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那些年,黃金文物的故事

那些年,黃金文物的故事

歐亞大陸冶金技術的東傳,帶領黃金在距今約3000-4000年前進入中國藝術史的視野。最初中國用金多將其作為青銅器的附屬裝飾物,至戰國時期黃金基礎工藝臻至完善;北朝時期希臘、羅馬等文化透過絲綢之路與器物一同輸入中國,為中國金工匠帶來創造啟發;唐代作為中國黃金文化發展的繁盛時期,所製金器多為皇室貴族等上層階級打造;遼國以唐朝的繼承者自居,延續唐代金器製作風格,同時契丹民族喜愛黃金的性格,使其貴族墓葬埋藏豐富黃金葬具。本文選介7件中國古代重要黃金文物,以簡見繁,細數文物背後蘊藏的價值與故事。

歐亞大陸冶金技術的東傳,帶領黃金在距今約3000-4000年前進入中國藝術史的視野。最初中國用金多將其作為青銅器的附屬裝飾物,例如商代三星堆出土罩金面具的青銅像,象徵了當時金器的最高工藝;至戰國時期黃金基礎工藝臻至完善,各類精美金飾物多有出土,其紋飾主題反映歐亞草原文化的影響;北朝時期希臘、羅馬等文化透過絲綢之路與器物一同輸入中國,為中國金工匠帶來創造啟發;唐代作為中國黃金文化發展的繁盛時期,所製金器多為皇室貴族等上層階級打造,出土數量眾多且工藝精湛,不乏生活用器,其中以江蘇鎮江丁卯橋窖藏、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和法門寺地宮三者並列唐代金銀器重要發現;遼國以唐朝的繼承者自居,延續唐代金器製作風格,同時契丹民族喜愛黃金的性格,使其貴族墓葬埋藏豐富黃金葬具。本文選介7件中國古代重要黃金文物,以簡見繁,細數文物背後蘊藏的價值與故事。

四川出土─溝通天地的聖物

商代〈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商代〈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
高42.5公分,寬20.5公分,三星堆博物館藏。(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距今3000多年前,古蜀地區是早期黃金製品重要分布地之一,其黃金製品獨具特色。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了金杖、金面罩、金箔虎形飾等60多件金器,其中〈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與其他地區以金面具覆蓋於逝者面部的喪葬用途。不同從三星堆兩個祭祀坑共出土了青銅人頭像50多件,戴金面罩的銅人頭像卻只有4件,說明古蜀人已經視金為尊貴的象徵,它們代表著有特殊身分和地位的人。人頭像作為常設於神廟中的祭祀神像,在面部貼金,其目的絕非僅為美觀,而是用來供奉神靈,作為人神溝通的媒介。這類戴金面罩的人頭像,在商周時期中國其他地區和其他文化中幾乎不可見,屬於古蜀青銅文明特有的文化現象。整件金面具由自然金鍛打而成,採用錘鍱、剪切、鏨刻、鏤空、包金等多種製作技術,金光熠熠,展現古蜀金器極高工藝水準,代表商周時期中國黃金藝術的巔峰。

內蒙古出土─捕捉自然野性動態

戰國〈虎豕咬鬥紋金帶飾〉

戰國〈虎豕咬鬥紋金帶飾〉,1979年內蒙古鄂爾多斯準噶爾旗西溝畔匈奴墓出土,
長13公分,寬10公分,厚0.3公分,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戰國時期北方出土金器受到歐亞草原狩獵文化影響,裝飾主題多以動物紋為主,以形象活潑靈動為特色。同時期鄂爾多斯高原及周邊地區出土大量金器,多以動物紋為題材,採用浮雕手法,具有強烈立體感。西溝畔匈奴墓出土金器22件組,金器的刻款屬戰國字體,經比對後其年代不晚於秦朝。其中〈虎豕咬鬥紋金帶飾〉,飾牌整體略呈長方形,周邊飾一周繩索紋,正面圖案為淺浮雕定格了猛虎和野豬撕纏繞咬鬥的瞬間,野豬在上,猛虎在下。猛虎腹部著地,前肢極力撐起上軀,昂頭張口狠狠咬住野豬後腿,後肢翻轉朝天蹬踏野豬,虎尾下垂經襠部由後向前彎卷至背部;野豬雖處於劣勢,但仍緊咬著猛虎一後肢,奮力反抗,雙方廝殺得難解難分。帶飾背面滿布失蠟法鑄造時留下的粗麻布印痕,背面左側有一橫向的扁平橋型鈕,右側一橢圓形孔,有明顯使用磨蝕痕跡,應該為帶鉤鉤掛所致。背面靠左、右兩端的邊緣處,豎向直行鏨刻「一斤二兩廿朱少半」及「故寺豕虎三」款,為戰國晚期秦人書風。

