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正《種植》的第二階段「擴散」。(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城市是難以想像土地的生長與豐收的風景,成長於南部鄉間的周佳正,他的視覺、嗅覺浸濡的感動,是稻穀收成與日曬那片金橙色、閃爍的顆粒之海,與空氣中瀰漫的米香。那是對於土地具體的想像,這東方飲食中長久的文化,藝術家從其勞動、烹煮與整個社會、世代連結創作出他日後長達12年的創作命題《種植》。每一幅單件的作品都是在完成此作品的一部分,每幅創作背後都會有一串數字,代表這個系列累積的尺幅到達多少平方公尺,這種累計的概念也回應到其做畫的方式,他逆反學院先處理大局再處理細節的繪畫步驟,直接以細刻的方式處裡每一個稻殼的刻畫,他以真實寫生的方式,描繪每一顆稻殼上細緻的光線變化,這也是他特別會以清楚的刻度來量化他在繪製上的時間、數量,並以此擬機械性的繪製方式重思機械與手工的差距;他於晴山藝術中心展出的「種植」目前有三個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是象徵土地與天,由圓與畫布的方所構成,象徵一個靜止的原點;第二階段是擴散,以不規則的型態和技法試驗,捕捉稻穀的型態的生命力;第三階段則是填滿,整塊畫布都單純填滿稻穀,從圓到擴散到填滿,也成為一種生命的時態。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