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沈裕昌於展覽開幕中提到,新石器時代發展磨製技術後,方能有顏料粉末,也才有繪畫的可能。而繪畫的成形,最早粗略可以溯及動物腳印爪痕與人為追蹤、記錄的痕跡,早期如拉斯科洞窟(Grotte de Lascaux)壁畫中,人與動物往往相伴出現,而世界古文明中,無論是埃及的人面獅身,或者中國神話中人首蛇身的女媧,都是人類透過人、獸、神之間邊界渾沌的地帶,藉由想像比較、並置,與造型重組,探索自身與「非人」之異同。
在西方的繪畫傳統中,人物畫長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包含了神話與宗教題材,反觀東方,以收錄中國宋代徽宗時期宮中藏品的《宣和畫譜》為例,將道釋畫、人物畫分為不同類別,前者言「於是畫道釋像與夫儒冠之風儀,使人瞻之仰之」包含了神祇仙佛與更廣泛的宗教繪畫,以瞻仰為依歸,著重「風儀」;後者則謂「若夫殷仲堪之眸子,裴楷之頰毛⋯⋯又非議論之所能及,此畫者有以造不言之妙也。故畫人物最為難工,雖得其形似則往往乏韻。」描繪才貌特殊、氣質出眾的高人逸士,唯恐「乏韻」,不在「形似」。兩者都是以超乎尋常,挑戰「凡人」形貌與「非人」風度分際者為主角,藉此形塑對於「人」意涵能夠被指稱、捉摸的可能,在在反映了東亞傳統文化對於人以及人性的觀點與態度。
釋道在中原發展成主流已有千年之久,相較之下長期居於異端地位的亞伯拉罕諸教(Abrahamic religions)與東方書畫結合時,自然產生文化衝突的美感,受到家族中天主教信仰啟發的楊寓寧,這次以標誌性的大筆宿墨與生紙,濃重、清淡來回間雜鋪陳《St. Sebastian》,黑白的人物光影肌理,又令人聯想到希臘羅馬時期的大理石雕像,此作刻畫殉教者聖賽巴斯帝安,亂箭射死的傷口與中世紀鼠疫的症狀相似,因而被認為可以庇佑防疫而受尊崇。另一幅作品《Icon》則是一幅天主教聖母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瑪利亞的圓光包含了方向豐富多變的筆觸詮釋,並藉由深黑襯托凸顯出淺灰的光暈感,外圍更有細筆的十字記號,令人會心。


聖母除了指稱耶穌的母親之外,在中文語境中同時是對女神的敬稱,例如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尊瑪利亞為聖母,一方面彰顯與耶穌之關係,也同時點出了其異於常人的身分與經歷,受到更接近神的「非人」待遇,不禁讓人聯想到現代人時常以「仙女」、「女神」來代稱容貌、氣質出眾的「佳人」,本次展出東方書畫傳統裡較為少見的于彭裸女圖《仙影入人間》命題即是絕佳例證。

受到日本「雪月花」審美傳統影響的花季琳,本次創作系列受到歌曲《望春風》啟發,三年前就曾詮釋了同為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經典作品《四季紅》,是融匯了在地閩南語,以及日本音律的時代產物,原曲描述妙齡少女盼望歸宿的情境,花季琳則是以超越生死、性別、新舊價值的方式,反映出現代女性對於婚姻作為最終歸宿的提問,取姻緣紅線的紅色意象,點、線、面鋪排在三幅畫作中,分別成為《園中幽靈.望春風》待嫁幽靈的冥婚紅包、《階前遲影.望春風》通向幸福可能的樓梯扶手、《堂上落英.望春風》中液體化的花束,乃至於如一攤池水的婚禮紅毯,成為了貫串系列的彩蛋。



四川藝術家郭輝本次展出的四幅畫均為水墨絹本設色,其中除了《雷公圖》外,《涅槃圖》、《嚴穴棲真圖》、《持經童子》從佛陀、羅漢,到出家僧眾,呈現了佛教藝術涵蓋之多元身分向度,回扣「圖寫非人」之題旨。《持經童子》之稱恰恰也回應了策展另一子題。

潘信華老師畫作中時常出現童子的形象,有別於過往去性化而裸露的率真刻畫,本次展件中的童子衣著樸素,位居畫面中央,神情自若,或直視觀眾、或側視手中玩物,在開幕中,老師特別分享自己的創作不指涉其他潛在文本,不需要以解析圖像的角度尋找象徵意義,以免過度解讀。他的創作多半來自生活風景與想像的重組與再現,例如日月潭的九蛙疊像、拆除的蔣公銅像等元素,以所思所想為本、畫面布局為最終依歸,讓蝴蝶、蜻蜓、蝙蝠都卸下暗喻的重擔,同時為跳脫西方透視框架的空間帶來疏密跌宕,如行文中的句讀標點。值得特別一提的還有潘老師捨去傳統白描勾線,以濃彩染邊的上色方式,值得觀者親臨仔細品味。

看著今日以黑白水墨、鉛筆為主的作品,很難想像顏妤庭原來從事膠彩創作,於2018年赴韓國駐村之際,面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她意識到膠彩繁複的前置工作與色彩配置都顯得過於龐雜,為了講求更經濟的創作方式,逐漸開始尋找不同的創作方向;這樣的思維在2019年到了荷蘭以陶藝創作為主的單位駐村又再次被強化,起初作畫與作陶看似分頭進行,時日一久才逐漸發現可以「互為草稿」,這也是為何顏妤庭的畫作有別於一般水墨創作,「量體」尤其顯著,甚至有破裂、空虛的細節暗示。這樣的色彩與形式轉變,與文字訊息的悄然潛入同樣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有收聽Podcast習慣的她,將長期累積的大量資訊以文字的型態記錄在畫作中,成為被扭曲、擠壓得疲憊不堪的人體肌理,是精神上失根的迷途「遊子」。

于彭的創作本來就橫跨本展四大子題,除了上述的佳人之外,尚有呼應神人的《癲道人》、展現優遊自適的《浮香暗動美煞人》,以及與佳人相伴的童子《悠然圖》,在精筆與寫意之間,相得益彰,可以與楊寓寧、郭輝、花季琳、潘信華、顏妤庭的畫作相對而觀。於此展前,乍聽「非人」最直覺的聯想,是泯滅人性的待遇,是妖魔化、神格化的措辭,甚至可以指稱矮化、物化他人的現象,「方外:圖寫非人」展覽聚焦超乎凡人境界之外的書畫人物典範,以不凡定義凡俗,以反常掌握常態,人沒有既定的本質,更沒有單一的使命,因此「非人」不但不必是貶抑與詛咒,更可以是自由開展的權能,也許在擦寫的墨跡裡,得以窺見神人的聖賢、佳人的姣好、遊子的不羈、童子稚真,與一切人性裡既熟悉又陌生的清淡與濃重。
「方外:圖寫非人」聯展
展期|2025. 09. 09 – 10. 04
時間|12:00-18:00,日、一公休
地點|異雲書屋
青田館(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12巷23號1樓)
金華館(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7巷4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