典語境中,無論是繪畫、雕塑,藝術家都必須反覆磨練技藝,直到風格形成識別度。到了當代,社群合作、展覽策劃、甚至自我經營等,廣義的方面都被納入。」她說。藝術家的養成像是一種「重複的修煉」,但並非簡單的複製,而是在一次次回到同一議題時,長出不同的觀點與方法。「除了技術必須不斷精煉,否則無以提升到藝術。同時,要讓人辨識出獨特性,也必須學會在重複中找到變化。」

藉由2026策展人培力工作坊的課程,培育學員透過近距離理解藝術家後,從策展的角度思考展覽如何生成。(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其次,回到了藝術召喚歷史記憶與修補社會的功用,這也是蔡佩桂長期關注的議題。「藝術很擅長處理記憶。」她說。許多關於歷史創傷、轉型正義與權力不對等的議題,往往需要透過不斷「重複」的提問,才能重新被看見、回到公共討論。「我們會為了『釋懷』而問,但有時候即使問了,它也不會完全被釋懷。」

在她看來,藝術的功能或許不在於立即修補,而在於延長討論的時間,並為那些難以言說的敏感議題創造一個「足夠安全」的對話場域。「藝術願意做細水長流的事。」她說,「它會把那些必須被重複問的問題,不斷地再問一次,讓記憶與想像力介入,使社會不那麼健忘。」

最後,她將視線轉向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卻形塑我們身心的日常習慣養成。「重複,其實也存在於日常中。」她說。從物理學跨足藝術領域的蔡佩桂,引用哲學家凱瑟琳.馬拉布(Catherine Malabou)的「可塑性」(plasticité)概念,指出生命會透過不斷重複的行動,實際改變自身結構。「如果生理是被基因寫定的,那麼藝術與信念的鍛鍊,或許正是一種對命定的反抗。」她形容,「那種塑形的力量,其實與藝術極為相近。」

在重複中找到不重複

然而,如何將歷史記憶、性別平權與弱勢關懷等宏大命題轉化為具體創作?蔡佩桂的建議是,應先將視角拉回自身。「也許可以先找到你與議題的切身關係、建立連結,作品才有可能深入且長久。」她說,「廣義來說,每位藝術家的長線命題,都可以被看作一部自傳;你不斷回到的,有時也許正是你生命裡最難和解的部分。」

她也談到,如今跨領域學習不只是潮流,也是藝術家的必備技能。但也提醒,學生們常以為只需要學新東西,但其實重點是如何讓原有專長,在新的思考下發光。「跨領域並不代表要拋棄原有專業,而是要以新觀點回頭強化基礎。你必須有一塊獨有且堅實的地盤,才能在重複的磨練中做出不重複。」她說。

策展人培力工作坊

今年的策展人培力工作坊,邀請到了倪祥、張立人與蘇育賢。蔡佩桂笑說:「把他們湊在一起,有點像收集龍珠。」三人都曾獲台新藝術獎,也是長期互相欣賞的創作者。而這個組合,來自於她十年前未竟的一場展覽構想。「我一直覺得他們身上有一種純真的『少年性』,那種執著於創作的純粹力量。」她說,「而且光是他們如何經營自己的藝術事業,就已經是一堂課了。」

除了邀請三位藝術家經驗分享,學員們也會進行一次「想像中的豪華聯展」的策展練習:「如果由你來為這三人策展,你會如何策畫?」希望學員既能近距離理解藝術家的創作脈絡與自我經營,也能站在策展的位置上,思考展覽如何從概念萌生到具體生成。

2026年度策展人培力工作坊中,年度策展人蔡佩桂教授邀請張立人、倪祥與蘇育賢三位藝術家(圖右至左),提供方法分享及意見回饋。(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重複並不是停滯

回到採訪之初,蔡佩桂曾說:「藝術願意做細水長流的事。」這句話,或許正可作為十多年來在臺灣藝術現場不曾缺席的「堤頂之星2.0」的最佳註腳。這項計畫正如同她所形容的「細水長流」,在持續支持與推動中,讓藝術的能量得以延展與積累。在「重複不重複」的過程中,支持藝術家不再孤立於個人創作軸線上,而能透過與社群的交流重新塑形自我、回應時代。

她補充道,「我也希望這個主題能提醒大家:重複並不是停滯,而是一種讓生命不被困住的力量。」透過創作,藝術家不斷重複回返自身命題,將個人的思考鍛造成公共語言,將歷史的復返轉譯為社會的記憶,並讓那些微小、反覆的日常練習,逐漸改變生命的形狀。

2026年度「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主視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章郡榕(Chun-Jung Chang)( 4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