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杭州一條「因為常玉」:衣淑凡、姚謙共譜跨世代藝術新篇章

杭州一條「因為常玉」:衣淑凡、姚謙共譜跨世代藝術新篇章

常玉是多面向的,杭州一條藝術中心從今年10月16日到2026年2月6日,在西溪濕地的百年徽派建築裡,展出超過30幅常玉包括素描、水彩、油畫的真跡與版畫;其他各種形式的作品合計超過90件。因為常玉,兩岸藝術家齊聚一堂,見證跨越世代的藝術共鳴:曾梵志激賞的簡潔寫意與孤高意境、王玉平汲取了日常趣味的樸拙之美與灑脫線條、鄭在東的平面化空間與真摯童拙其來有自,常玉之美不需成為絕響。

「要是能有一個常玉愛好者可以聚集和對話的地方該有多好啊。」姚謙說完,衣淑凡就爽快地答應:「那好啊,我們再來做一個常玉展,正好一條參與進來,姚謙你來策展。」一段2023年的對話,終於在2025年10月「誕辰130週年」之際,獲得了杭州一條的成全,從今年10月16日到2026年2月6日,在西溪濕地的百年徽派建築裡,展出超過30幅常玉包括素描、水彩、油畫的真跡與版畫;其他各種形式的作品合計超過90件。並將首次呈現多件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拍攝的常玉照片,同時雲集曾梵志、王玉平、鄭在東等當代藝術家受常玉啟發之作品,更有時裝設計師JUDYHUA、傳統工藝家汪豪、張蕾、范建軍、攝影師林志鵬,以及音樂人陳粒的跨界參與,讓跨越世代與領域的創作交相輝映。

一條「因為常玉」展場一景。(圖片提供:一條藝術中心)

以三十年時間潛心研究常玉生平與藝術創作,因而被蔣勳稱作「常玉的靈魂的太太」的衣淑凡,七年前,與姚謙、施俊兆共同策劃在誠品畫廊舉行的「細看常玉」展覽,展出絕大多數版畫作品,以及獨樹一格的鏡面油畫,衣淑凡於著書中彙整編列常玉年表,再次加深了姚謙對常玉的理解與熱愛。

常玉是中國首位涉足直刻(Drypoint)以及橡膠版(Linocut)試驗創作之藝術家,甚至較畢卡索、馬諦斯等西方大師都早了十幾年的時間。本次在一條藝術中心的展件中,自然也少不了深具代表性的版畫作品,其中由立青基金會提供,作於1930年的直刻版畫《馬》以鋅版宣紙,呈現出帶絨毛感的黑色線條,深邃簡勁。橡膠版的作品如《曲腿馬》簡結構圖與單純的用色,彰顯其書法及寫意功力,體現「簡約虛靜」之美學。學者韓學宏指出,動物園與馬戲團皆是西方列強彰顯帝國繁盛之手段,從「馴馬表演站立與敬禮」可見一班,奚韜藏品中常玉的《雙馬》木刻版畫亦是藝術家經典的意象之一。衣淑凡曾指出,常玉「不是在畫馬,他只是在找一些具體的形狀來表達某種感覺。」,憑觀者各自觀察造型、體會情感;此外,張光鐸提供的多件裸女藏品亦頗具代表性,從水墨、水彩到炭筆均有之,或立或躺、或坐或臥,可以一窺摯友徐志摩所謂豐腴健碩的「宇宙大腿」,常玉在巴黎時期與野獸派、立體派發展年代重疊,因此作品中對傳統人體比例的顛覆與變形,與當時藝術界追求形式解放的時代精神相契合。他對臀部和四肢的誇張強調,正是體現了現代主義著重於主觀表達的特色。

奚韜典藏之常玉版畫。(圖片提供:一條藝術中心)

除了裸女畫外,也有如《戴黑帽子的女人》等如時代縮影的經典畫作,可以看出時下風尚,紅、黃、黑寥寥數色的水彩與墨色,鮮活地捕捉了二零年代標誌性的小帽與俏麗短髮,封存了女子的時髦倩影。瑞士裔美國攝影師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在1948年與常玉成為室友,曾為常玉舉辦畫展,但畫作銷售並不理想,他索性將剩下的17幅油畫作品全數買下,也因此本次展出羅伯特・法蘭克有關常玉的攝影作品,不單單是具焦相片中生活的切片與人物紀實,更是具現兩位創作者跨越文化與媒材,最珍摯的友誼證明。

當代藝術的跨世紀對話

得知姚謙以對話為號召的「因為常玉」策展計畫之後,不少喜愛常玉的藝術家都熱烈響應:曾梵志、王玉平、鄭在東等當代藝術家紛紛呈現自身受常玉啟發之作品。

定居北京的武漢藝術家曾梵志以1990年代的「面具系列」繪畫遠近馳名,是中國現代都市美學的代表,反映中國人面對社會轉變之際衍生的虛假與集體的不安,姚謙原先以為特別激賞常玉簡潔寫意,彰顯孤高東方意境的曾梵志應該會畫裸女或花卉,沒想到最近迷上了樹木的他不僅為了觀賞特定樹木而奔走遠行,最後竟然以油彩畫了一張在具現與抽象之間變形,轉折蒼勁、枝結交錯,整體雄渾獨立,更知趣地名為《無題》的油畫,近兩公尺的尺幅,氣勢不凡,瞇眼間,又似崢嶸山勢,黑底白筆,幾抹幽然黯綠,一點絳紅。

