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X-site計畫」《OO》局部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做設計之餘還是要幽默一下:Bob、Stuart、Kevin
建築體最先設定的泡泡裝置,各安置於建物一方,藉自然風力或機械裝置吹出尺寸、形狀各異的泡泡,而這三處泡泡器卻各有命名:Bob、Stuart、Kevin。當狐疑這三個名字是如何發想出來,林佩蓉、塗家伶馬上卸下嚴肅訪談的僵硬笑容,同聲說道是來自《小小兵》(Minions)中的三個重點角色。林佩蓉表示這三個裝置都是由塗家伶所製作,兩個人所處的建築世代並不同,但透過製作裝置,她理解到過去的建築思考相當老派,並侷限在幾何、空間的討論,但是塗家伶將3D列印的議題、機械與時代的議題帶入建築,新世代對於建築的思考觸發了她重新擁抱這個新的範疇。「這三個角色其實就是商業動畫片裡可愛的反派角色,我們不該脫離這個世界有趣的事物,而建築也沒有那麼偉大。」塗家伶也補充這也回應到空調機械與藝術品共存的思考,機械已經進入我們現代生活之中,但當它和藝術品共存,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藝術品。「我想試著藉由這個計畫把這件事情放大來看,來看人、藝術品、建築和機械的關係。」泡泡機械裝置從形狀、噴吐出的泡泡都是符合《小小兵》中三個角色的個性,兩人笑道,「做設計之餘還是要幽默一下的。」
第五屆「X-site計畫」《OO》局部泡泡裝置。(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印象派致意:藉由3D建築空間將世界場景轉為2D
另一《OO》的發想重點是來自「工務所」空間、功能特點,一般工務所多數為給工人休息,或跟建築師討論工程的地方,因此空間多數為機能性且沒有任何裝置性,「工務所」的特徵即是「臨時性」、「無裝飾性」、「純功能導向」,建築團隊並沒有想針對工務所的特性去翻轉,而是想真實呈現這種構築現場的「嚴酷感」。
一眼見到《OO》鷹架的結構設定,會以為是為了回應「工務所」的工地所確認,但林佩蓉表示其實比較想挑戰的是去回應「臨時性」這件事,真實地呈現「臨時性」的建築,當團隊決定以顯露水桶配重塊來做建築體的基底時,配合的結構技師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我想避免成為一個永久性建築的作法,也想突出回應臨時性這件事,我們也發現思考結構上的臨時性其實是很有趣的。」而鷹架本身的審美,其交叉的結構,是既纖細又強壯的骨架,以及更多是考慮到視覺上建築與泡泡之間互動的關係,團隊期待建築體本身與泡泡間存在視覺上的落差。《OO》以鷹架、浪板三層的結構來成為建築的牆面,並包覆泡泡裝置,所有的建築體、浪板、色澤、高度的設定,都是在思考泡泡是如何下墜、上升的呈現。或是使用浪板建材,也是考量這些擠壓出來的波浪型,與泡泡的材質間能產生有趣的對話。
第五屆「X-site計畫」《OO》局部泡泡裝置。(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OO》從原初的設定到建築實體,與一般建築的邏輯已經不再相同,它的建築結構甚至是隱匿的,林佩蓉表示《OO》其實是與西洋藝術史上的「印象派」是有連接的,如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般的視野去顯露出真實物件的樣貌,而進入建築體後浪板本身,當陽光穿透過浪板,光線的折射和外界形體的模糊化,都如同重新閱讀「印象派」的繪畫宣言與邏輯,「繪畫常是把2D變成3D,而我們則是希望透過3D的建築空間把世界的景象轉為2D。」
關於,建築設計決定的背後
兩人也分享關於建築形式建構的各個環節,其實不同於藝術作品的邏輯,而是要從材料採購、各種施工限制、環境等條件來看,無法都拆開來討論。「我們很多決定都不是單一方向,都是很多決定參雜進來的結果。」如使用黑、白的浪板,模糊化周邊空間的方式,都是為了服膺如何更好的呈現泡泡本身七彩的顏色。浪板的因應廠商的製作時間而提前訂製、鎖合等都有長程的規畫,「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建築建構的時間要多麼長久。」