寧夏出土─史詩故事傳千里

北魏〈鎏金銀壺〉

北魏〈鎏金銀壺〉,1983年寧夏固原縣李賢夫婦墓出土,
通高37.5公分,腹徑12.8公分,寧夏固原博物館藏。(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北魏〈鎏金銀瓶〉通過絲綢之路流入中國境內,在寧夏北周李賢夫婦墓(葬於569年)出土,是波斯薩珊系金銀器在中國的重大發現,其所表現出的希臘、羅馬藝術風格特點,體現中世紀西方古典藝術對東方地區的滲透傳播,為寧夏固原博物館鎮館之寶。

北魏〈鎏金銀壺〉。(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銀瓶表面鎏金,環形單把,把上方鑄一高鼻深目的人頭,瓶口為鴨嘴狀流。細長頸,頸部、腹部、足部相連處飾聯珠紋一周。瓶腹上部有一周三角形連瓣紋;中部鍛打出6個人物圖像,半浮雕,工藝精湛;下部剔刀淺刻線雕水波渦紋一周,水波中有兩隻大耳、怒目的怪獸相向追逐一條翻身躍起的魚。銀瓶腹由左至右兩人一組,分為左、中、右三組人物故事,源自古希臘《荷馬史詩》神話傳說。中間一組人物畫面表現「帕里斯的裁判」故事,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愛神阿芙蘿黛蒂為了得到刻有「獻給最美女神」字樣的金蘋果而爭執,最終以愛神承諾裁判帕里斯將得到人間最美女子海倫為妻的條件,贏得金蘋果。畫面為帕里斯手拿金蘋果,欲遞給愛神。右邊一組人物為帕里斯劫持皇后海倫的情景;最左一組人物表現海倫回到丈夫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身邊,由於爭奪海倫引發特洛伊戰爭,死傷無數英雄,墨涅拉俄斯在追回海倫後準備將其殺死,但終因其貌美如斯,未能忍心。

陝西出土─皇家工藝與科技的結合

唐代〈雀鳥紋鎏金銀香囊〉

唐代〈雀鳥紋鎏金銀香囊〉,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
直徑5.8公分,鏈長17.7公分,法門寺博物館藏。(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法門寺為唐代皇家寺院,地宮出土金銀器121件組,多是歷代帝王進奉給佛祖的供品,器物品級為唐代最高,有皇室所屬作坊文思院製作,也有南方地區製作後進奉到長安,許多器物刻有紀年銘文,推斷埋藏下限為874年。

唐代〈雀鳥紋鎏金銀香囊〉。(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據地宮內《物帳碑》記載,唐僖宗(862-888)供養「香囊兩枚,重十五兩三分」,此品為其中一件,是唐代皇帝在宮廷使用薰香器的明證。〈雀鳥紋鎏金銀香囊〉為鈑金成形,紋飾部分鎏金,裝飾精美雀鳥紋,半球體間有活扣可開啟,球頂部安有環鈕、銀鏈、掛鉤,用於懸掛或繫帶。球體分三層,外層為兩個半球體,內設兩層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大環與外層球壁相連,小環安置香盂。兩圓環以活軸相連,使用時無論球體如何轉動,盂面始終朝上,不使香灰或火星傾撒,是香囊可放入被褥或繫於衣袖之內的奧妙所在。此裝置採陀羅儀原理,證明中國的持平裝置最晚在9世紀已普遍應用於生活中,是融合科技、藝術、實用於一體工藝的極致表現。

陝西出土─草原胡樂好風光

唐代〈伎樂紋八棱金杯〉

唐代〈伎樂紋八棱金杯〉,1970年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高6.4公分,口徑7.2公分,陝西歷史博物館藏。(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何家村窖藏位於古唐都長安皇城附近,埋藏年代為780年左右,出土文物1000餘件,金器總重量達298兩,銀器總重量3900多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之一,無論在數量、種類和品級方面,皆為西安地區最重要的唐代金銀器窖藏,具重大學術價值。

