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賈克梅第的「純粹在場」

賈克梅第的「純粹在場」

嶙峋的瘦骨、頎長的身形、熔岩般的肌理,瑞士藝術家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1901-19…
嶙峋的瘦骨、頎長的身形、熔岩般的肌理,瑞士藝術家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以這些視覺語言創造出飽受戰爭與工業社會磨難的人類形象。在藝術史上,學者們討論著他對超現實主義的貢獻、對存在主義的啟發;在拍賣場上,買家們的狂熱則讓他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落槌在破紀錄的天價。在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Jean-Paul Sartre)的解讀下,賈克梅第的人物迸發自虛無(ex nihilo)之中,人們透過他看似疏離的作品挖掘埋藏在心理底層的恐懼,尋求人類在荒謬而無意義的宇宙中的定位點。因此即使賈克梅第並未完全認同,卻依舊被冠上存在主義藝術大師的名號。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賈克梅第單薄卻沉重的雕塑都標誌著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
賈克梅第《穿毛衣的迪亞哥》(Diego in a Sweater), 1953; Kunsthaus Zurich, Alberto Giacometti-Stiftung ©The Estate of Alberto Giacometti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and ADAGP, Paris) 2015.
創作的雙重生命
然而,故事並非止於此。英國國家肖像藝廊在藝術家逝世五十週年前夕,試圖藉由「肖像」敘述另一個世人所不熟悉,甚至被刻意隱藏的賈克梅第,以層層剝解其作品的本質。六十餘件展出作品是雕塑與肖像畫的交互對照,除了賈克梅第早年在畫家父親身旁耳濡目染下技巧純熟的後印象式肖像畫,主軸則以藝術家與各個模特兒的關係為分類,去發掘他創作生涯的另一個面向。因為即使在1925年藝術家即聲稱放棄對於具象的描繪,而是在巴黎的工作室中鑽研抽象與超現實的雕塑,但回到瑞士的工作室中,他終其一生反覆畫著父母、弟弟迪亞哥(Diego)、妻子安妮特(Annette)等親友的肖像,因為他們無法認同巴黎那些超現實的創作。相較於賈克梅第作品中的孤獨感,整個展覽反倒如同一幅賈克梅第的肖像。觀眾在這些親族網絡中感受到的是一個蘊含情感的血肉之軀,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賈克梅第《威尼斯女人八號》(Woman of Venice VIII ); Kunsthaus Zurich, Alberto Giacometti-Stiftung ©The Estate of Alberto Giacometti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and ADAGP, Paris) 2015.
正因從「人」出發,這雙重的創作生命並非兩條平行線。賈克梅第並不遵循作為心理剖析或生命傳記的傳統肖像畫路徑,而是創造出一種用於探索更純粹的、未經加工的觀看感受(Raw Sensation of Looking)的肖像。如同策展人莫爾豪斯(Paul Moorhouse)所言,這些肖像作品揭露了反覆、變奏、增與減如何成為賈克梅第獨特視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為每位模特兒皆畫了一系列色調黯淡、以細瑣交疊的線條構建而成的模糊肖像,包圍在混亂筆觸表現而成的工作室空間。這也許令人聯想起培根(Francis Bacon)畫中那帶有宰制意味的方框,但不同的是,賈克梅第顫抖不定的線條呈現的是一種動態,塗塗改改的痕跡是他試圖捕捉觀看經驗的軌跡,也讓模特兒的形象有如漂浮、溶解在空間中,呈現賈克梅第所說的,人類游移在「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的界線內外的狀態。這也讓我們不難理解,為何賈克梅第雕塑的形體總是帶著隱晦模糊。
賈克梅第《迪亞哥坐像》(Diego Seated), 1964-5;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Humlebaek, Denmark ©The Estate of Alberto Giacometti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and ADAGP, Paris) 2015.
以距離貼近事物本質
距離則是賈克梅第追求觀看感受的方式。也因此,這並非是一個以大量作品湧向觀眾的展覽,而是試圖稀釋展間中的作品分布,為觀眾保留觀看的距離,去揣度藝術家的視野。展覽中央有一間展覽室僅僅展出賈克梅第的《威尼斯女人八號》(Woman of Venice VIII),作為此次展覽最有力的點題。這件於1956年為了威尼斯雙年展而製作的作品纖長、獨立,代表著賈克梅第的成熟風格。但這抽象的無名女子形象,實則源於他對身旁人物的長期觀察,是1937年時在巴黎街上見到是戀人也是模特兒的伊莎貝(Isabel Nicholas)的視覺記憶,那是賈克梅第發掘距離是看見事物全貌與本質之方式的契機,也是創作這因距離而更顯細長的人類形象的起點。
賈克梅第《安妮特胸像》(Bust of Annette), 1954 Private Collection © The Estate of Alberto Giacometti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and ADAGP, Paris) 2015.
賈克梅第也著迷於探索人類頭部與顏面的表現。因此,他的肖像或雕塑總是將頭部極度縮小,這來自面對模特兒在場的觀看距離,也是用於探索本質的距離。如展覽尾端展出一系列賈克梅第生命尾聲最愛的模特兒─流連於社會底層、化名為卡洛琳(Caroline)的女子的肖像與雕塑。賈克梅第不斷地在一幅幅卡洛琳的半身肖像中削落各種贅物,但面容線條愈見模糊之時,雙眸卻愈見清晰。最終,我們看見的是被揭去血肉,而枯槁如骷髏,卻目光灼灼的無名女子雕像。
如同「純粹在場」這個引述自沙特的展名,透過肖像,賈克梅第終將可感的表情(Sensible Expression)轉化為純粹的在場(Pure Presence),一種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方式。
純粹在場(Giacometti:Pure Presence)
展覽期間:2015年10月15日– 2016年1月10日
展覽地點:英國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陳慧盈( 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