有些觀眾會定義實驗建築只是為了「好看」,但他們也回應建築體的比例、浪板的弧度都不是只是為了要好看而已,所有的結構都是必須的,或是回應命題的。如回應思考安裝機電設備的空間,其實很大一部分是無法使用的,是結構必須的問題,「這樣的取捨就是一種真實,而非美感、浪費空間的問題而已。我們沒有要做輝煌的結構,而更多是關於建築的敘事性思考,觀眾可能覺得有存在不必要的裝置或結構,但事實上那些都是構成這個空間體驗敘事的必要結構。」
第五屆「X-site計畫」《OO》局部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珍稀的建築實驗
最後兩人提到對於參與「X-site計畫」過程中的感受,第一是對於台灣面對視覺藝術與建築等藝術領域的壁壘分明感到驚異,尤其對於在國外受建築教育訓練的林佩蓉而言,建築和藝術其實都是在追求美這件事,但她也評估也許也因為台灣建築法規、建築技術規則是從房地產開始,與把建築當做文化的一部分的思惟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尤其建築所涉及的經費往往相當高,「如果真的珍惜你所處的空間與環境,就要認真看待建築這個環節,在國外可以有數十年的時間去完成一棟建築,讓它的結果是被謹慎思考,它的存在是真正雋永的,而在台灣花費太多時間在規畫建築卻是一種罪惡。」
另也認為「X-site計畫」是台灣少數能讓年輕建築師盡情發揮創意的平台,它讓建築藝術成為跨領域的可能,嘗試有別於台灣一般建築規範、邏輯不一樣的思考,並且在材料與空間尺度上給予實驗的尺幅。「這個計畫參與可以中於跳脫功能性的思考,如只考慮廁所、臥室等空間,而是比較形而上、哲學式的去思考,這其實是趨勢,建築的發展只會越來越抽象,邊界甚至都是被抵消的。這樣的平台在歐美、日本其實很常見,但在台灣就是少數僅有、甚至珍稀的舞台。兩人期許這樣的計畫能延續下去,無論對於藝術界、建築界都有起了相互理解與溝通的作用。
小粉紅.黑浪板.泡泡器:當美術館休眠,《OO》如何為廣場造夢?
由台北市立美術館經年舉辦的「X-site計畫」已邁入第五屆,近年已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新秀最為顯著展現自身的平台。今年延續去年計畫命題「關於工務所的行動研究(In Progress)」,回應館舍硬體的修繕議題,最終由「大林工作室」的計畫《OO》在眾多提案中脫穎而出。此次徵選作品也較往年踴躍,共計37組作品為歷屆之最。其中包括許多新興的建築/設計團隊參與投件,顯見計畫近年已累積能量,作為台灣當代建築創作重要的實驗平台。
以將氣流可視化的「泡泡」為起始
「大林工作室」核心成員林佩蓉、塗家伶受訪時表示,她們從發想即從扣合北美館給予的命題出發,如當美術館硬體修繕,當它休眠與暫停功能時,對於城市的居民來說有何影響?一部分的人可能會認為失去一個可以常常去的地方,但對多數的民眾來說,美術館失去空間展示功能可能對於他們的日常毫無影響,這當中存在了某些矛盾性。第二即是從美術館修繕空調系統的事件來討論,在現代建築裡安裝空調系統是避免不了的事實,城市當中有1/3的空間其實是機電設備,這是大家看不到又必須存在的事實,美術館展示功能消失、以及空調所對應出現代建築的不可見之處,成為這個提案最開始的兩個重點。
這次「X-site計畫」與過往最大的不同,即是北美館常年的展示功能暫停了,團隊成員一開始就沒設定要先想建築的形式與結構,而是先從切題與思考核心,並決定切入點會是空調系統存在現代建築的矛盾性,它們的存在是不可見卻又是支撐各種賞析功能得以成立的基礎。他們想回應建築空間的「氣流」這件事,並思考以泡泡讓氣流、空氣成為「可視化」,讓氣流本身可以成為被鑑賞的作品形式。因此這個建築體最先確認的物件,反而是會製造泡泡的機械裝置。並且延續思考要用什麼樣的建築體去包覆這些裝置,因此兩個圓筒狀的形體在計畫討論蠻初期就已經確認。林佩蓉表示:「《OO》不會是只考慮形式的建築,而是建築體本身如何和泡泡對話產生擠壓,在建築構造、材料上去回應泡泡這樣的形體。」
第五屆「X-site計畫」《OO》局部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ags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