唐代〈伎樂紋八棱金杯〉。(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唐代淡化實用性側重觀賞性的器物增多。此件小巧玲瓏的帶把杯,主要是作觀賞用的藝術品。八棱形杯體,侈口,束腰,杯身厚重,為罕見鑄造成型的合金器,正面鏨刻紋飾,每位伎樂周圍凸棱與足底邊緣鏨刻聯珠紋,環形把以聯珠紋組成,把上指墊為兩位後腦相接的胡人頭像,主題紋飾為八位手執樂器的樂工,分布於八棱面。此處樂工手執箜篌、琵琶、排簫等。諸樂器於隋唐時期屬西涼、龜茲、高麗樂器種類,而樂伎的服飾和髮式則具有當時粟特特色。唐代以追求新奇為尚,輸入的外來物擔當了文化傳播的角色,金杯全器造型與裝飾皆帶有濃厚粟特風格,應是粟特工匠到中國製作的器物,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江蘇出土─唐代飲酒遊戲大學問

唐代〈銀鎏金龜負酒令筒、酒令籌〉

唐代〈銀鎏金龜負酒令筒、酒令籌〉,1982年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窖藏出土
高34.2公分,龜長24.6公分,鎮江博物館藏。(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唐代丁卯橋窖藏出土金銀器共計950餘件,重約55公斤,埋藏年代為盛唐晚期約765年,為唐代三大金銀器重要考古發現之一,代表南方器物風格。

此件為唐人飲酒時盛放酒令的籌筒。銀龜昂首曲尾,神態如生,龜背隆起陰刻龜裂紋,背負圓柱形籌筒,四足著地以支撐整件器物。筒有蓋,宛如龜背上豎一支金色蠟燭。筒下設兩層四面展開的蓮瓣堆飾,筒身刻龍鳳各一,間以卷草和魚子紋,筒正面長方框內鏨刻雙線「論語玉燭」四字,「玉燭」二字始見於《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此器因此得名。筒蓋與筒身子口相接,蓋面卷邊荷葉形,葫蘆形鈕,刻仰蓮紋,蓋身一周刻兩對鴻雁、卷草、流雲、魚子紋。全器刻花處皆鎏金。籌筒內有酒令籌50枚,形制大小相同,皆為長方形,切角邊,下端收攏為細柄狀,長20.4公分,寬1.4公分。每枚正面刻行酒令的令辭,文字內塗金,令辭上半段出自《論語》語句,下半段是酒令具體內容,包括「自飲(酌)」、「伴飲」、「勸飲」、「處(罰)」、「放(皆不飲)」、「指定人飲」六種飲酒規定。本器作為飲酒遊樂道具,是應生活需要而出現的新興工藝精品。

內蒙古出土─道教在契丹皇族中傳播

遼代〈高翅鎏金鏨花銀冠〉

遼代〈高翅鎏金鏨花銀冠〉,1986年內蒙古通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出土
冠箍口徑19.5公分,高26公分,立翅高30公分,寬17.5公分,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提供、本刊資料室)

契丹人活躍於北方草原,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金銀葬具為契丹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包括冠飾、面具、網絡、鞋底等,其中又以陳國公主墓(1001-1018)最為豐富全面,同時金銀葬具亦是最高身分等級的標誌,品級次之者使用銅器替代。

高翅冠是契丹貴族婦女長期流行的一種冠飾,用鎏金薄銀片分片捶擊成各部位的形狀,並用細銀絲縫綴加固而成。冠正面和兩側立翅鏤空並鏨刻火焰寶珠、鳳鳥和變形雲紋等花紋。冠頂綴飾有靈芝背光的元始天尊像。元始天尊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此冠飾即反映了道教在契丹皇族中的傳播。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二陳〈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9第5期。
郭素新、田廣金〈西溝畔匈奴墓〉,《文物》,1980第7期。
韓兆民〈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1985第11期。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劉建國〈江蘇丹徒丁卯橋出土唐代銀器窖藏〉,《文物》,1982第11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上、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陜西省博物館革委會寫作小組〈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第1期。
陝西歷史博物館等《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遼陳國公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朱佑霖( 19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數位編輯。

Email: yulinda60@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