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夏日居家養生中醫保健:中醫師家庭的日常對話

夏日居家養生中醫保健:中醫師家庭的日常對話

Summertime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 Everyday Conversation at Home

夏季總要消暑清涼一下,較容易吃冷食、冰品甜飲、生冷寒涼蔬果,這些食物都容易生濕,會加重身體的濕氣問題。脾胃很怕濕氣,當脾胃過濕,便會產生消化不良的現象。夏季養生時,就要注意多運動,適當地流汗,讓身體循環順暢,才不會有悶熱之感。

常聽到夏日熱情如火,五行中夏季也屬火,對應臟腑為「心」。中醫的「心」,是一種分類,非單純指解剖學上的心臟,十分複雜。要了解「心」,必須先知道火的概念。《尚書.洪範》曾言「火曰炎上」,火的形象,具有溫熱、往上延燒的特性。熱往上衝,往上、產熱,都是火的本質。

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夏卷.夏月氣數主屬圖》,明萬曆時期雅尚齋刊本,哈佛大學圖書館藏。(賴宛鍾、陳瑛提供)

身體裡什麼是屬於火的系統,帶有火的功用呢?像馬達運作不停的心臟、血液循環系統、身體部位指腦部、頭部、面部。從疾病來看,只要有明顯的發熱狀態,如發炎、紅腫、熱痛。頭面部的疾患,如發燒、口瘡、眼睛結膜發炎、流鼻血、中風、腦炎、腦損傷(包括外力撞擊)。輕微的如晚睡熬夜,口乾舌燥,或是用腦過度,心火過旺,口舌生瘡,這些上火的熱現象,都是屬於「心」的一部分。夏日炎熱,身體溫度提高,新陳代謝加快,熱往頭上衝。容易感到心煩氣躁、易怒、情緒起伏特別大等等「心火旺」的現象,反應在身體上,就容易出現中暑、失眠等問題。

王冰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嘉靖二十九年顧從德覆宋刊本,國家圖書館藏。(賴宛鍾、陳瑛提供)

如果體質本來就比較燥、容易上火、火氣大、口乾舌燥、有口臭、容易流鼻血、面紅耳赤、血壓高的人,在夏季炎熱、陽氣升發的助長下,這些「心」的情況會更加劇烈,所以這個季節心火旺的人就要避免心火亢進無節制,進而產生疾病;熬夜、忙碌操勞、情緒不穩定、壓力大、睡眠時間太少都會造成火氣大。生活日常作息要維持正常,不要過度。飲食上則需忌口,口味不宜太重,少吃油炸、燒烤、辛辣刺激的食物、滋補藥膳、熱性水果(如荔枝、龍眼、桃杏、櫻桃、榴槤等),勿過度飲酒。可吃些退火的食物,如水分多的水果、瓜類,涼性飲品如綠豆湯、冬瓜茶、青草茶、仙草、薄荷茶、檸檬汁、甘蔗汁、花草茶、蘆薈汁、烏梅汁、木耳蓮子湯。另外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茶,可退心火,但苦味屬寒性,多食傷胃,適量即可。

冬瓜。岩崎灌園,《本草圖譜》卷43,江戶晚期繪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賴宛鍾、陳瑛提供)

夏季總要消暑清涼一下,較容易吃冷食、冰品甜飲、生冷寒涼蔬果,這些食物都容易生濕,會加重身體的濕氣問題。脾胃很怕濕氣,當脾胃過濕,便會產生消化不良的現象。胃口不好,蠕動不好,容易脹氣、腸鳴(肚子咕嚕有水聲)、拉肚子或排便不順,這些都跟濕氣有關。《丹溪心法》中稱「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濕氣重的人,易倦怠乏力,更不想動。夏季養生時,就要注意多運動,適當地流汗,讓身體循環順暢,才不會有悶熱之感。《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描述夏日應該「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綠豆。岩崎灌園,《本草圖譜》卷43,江戶晚期繪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賴宛鍾、陳瑛提供)
赤小豆。岩崎灌園,《本草圖譜》卷43,江戶晚期繪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賴宛鍾、陳瑛提供)
黑豆。岩崎灌園,《本草圖譜》卷43,江戶晚期繪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賴宛鍾、陳瑛提供)

