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使用「詩情畫意」來形容風景優美,或是當下美好浪漫的氣氛。早於宋代,便有文人將詩、畫二者相提並論,認為它們擁有著共同的審美意趣。2022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臺北故宮)以「無聲詩─南宋的小品繪畫」作為新春展覽,以南宋時期的小品繪畫為主要展件,這些小尺幅的作品畫面細緻,呈現出畫家觀察自然,轉化詩意入畫的巧思。
宋代以文治國,除了最為知名的宋徽宗(1082-1135),其餘皇帝也都十分重視藝文涵養與翰墨。皇帝與臣子們一同觀書、賞畫、開詩宴等,都是宮廷中常見中藝文活動。在文獻中,也可以看到關於皇帝與臣子之間的詩文唱和,以及彼此觀賞書畫等紀錄。南宋宮廷同樣重視詩畫結合所表達的藝術語境,在不少宮廷畫家的作品上,可以見到皇帝的御筆詩詞。《蓬窗睡起》畫幅上可見南宋孝宗題寫父親高宗所作的〈漁父詞〉:「誰云漁父是愚公,一葉為家萬慮空。輕破浪,細迎風,睡起蓬牕日正中。」寥寥數字,表現了漁父無所憂慮、自由自在的生活。末句「睡起蓬牕日正中」,表達出終日繁忙於政事中皇帝的羨慕之情。畫中主題集中於畫幅的左下角,一葉簡單的小舟停泊於坡石旁,舟上白衣漁父剛剛睡起,恣意地伸著懶腰。遠山朦朧,讓觀眾更容易將視線的焦點集中於左下的畫面上。坡石上的樹木枝葉搖晃,呈現出環境中的氣氛。這個微風輕拂的晴朗早上,一位睡到自然醒的漁父,面對右方幾近留白的畫幅,他的目光所看向之處,恰好題寫著詩文,也投射出他的愉悅心情。
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花鳥門》中所記:「建陽僧惠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郭若虛所言的「小景」,似乎不是單指山水或是花鳥等主題,也並非畫幅大小,而是一種繪畫的類型。由臺北故宮院藏傳惠崇的《寒林鴛鳥圖》,或可一窺「小景」的風格。畫面上一對鴛鴦位於畫面偏下的位置,周圍老梅白花點點,竹葉坡石上留有殘雪,但是畫面氣氛卻無嚴寒冰凍之意。除了鴛鴦,枝頭上另有一對黃尾鴝。由畫面殘雪,以及梅開早春的特性,此作可能帶有「歲朝祥瑞」之意。畫面上清晰的前景與矇矓的水面背景形成對比,更讓畫面有蕭散的趣味。
南宋定都西湖旁鳳凰山上,觸目所及為西湖優美的景致,加上北宋時期便有的「瀟湘八景」,衍生出新的畫題表現:西湖十景。葉肖巖(活動於13世紀前半)《西湖十景冊》的十個榜題被傳唱至今,分別為「雷峰夕照」、「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南屏晚鐘」、「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麴院荷風」、「兩峰插雲」及「三潭印月」等,成為今天遊西湖時不可不觀的必覽風光。西湖十景表現出了西湖一年四季晨昏不同的景色,以《雷峰夕照》為例,畫幅的底色明顯偏紅,畫家表現了夕陽西下時,映照著雷峰塔的橙紅色天空。至展覽現場時,觀眾可以仔細比較各開背景的表現色調,進一步感受畫面中的季節與時間。
詩意,不僅存在於西湖的環境中,南宋的宮殿命名不少也以名家詩句為靈感,營造出浪漫情懷。在繪畫的命名中,也可以由此判斷畫面所指為宮苑何處。馮大有(活動於12世紀)的《太液荷風》以宮苑中的荷花為題,表現了滿池荷葉翻飛、紅白荷花爭豔之景。南宋宮苑中雖無「太液池」,但由《史記.封禪書》中記漢武帝於太液池南建建章宮,又於池中建臺的典故,可以得知畫家以太液借代宮苑池塘。加以文獻中記載,禁中避暑之翠寒堂的大池中,有著紅白荷花萬朵。如此數量龐大的荷花,是禁中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別水底,時易新者,庶幾美觀」。畫中紅、白荷花相間之美,是人工所刻意營造的季節之美。
北宋宮廷中盛行的詩文活動之一便有賞花賦詩,群臣和韻的傳統。詠花是文學中重要一環,與宋代理學「格物致知」相合,如何用文字描述花卉外貌,表達神韻,最後借物詠人,或是更進一步讚詠宇宙創造萬物的神妙。活動於孝宗朝時的宮廷畫家林椿,其作品《山茶霽雪》帶領觀者近距離地觀看山茶花,畫面上分別呈現了它們盛開、含苞以及掩映的姿態。山茶花最為顯著的特徵便是花朵中心的柱狀花蕊,鮮亮的黃色花蕊與豔紅的花瓣,形成對比強烈的視覺印象。綠葉上的白色積雪更加映襯出山茶花的顏色,同時與題名相和。畫家描繪花卉時,不僅是單單描繪出物象細節,更多了對於花卉生命力,以及四時美好的關注。
完整全文請見:《典藏.古美術》2022年3月號〈畫是無聲詩─國立故宮博物院「無聲詩─南宋的小品繪畫」展〉,作者:李思潔。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