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演講石守謙以「山水畫迷」為題,不僅與觀眾分享多年研究的心路歷程,同時談及藝術研究的觀察。石守謙回想首次參觀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那時自己還是初中學生,琳瑯滿目的清宮珍寶令他驚奇連連、眼界大開,不過當時對中國藝術一竅不通,對中國山水畫的第一印象是「山水畫很奇怪,怎麼看起來都一樣。」年少的他於是立下夢想,希望哪天能夠了解這些繪畫為什麼重要。始料未及的是,初中生單純的念頭成了他一生藝術史研究的開端。
石守謙進入國立台灣大學,在歷史系教授許倬雲的課堂上對《史記》著迷,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決定轉讀歷史系。大學三年級的中國美術史課程由時任書畫處處長李霖燦開設,利用星期六下午的時光,在唯一可以放幻燈片的台大教室中,講述每件中國書畫背後的故事。石守謙回憶起這段學習中國美術史的時光,原本是「過一個學期都還不會寫『皴』這個字」,到後來投身研究中國藝術,李霖燦帶給他的啟發良多。當時他利用展覽機會和學生欣賞真跡,將筆墨一五一十地教給晚生後輩。石守謙表示即便百分之七十的人都談筆墨重要,但實際上卻無法道出箇中真意。透過這段學習歷程,他認為筆墨真章的判定,取決於創作和臨摹二者時間的長短。當少了塗抹修改、筆觸反覆來回的構思階段,臨摹就失去豐富度。
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謙。圖︱石頭出版社
除了李霖燦,石守謙也提及在美留學期間,從藝術史學者方聞課堂中得到的收穫。「直到現在,我仍覺得結構分析是20世紀非常重要的貢獻。」石守謙坦言自己最早是受到方聞對董其昌畫論分析的吸引,然而進入方聞課堂才知道,真正該學的是結構分析。方聞的結構分析是奠基於對歷代山水畫風格特色的歸類分析,僅僅利用一堂課的時間,即可清楚向美國學生解釋中國山水畫構圖的演變發展。而方聞重要的研究如倪瓚作品、傳王維〈江山雪霽〉的真偽考察,也都是運用其所創的結構分析。
石守謙談述求學歷程時,也不時強調當時交遊社群對他的影響力,如李霖燦課堂上來自各界的才華學生,留學期間和王季遷、王方宇、張隆延、胡念祖等人參與的紐約楊醫生雅集。這些經驗支持他了解藝術社交圈的重要性,也成為其研究中的重要議題之一。他在演講中引用新出版的學術專著,談述以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為中心串連起的元初文人社群,另則指出最初由蘇軾創立的文人畫傳統,如何銜接起明代蘇州文人社群,成為文徵明、唐寅等人號召並擴大藝術社群團體的藝術符碼。文人社群既是創作者,又是這些書畫藝術的觀眾。
演講當中,群眾聽得津津有味。圖︱石頭出版社
除了文人,石守謙近年著力尋找畫史上不同類型觀眾的研究成果,也在《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的各章節段落呈現。演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他介紹這些中國畫史上如皇室、宦官及女性等的「新」觀眾,並以廣闊的東亞視角看見日本、韓國二地吸收、創作及欣賞中國水墨藝術的互動社群。有別於書中僅止於20世紀前期,石守謙在演講中更大方談到日治時期鄉原古統、台灣藝術家李義弘的作品,漫談畫家的創作寫生及觀眾如何感受等的有趣問題。
希望「聰明食古」之餘,更能「滋養當代」。除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謙,石頭出版社11月份請來的講者更包含資深古書畫修復師林煥盛、台灣膠彩畫家張貞雯、資深媒體人暨作家野島剛、台灣知名建築評論家王增榮以及具小說家、建築師及策展人身分的阮慶岳,他們對藝術文物的熱情及專業為聽眾帶來的不只是山水畫魅力,還有精彩多元的東方美學觀點。
《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書籍封面。圖︱石頭出版社
石頭出版社協同誠品書店舉辦「臥山遊水:石頭出版社展」,其中新發行出版的《臥遊.中國山水畫的世界》及《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是這場書展的矚目焦點。《臥遊.中國山水畫的世界》為日本藝術史學者小川裕充的重要代表作,以1998至2002年之間發表於《東方》月刊上的「中國山水畫百選」專欄連載文章為基礎,集40餘年中國山水畫史研究之精華而增補完成。2008年由日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臥遊.中國山水畫的世界》展現的東亞繪畫史視野及山水畫研究脈絡,皆有獨到之處,因此榮獲第21回國華賞。睽違近十年的時間,今年終於有中文版問世,引發眾人熱議。
出版社藉由書展的機會,也安排一系列的活動講座。11月10日「大師開講」請來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謙於信義誠品視聽室演講,內容與新出版的《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相呼應。此學術專書是石守謙以「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切入的重量級著作,跳脫「中國、作品、作者」的框架,著重東亞及社會文化對山水藝術的影響。他在書中明言要「繞過傳統畫史書寫論述中獨尊作者的迷思,進而導入一個由觀眾與畫家共享、共有的歷史舞臺空間。」本書集結了近年研究成果,而這也是石守謙繼《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及《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之後的第三本學術專著。
「臥山遊水:石頭出版社展」吸引讀者駐足。攝影/藍玉琦。
Tags
藍玉琦( 255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