當濕氣無法從皮膚、腸胃排除,唯一的途徑只剩讓小便順暢。一般建議夏天可吃些清熱排水利尿的食物,像山藥、綠豆、蓮藕、薏仁、茯苓、綠豆湯、三豆飲(紅豆、綠豆、黑豆),瓜類如絲瓜、西瓜,黃瓜、冬瓜等也有退火利尿的功效。另外偶吃點辣,像胡椒、辣椒能促進人體排汗,逼散體內濕氣。但瓜類屬涼性,辣味上火,皆適度取食即可,勿過量。或是請中醫師幫忙開一些健脾利濕、芳香的藥物,如三仁湯(杏仁、白蔻仁、苡仁)。

岩崎灌園《本草圖譜》卷43,江戶晚期繪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賴宛鍾、陳瑛提供)

記得有一年夏日酷暑,37、38度高溫是常態,一次被交代去跑腿辦事,烈日當空,幾度進出,最後曬得很熱回到辦公室,當下感到非常涼快,但下午便覺得有強烈倦怠感,全身熱烘烘的,頭昏腦脹,中午也沒胃口,完全提不起精神,渾身不對勁。好不容易撐到下班回家,好好睡了一覺,隔天早上便沒事了。當時也不知道那是中暑,還一度覺得可能感冒,只奇怪也沒什麼症狀,事後也不太嚴重。後來記不清是誰跟我說「妳是熱到了!(臺語)」

岩崎灌園《本草圖譜》卷71,江戶晚期繪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西瓜又名「天生白虎湯」。(賴宛鍾、陳瑛提供)

賴醫師那時知道後,要我去買顆西瓜吃。中醫稱西瓜為「天生白虎湯」,像這種天氣很熱,在外做事運動,曬到全身發紅、曬傷、頭昏煩熱、口乾舌燥,心情煩躁,夜晚難眠,全身發熱的症狀,稱為「陽暑」,是最典型的白虎湯症。喝西瓜汁、吃西瓜就很合適,直接清熱解暑。

相對於「陽暑」,「陰暑」則是有點自找的。因天氣炎熱,躲在冷氣房吹冷氣吹到感冒、吃冰品、生冷水果吃過頭涼到,躺在冰涼的地板上睡覺著涼,身上有流汗不擦乾、洗完頭髮不吹乾,結果吹到風冷到……,這種陰暑的症狀大部分會有點怕冷、腸胃症狀、拉肚子,類似吃壞肚子的腸胃型感冒。《黃帝內經.靈樞》中「形寒飲冷則傷肺」,吹冷風又食冰冷飲品解暑,容易讓肺氣受損,也易傷脾胃,夏日不可不慎。

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攝夏‧夏季攝生消息論》,明萬曆時期雅尚齋刊本。(賴宛鍾、陳瑛提供)

但夏日不貪涼似乎不是很容易呢!看看《遵生八箋》裡一大長串的夏季養生告誡:「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不得於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夏三月,每日梳頭一二百下,不得梳著頭皮,當在無風處梳之,自然去風明目矣」、「夏季不可枕冷石並鐵物取涼,大損人目。」就知道自古以來大家都很愛自找麻煩囉!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58期7月號〈夏日居家養生中醫保健──中醫師家庭的日常對話〉,作者賴宛鍾(杏甫堂中醫診所院長)、陳瑛(臉書「中醫太太的日常閒話」版主))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博客來
蝦皮
UDN電子雜誌
讀墨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陳瑛( 2篇 )
賴宛鍾(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