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貝耶勒基金會之美

貝耶勒基金會之美

第二度走訪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明亮玻璃窗裡的經典雕塑依舊亭立,…
第二度走訪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明亮玻璃窗裡的經典雕塑依舊亭立,迎著歐洲的8月微風,綠園井然、荷葉翩舞、水草欠腰,熟悉的畫面再現,是回憶,也是重逢。
今年參加台灣馬勒學會會長邵柏?帶團訪歐,主聽音樂,兼看美術,由於邵會長是建築師,一路講解現代主義建築,在每一座建築大師傑作面前作應驗與品評。貝耶勒美術館,正是由義大利籍建築師皮亞諾(Renzo Piano)操刀,翠綠大環境、經典建築設計,再加價值連城的收藏,讓這座「小而美」的藝術聖地,永遠吸引藝術愛好者接踵朝聖,更讓我期待一遊再遊,始終回味無窮。
貝耶勒基金會外綠意環抱,共享自然與藝術之美。(攝影/陳意華)
硬體軟體的完美協奏
不同於我們8月16日參觀的「保羅.克利」美術館,以及17日維特拉設計園區的《Diogene》工作小屋,皮亞諾在貝耶勒美術館給予更多明亮與互動感。據說,皮亞諾有著與貝耶勒主人一樣對藝術的熱愛,設計該建築,好看好用外,有兩項非常重要的前提,一向藝術家與經典作品致敬,二是款待觀眾,讓參觀美術館成為賞心悅目的心靈活動,所以參觀這個美術館,除了藝術專業人士的經常往返外,一般大眾,從也能從几淨窗明中,享受那份人性的幽微撫慰與昇華感。
首先,珍視藝術家就從展場設計開始,屋頂採用可以調節陽光熱度與亮度的特殊材料,?光線恰到好處,同時並利用日出日落自然光源的起伏,畫作因此會有不同視覺呈現,觀眾在強弱差別的陽光及時間下,會有極不同的體悟。所有作品,隨著光線流轉而產生變化,而有新的層次與明亮感。尤其流動雕塑作品,隨光影明暗變化下,富含更多玄機,更有看頭。
其次,冷暖器出口設計在地板上,柔和均勻,不管嚴冬溽暑,畫作依舊維持恆溫,所以經典作品永遠維持經典的優雅、從容與一致性。
再者,大面方型落地窗,保留東方人庭園概念,長廊盡頭是綠景,還有花木扶疏的前後院,永遠可以引進滿園綠意,抑或隆冬裡大自然的生機變化。
第四,完全款待觀眾的安排,透明電梯方便上下外,不減損升降中的視覺豔遇。上下樓梯寬敞自在,各樓層走道上,設計有致的名牌沙發椅錯置,隨時可以讓入館看畫的民眾,坐下來小歇,或閉目回味,或翻讀準備在旁的當天展覽畫冊,三五同伴共遊時,還可以彼此交換心得,分享感動,在在怡然自得。
第五,彰顯現代建築的簡約精神,採用幾何外型,「一」字型的極簡美學概念,既擺脫歷史束縛,又能在新建材、新結構中,呈現與時俱進的時代新語彙。
當然,除了設計師的靈巧,讓美術館硬體本身就是件大藝術品外,創辦人貝耶勒念茲在茲的收藏分享與展覽呈現,更是體貼與專業所在。例如,畫作如何擺掛?布展群聚與綜效,更讓每一次展覽,達到最佳呈現。空間、光線、作品之間的玩味拿捏,是貝耶勒講究的。對比或互補方式,讓作品與作品互相輝映,可以達成層次的和諧感,甚至於對峙感。尤其貝耶勒非常喜歡運用門框的設計,隱密的角落,還有窗戶,特別用心大膽,透過展覽,實現追求短暫詩情奇蹟的作為,難怪貝耶勒的永久展示典藏,叫觀眾流連忘返,一再重遊。
他常說,在美術館安排擺置作品,就像是歌劇院的舞台設計一樣,不能讓作品失色,而是彰顯作品,以最清晰方式,將作品呈現在大眾面前。
賈克梅第的收藏是貝耶勒基金會極大的亮點。(攝影/簡秀枝)
令人迷醉的收藏
由於行程匆匆,一進美術館,我快速繞行了年輕當代的策展區塊,南非藝術家杜馬(Marlene Dumas,1953-)個人風格強烈,一張張扭曲變型,極具滄桑、鬼魅作品,吐露了藝術家沉重的人性關懷。貝耶勒基金會慷慨為傑出在世藝術家分享展場,猶如是對他們藝術創作的專業肯定與加值。
貝耶勒的經典收藏,是我朝思夕想,希望重遊的最大誘因。
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專室最是吸睛所在。大片格子窗外就是綠園,共擺放了3件全身雕塑,1件半身頭像,外加一幅早期油畫街景。不管是並攏雙腳立正姿,抑或踽踽獨行、人頭靜思,都讓人從瘦削嶙峋的骨感造型中,讀出那份凜冽淒涼與不妥協,昂然英氣中訴說著藝術家永不退時的人道關懷,滿滿的悲天憫人與憂國憂民。
被歸類為存在主義雕塑家的賈克梅第,不僅是藝術市場迭創高價的焦點,更是瑞士國寶級人物。除了入榜瑞士法郎100圓紙鈔人物,與瑞士人生活交易同在外,國際拍賣市場的落槌,頻傳新高。2010年倫敦拍賣上《行走的人I》以6500萬英鎊成交,折合新台幣逾33億元。2015年紐約佳士得《L'homme au doigt》以1億4128萬美元寫下成交新高紀錄。貝耶勒收藏賈克梅第作品之豐,品項之精,一直讓外人垂涎與敬佩不已。
