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同仁鉅細靡遺,詳實查閱361期,審視萬篇文章,屢經討論篩揀,最終嚴格精選關鍵13詞,推薦精彩篇目。精選13關鍵字包含:故宮、國寶、乾隆、古玉、宋瓷、佛教美術、辨/辯真偽、拍賣市場、大藏家、渡海前輩書畫篆刻家、張大千、于右任、交流史等。
故宮

古美術領域最巨龍頭必是故宮,其舉措動見觀瞻。故宮本身就是一部歷史,1925年創設,1949年後兩岸各自精彩,隨著國家政策變化,間有交流合作。本刊乃堅實的媒體同行者,兩岸三地故宮中以臺北故宮為重,人事遞嬗、重要事件、展覽交流、學術研究、捐贈典藏、爭議課題等皆為報導範疇,探究審視。2017年由典藏叢書部出版之野島剛《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認識故宮,思考故宮,就是認識國際與在地,就是思考過去與未來。
1995年臺北故宮舉辦70週年院慶系列活動,北京故宮副院長楊新來台交流並為活動壓軸主講「北京故宮館藏現況」,《典藏》留下兩岸故宮院長握手言歡珍貴影像。2000年4月典藏分刊,《古美術》實踐重新定位的再出發,即從聚焦兩故宮著手,臺北故宮、北京故宮對比交鋒六面向。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故宮八十年」欄目邀集兩岸故宮研究員就書畫、瓷器、青銅器、玉器、圖書文獻各類項精彩接力。2013年「兩岸故宮錄」、2014年「故宮瑰寶赴日展」、2015年「故宮建院九十年」等專題,乃至2021年「眾聲話故宮—故宮改制爭議」邀集跨世代海內外學者、故宮人員及觀察者,就故宮組織提出建言。故宮殊異於一般博物館,絕對是關注重點,無庸置疑。
乾隆

乾隆,本名愛新覺羅弘曆,為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皇帝之一,也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以及文物鑑藏家。乾隆在位期間,不僅將宮中文物編目整理、考證校異、鑑賞評第、包裝典藏,他的美學品味也反映在其監造的宮廷藝術之中。
隨著盛清宮廷藝術的研究熱潮,以「乾隆」為題,由其宮廷文物製作、收藏與整理深論乾隆文化事業的研究受到高度關注。《典藏》歷年多次推出乾隆相關專題,2010年1月「石渠寶笈.燙金傳奇」以彙聚清宮書畫精品的《石渠寶笈》解密乾隆書畫收藏;2013年10月「2013,乾隆再臨」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為題,剖析乾隆的藝術品味與思想,2018年1月「乾隆品牌─故宮『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展』」介紹乾隆帝收藏之器物、圖書文獻與書畫文物,兼論及其包裝與收藏。近年專題則有2020年2月「史上最強開箱.一層一層剝開乾隆的心」與2021年12月「乾隆琺瑯瓷萬花筒」。同時收錄重要乾隆研討會紀錄報導,如2009年台大藝研所「乾隆宮廷藝術學術研討會」(203、204期)、2010年大英博物館「乾隆御製詩文物研討會」(212期)、2012年台大藝研所「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之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233、234期),以及2015年北京故宮「《石渠寶笈》國際學術研討會」(278期)等。
古玉

《典藏》創刊之時,正是收藏風熾之際。在諸多收藏項目中,廣受各階層人士喜愛的就是玉器了,每逢假日臺北光華玉市、三普地下玉店區、建國假日玉市人潮絡繹不絕,收藏古玉蔚為風潮。試刊號中「上班族藝術市場入門」即選定古玉為題,此後多期有著相關鑑賞、展覽報導,見證古玉恒久魅力。
在臺灣收藏古董到能震驚故宮的類項,也唯有古玉了。1995年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史無前例地精選民間珍藏舉辦「群玉別藏」特展,1999年續辦「群玉別藏續集」,引來諸多爭議,故宮最終受到監察院糾正。2001年12月舉辦「故宮近年購藏玉器賞析與研究學術討論會」以為釐清,然輿論效應再加市面贗品充斥,令不少有興趣者望之卻步,收藏風氣轉為消沉。
精品不寂寞,會再風起雲湧。2016年起春風回暖,思源堂陳淑真所藏古玉於香港邦瀚斯「溫玉物華」、中國嘉德香港「金玉圭璋」出現熱況,2018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為期2年的展覽,展覽結束後甫出版圖錄,依舊引起搶購熱潮。2019年佳士得香港秋拍推出「雲中玉筵—重要亞洲私人古玉收藏:新石器篇」為臺灣雲中居張偉華藏品,點燃熱情,之後秋拍陸續推出的「夏商周篇」、「春秋戰國篇」百分百成交,11月底即將登場的最終章「秦漢篇」勢必圓滿,且拭目以待。
渡海前輩書畫篆刻家

優質的藝術創作是《典藏》持續關懷的重要課題。書畫篆刻領域中,1949年的大江大海,歷史讓承繼著水墨金石傳統的先輩們,由彼岸來到此岸,繁花盛開且碩果累累,帶來關鍵性的深遠影響,自此成為臺灣這塊土地不可或缺的珍貴文化資產,省思回眸與斯同在,洵為我輩之幸。專題製作上,創刊號1992年10月即以江兆申為專輯,1999年5月號為余承堯,後陸續有王壯為、張大千、傅狷夫、江兆申、溥心畬、臺靜農等深度專題。「渡海來臺前輩書畫名家系列」,彭醇士、陳方、劉太希、張穀年、鄭曼青、吳子深、臺靜農、陶壽伯、陳定山、馬壽華、劉延濤、高逸鴻、陶芸樓、曾紹杰、高一峰、吳詠香、于右任、金勤伯、丁念先等陸續登場,由生平事蹟、藝事成就,及作品市值為主要篇章架構,後於2002年、2006年出版為《渡海來臺書畫名家系列》(一)、(二)。「台灣前輩印人系列」講述曾紹杰、王壯為、江兆申、戴壽堪、梁乃予、王北岳、喬大壯等印事故實。此外,鍾壽仁、李大木、程滄波、張隆延、邵幼軒、秦孝儀、莊嚴、吳平、呂佛庭、黃君璧等展覽市場、鑑藏憶往等;乃至非個別名家,具整體時代觀或薪傳啟迪的論述思考都為本刊重要內容。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62期11月號〈典藏古美術,掌握13關鍵字〉,作者:編輯部)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