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田一政(Issei Suda)出生於1940年的東京神田,在家庭經營酒場、經濟環境優渥成長的獨子自小就喜歡看電影和攝影集,中學時代即擁有萊卡相機並如願進入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
二十三歲時以前往著名靈場「恐山」的旅行攝影紀錄,擊敗包括荒木經惟在內等眾多攝影家而得到《日本相機》雜誌年度最優秀攝影家獎。在1967年開始為劇作家寺山修司(Shuji TERAYAMA,1935-1983)的實驗劇團「天井棧敷」擔任攝影師至1971年,期間隨著劇團巡演走訪各地。
須田一政。(© IsseiSuda)
決定不接手家業後他繼續踏上旅行攝影的路途,並開始將作品投稿至《相機每日》,在1978年集結而成的第一本攝影集《風姿花傳》以6×6底片所捕捉的構圖為其代表風格,更因而博得「須田調」之稱。而《風姿花傳》一名即援用自猿樂演員兼劇作家的世阿彌(Zeami,1363-1433)所寫的同名能樂理論著作,是日本最早的能劇技藝專書,具有很高的文學和美學價值,其中談到「掩隱為美」的觀念,在須田一政看來與攝影極為相符。
就如須田一政自知的「我的攝影經常被評為非自然」,雖然他的作品大多是在旅行途中將所見的情景拍攝下來,卻帶有超現實之感的奇幻氛圍;儘管如此,若說和其他攝影家最大不同的拍攝手法也不過就是,即使在白天也使用閃光燈。透過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大環境急遽西化之下的各種日本傳統文化面貌,如:祭典、能劇、音樂、舞蹈等。尤其是參與人數眾多的祭典活動,即使在特殊裝扮與熱絡氣氛的掩蔽之下,那些始終蟄伏在人類內心深處的陰暗情思,依然躲不過須田一政的敏銳凝視甚而將之攫取,「這是如此純粹,蒐集了你身處的每個地方,這就是我的攝影。」他如此說道。而記錄各處特有地方風貌而成的《風姿花傳》也被美國攝影策展人Anne Wilkes Tucker評為「最日本的攝影」。
須田一政《風姿花傳-山形・銀山溫泉》,1976 。(©IsseiSuda)
攝影家大辻清司(Kiyoji OTSUJI,1923-2001)曾分析須田一政的攝影核心在於「偏差」:「這可以拿攝影的瞬間來舉例,須田從不在『最像那個人應有的模樣』的那刻按下快門,而在有一些些偏差的時刻拍攝,因此,我們會在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影像之間,產生微小的陰影,這種偏差,不單單只是時間的偏差,同時也是空間的偏差,心理的偏差。」須田一政重新呈現日本人視為熟悉尋常卻又帶透露出些許詭譎的一方世界,也因為他適切地揉合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異同,畫面中那些被他早一步封印、卻仍散發出不安的蠢動之感才會如此耐人尋味。
須田一政用攝影的目光回望日本傳統思想,曾談及:「日本古語中有『物之怪』如此詭異的名詞,無論指生靈或死靈,都是於人間糾纏、紛擾其所嫉妒之人的幽靈,它們經常被視為一種類似精神性的東西,但事實上,我總感覺物體本身就具備一種靈性,自然的草木,甚或人類創造來的物體上都有的。當用攝影表現它們時,它們就像存在現實內部的某個深處角落,並向著我們訴說著什麼。我雖還未能完全掌握這個靈術,但我希望透過攝影,將它們收取到我的手掌心中。」
即便攝影資歷已逾五十年,須田一政仍表示,至今沒有成為「真正的攝影師」之感,只是不停想著要拍出比昨天更好的照片。
須田一政《秋燭》,1973。(© IsseiSuda)
相關閱讀:
●〈他鄉人的在地目光,阮義忠與須田一政〉
●〈他鄉人的在地目光,阮義忠與須田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