曾梵志《無題》,油彩畫布,160 x 200 cm,2021。(圖片提供:一條藝術中心)

北京藝術家王玉平的藝術路徑能近取譬,擅長描繪日常場景、熟暱人物的他,本次展件以靜物為主,從常玉的東方趣味和灑脫線條中汲取精華,比起撕心裂肺、故作興奮的題材,他在沉靜中隨心發掘自我,尤其能藉由生活周遭看似稀鬆平常的傢飾與日用品,凸顯色彩和造型的樸拙之美。結合壓克力顏料與油畫棒,畫作《包》滿是豐富肌理,彷彿能在指尖膚觸喚起與包包相伴一路走過的共同記憶,這樣的刮擦與皺褶彷彿成為一種氛圍,瀰漫、融入背景。藝術家以粗細、濃淡不一的紅線勾勒出承載包包的座椅,椅墊上有雅緻的花草圖紋,椅墊之下的紅色是全畫面中最為銳利的色彩區域,強而有力地框住坐墊,撐起包包主體,相襯之下,椅背顯得霧濛濛的,椅背上的頭角更是沒了填色,只有白描,其隨性灑脫、不求精確寫實的精神與常玉相通;同樣媒材的《花桌面》場景與物件又更加豐富,桌布固然吸睛,然而桌布之上更有玫瑰、盆栽、眼鏡、書卷、便箋、茶具,創作年份橫跨2018到2021年,因此這些物件未必同時出現在桌上,或可視同縮時並置的生活寫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畫面上方捧著北齊書的雙手,幾乎透明無量體,與其中一指戴著的碧綠戒指形成強烈對比,令人莞爾。

王玉平《包》,壓克力、油畫棒,85.5 x 90 cm,2023。(圖片提供:一條藝術中心)
王玉平《花桌面》,壓克力、油畫棒,60 x 150 cm,2018 – 2021。(圖片提供:一條藝術中心)

生於臺北,祖籍湖北,久居中國江南、廣泛遊歷山水的藝術家鄭在東尤其追尋高古精神,此番《磁州窯瓶的荷花》、《荒野中的石象》等畫作,與常玉線條簡潔、空間平面化、孤寂脫俗的情懷相呼應。宋代的磁州窯瓶以自由、寫意、簡練的素色紋飾聞名,鄭在東畫中的磁州窯瓶則隱約透出背景的橘紅,疊上青綠與瓷白,畫中不只空間框線特出,連荷花等原素邊緣都勾勒得十分明確,像是剪貼畫一般,增添了「平淡天真」之趣味;具信常玉生前的最後一幅創作畫的即是《奔跑的小象》,《荒野中的石象》以獨特的三分構圖將瘦長的直幅橫分成天、地、水,天高水深,石象不跑,卻是似曾相似的渺小。

鄭在東《磁州窯瓶的荷花》,壓克力紙本,137 x 70 cm,2025。(圖片提供:一條藝術中心)

延伸閱讀|反叛的格調,鄭在東「何可無此君」

生於臺中的令詠,早在實踐大學攻讀服裝設計的時期,就發現了自身對於審美的觸動,時常來自於溫度與觸感,除了服裝,有時更能展現在繪畫與藝術創作之中,本次以《竹林月光》、《三》等畫作參展,《竹林月光》是一幅以黑、白、藍,以及極少,不細看難以察覺的綠色構成的畫面,由無數短促、交錯的筆觸構成,這些筆觸飽含了速度與力道的張力,筆觸間的疊加與交織營造出均衡而富生命力的竹林意象,乍看如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事實上,令詠的創作並不總是抽象的,定睛細看,黑色的線條較為細緻如竹葉,白色的形狀或如竹節,雖然背離常理,卻又在精神上與命題吻合。令詠不直接描繪竹子,而是捕捉「竹林的意象精神」,以及「月光帶來的感受」,以幾近抽象表現的手法詮釋東方經典的意境。

令詠《竹林月光》,油彩畫布,35.5 x 22 cm,2025。(圖片提供:一條藝術中心)

除了繪畫之外,一條藝術中心同時還展示了汪豪的陶瓷、張蕾的蘇繡、范建軍的漆木、林志鵬的攝影等多樣工藝與媒材的作品,陳粒特別為展覽空間製作了音樂,讓觀展者在視聽上都能有所共鳴,在展場之外,時裝設計師JUDYHUA也以常玉為靈感為新季服裝注入新血,在一條的支持與衣淑凡、姚謙的專業之下,觀展大眾可以更容易領會,常玉不再只是屢創天價的傳奇畫家,更是對當今創作者影響深遠、引領審美精神的藝術先驅。

陳賦(Greta Chen)( 24篇 )

以情感富足為美,以精神周遍為智,在美感與智識之間,挑戰文字的延展性。現任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