以抽象表現色域繪畫稱著的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一生無懼孤獨,以邊界模糊,交疊色塊,傳遞深沉的哲學理念。該基金會一口氣展出4件在1958至64年間的作品,潛沉凝結中,盡是他內心世界對話的寫照。國際拍賣市場紀錄動不動就是6千萬美元起跳,2012年紐約佳士得拍場的《橙、紅、黃》作品以8688萬美元成交,是近30億台幣的亮麗行情。靜坐在展場的長椅上,與其說是連結拍場高價印象,不如說是把時光倒帶,靜靜與這位離世近半世紀的藝術哲人,悄然對話,分享那份飄浮中的苦澀美感。
貝耶勒一直是畢卡索(Picasso,1881-1973)的知音。該基金會收藏畢卡索質量同樣驚人。展覽專堂室中,9幅作品,幾乎都圍繞著女性議題。1941年作的立體女頭像外,從1926年到64年跨度極大。其中1937年《哭泣女人》正是畢卡索揪心於西班牙內戰,創作《格爾尼卡》的血淚控訴期。女人的啜泣哀鳴,藝術家反映時代苦難,捕捉並呈現卑微人性當中,那份恆久的偉大。畢卡索始終與時代同在,佇立巨作前,我內心澎湃,感動不已。
荷蘭風格派運動的荷蘭藝術家蒙德里安(Mondrian,1872-1944)一直受到藝術與建築界的討論,他所標誌的現代主義理性幾何形象,影響深遠。7幅色彩豔麗的中、晚期作品,給了我許多跨越藝術與建築領域的連結與啟發。
欣賞貝耶勒荷花池,不能不提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建築師皮亞諾的設計巧思,貝耶勒充份作延伸。格子窗前,一整面牆的半抽象睡蓮,煞是震撼,另一端也是莫內經典之作,1894年創作的教堂油畫,晨霧迷濛的倫敦街頭,引人遐思。柔軟沙發,任你靜坐神遊,把印象派、現代主義細細咀嚼外,窗裡窗外,綠野漣漪,水天共嬋娟。
當然,貝耶勒的慷慨,不只大師專室,不少名家巨匠之作,也是很有看頭。年逾九旬美術藝術家凱利(Ellsworth Kelly,1923-)的4幅作品,高調呈現;機械美學大師丁格利(Jean Tinguely,1925-1991)的張牙舞爪,也有許多動態智慧展現。
另外,亞歷山大.卡德(Alexander Calder,1898-1976)的黑色巨型公共藝術作品,早在綠園中,隨風飄浮迎人,室內的白紅藍懸空垂掛作品,都具標誌性意義,豐富得叫人目不遐給。
藝術圈的傳奇人物
對藝術從業人來說,提起巴塞爾,除了Art Basel,最令人推崇的「貝耶勒基金會」簡直是集收藏、展覽與生活藝術於一身,成為瑞士的精神綠洲,享受與Art Basel 一樣的國際美譽。這個基金會背後,其實還有著精彩故事。
像神話故事一般,貝耶勒是1970年代Art Basel 三大創辦人之一。初期的理由很簡單,把Art Fair的交易做起來,讓Basel小鎮賺錢,更讓瑞士國際知名度增加。45年後的今天看來,Art Basel 執全球藝術博覽會之牛耳,團隊也開始散葉開枝,征戰邁阿密、香港,撼動與改寫全世界藝術交易史。
然而,貝耶勒不全然是生意人,他熟諳藝術經紀交易,但不是那麼喜歡把藝術經典過度商業化,或者在密集市集中,把經典大師,降格求售。
他退出Art Basel團隊,卻去接手一家書店,當時想法是賣書不如賣畫。貝耶勒在苦思窮酸書店營收發展之後,轉型為畫廊,最後當然因為愛藝術成痴,賣畫之外,更精於結交國際大藝術家,收藏他們大批精彩作品,走上成立貝耶勒基金會,邀請義大利籍建築師皮亞諾設計,果然小畫廊被建造成第一流現代美術?,更把藝術之愛,與藝術生活化的基本主張,串聯結合,一一作展出,直接嘉惠來自全球藝術愛好者。同時,也把巴塞爾城與瑞士這個中立國家,推向「既政治且人文」、「既富裕且高貴」的至高國際形象,年年接受來自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的朝聖,美譽佳評如潮,參觀過後的民眾,總是還會因為不同展覽的出現,一再回鍋。
誠如塞尚也曾說過的話:「藝術是與自然平行的和諧」,貝耶勒體悟至深。
反觀時下,多少藝術經紀人炒作藝術賺大錢,但也有不少藝術經紀人,則是運用金錢發展藝術,也是財源滾滾。貝耶勒兼具兩派特色,深諳藝術價值,又懂市場操作,他在長期耕耘獲利中,坐大影響力,卻也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平衡人生的真性情。他一生認真工作,熱愛大自然、運動、友誼與孤寂……。這種悠揚於樸實和寧靜,對品質的絕對要求,看似低調的貝耶勒,正成為現代藝術的重要見證者!
因為貝耶勒,這趟訪歐之旅,更刻骨銘心;因為藝術的永恆性,讓我一再流連。期待不久的將來,舊地再重遊!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