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清翫雅集廿周年收藏展」,展品即將於10月20日揭曉,器物、書畫、珍玩與油畫
類四大召集人,正與理事長潘文華、總策畫人張益周,進行緊鑼密鼓的商討,與清翫眾會員確認能展出的珍品。
油畫組的展品,相比器物與珍玩類,作品的尺幅更大,受限於歷史博物館較小的展出空間,油畫組召集人施俊兆,目前規畫約50至60件油畫作品展出。讓大部分的精品,只能於紙上圖錄一窺清翫收藏之豐。但此次能展出的作品,亦是張張精美,俱是藝術家各時期的代表作。施俊兆的策展脈絡,就是先透過清翫藏家西洋古典到印象派與現代藝術的作品,為觀者揭露西
方美學革新的過程。1867年皮爾.奧古斯丁.考特創作的《出浴美女》,為展場第一幅,揭露了清翫藏家的美學與收藏品味。
在莫內、高更、雷諾瓦、畢羅沙等9件西方名家之作後,承接的作品,即是開啟近代華人向西方美術取經的藝術家代表:李鐵夫《三條魚》,從李鐵夫以降的華人現代藝術家群,恰也是清翫大展的最核心主軸。上承向西方學習,探索東方與西方美學激盪辯論,下承最接近我們的華人當代藝術。藝術家的一件件作品,昭示當年美術先賢探求東方西方藝術之學問的心血。
透過史博館展牆上的清翫藏品,我們能看到在地台灣的廖繼春、陳澄波,能見到杭州藝專一脈的林風眠、吳大羽、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師生,能見到顏文樑、常書鴻、常玉、丁衍庸、方君璧、李仲生,然後,能看到如今的當代藝術家傑作:羅中立、張曉剛、劉煒、艾軒、王懷慶、周春芽、劉野,乃至日本當代的草間彌生與奈良美智。清翫藏品另一大亮點的西方當代,由於作品多在海外,目前仍在進行展覽安排,有可能趕不及此次的清翫大展,殊為可惜。而此次清翫藏家的整體收藏脈絡,讀者可參閱《典藏投資》9月號,第59期「總裁的情人」專題,搭配此次呈現的史博館「紙上展覽」專題,在前往史博館親炙觀展前,或可對清翫雅集豐美的收藏,有著不一樣的收穫。
紙上展覽(三)史博館微觀










施俊兆的異想室
在史博館的二樓清翫展場,有一處小視廳室,裡面的四面牆,或許會是清翫油畫大展的另一處驚奇。這間格局堪稱方正的小展廳面積近30平方公尺,也不大,策展人施俊兆正絞盡腦汁,希望將這處展廳與主展廳不僅完美連結,也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參展體驗。
在主展廳,可以看見一幅幅不論在美術史亦或市場價值皆讓人震撼的作品,進入小展廳,會帶來什麼變化呢?依目前的構想,施俊兆計畫將中國寫實派大師從徐悲鴻、陳逸飛到王沂東的三件作品置於此;另外,開創近代集錦攝影,將水山意境融入攝影作品的郎靜山,其六聯屏大作則分置於兩面牆面,每面牆各是一組三聯屏。郎靜山此件六聯屏《春樹鳴禽;煙波搖艇;寒江獨釣;曉汲清江;秋獲歸舟;曉風殘月》完成於1995年,正是藝術家創作的最後一年。以一○三歲喜壽之齡過世的郎老,他見證了百年兩代華人藝術家的誕生與消逝,這件作品置於此間,極富寓意。
另外,施俊兆計畫將台灣當代最具代表的藝術家之一陳界仁,將其作品《本生圖》亦置於此間,隱隱與郎老對話。郎靜山在他的年代,開創了集錦攝影;而興替而起的當代藝術家,而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恰是結合攝影與錄像等新媒體科技。例如陳界仁,他的作品風格明確,批判力道直指人心。在這一方小展廳,有徐悲鴻以降的中國寫實宗派巨作,有郎靜山以降的攝影藝術變遷。施俊兆也正計畫除了向藏家借展作品,也會以輸出作品的方式加上文字論述的呈現,讓這處小天地,讓觀眾不只看到清翫的藏品,也看到了清翫藏家面對藝術的態度。
本文原刊載於《典藏投資》2012年10號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