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灣最具歷史縱深與代表性的藝術替代空間——「新浜碼頭藝術空間」(Sin Pin Pier,以下簡稱「新浜」),近日於社群平台正式發布聲明,表示由於現址場地租約屆滿無法續約,將於今年底(12月)終止其在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的實體展場營運。這是繼上個月伊通公園(IT PARK)宣布停止空間營運後,近期第二起結束實體藝術空間營運的案例。
新浜碼頭自1997年成立以來,已在此地深耕近三十年,此一變動不僅標誌著一個重要實體場域的暫別,更象徵著南臺灣當代藝術史上一個階段性的完成。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及其主體組織「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強調,儘管面對無法續租的現實,這並非藝術實踐的終結,而是「轉化的契機」。學會已堅定表示,將持續以研究、出版、教育與展演等多元形式延續其核心理念,並即日起誠摯邀請社會各界、藝術夥伴與居民共同協尋能夠承載地方藝術實踐的新據點,優先鎖定鹽埕及周邊區域,期盼在未來的潮汐轉動中,新浜的能量能以新的姿態再度出航,為城市留下可停泊的文化之光。

南方藝術自主的誕生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的創立,深植於1990年代末期臺灣藝文生態的特殊背景。當時,臺灣藝術資源與話語權高度集中於北部,導致南臺灣藝術氛圍相對消沉。有感於此,一群充滿前衛精神與熱忱的藝術家,共同決定以自組、自主的方式,在充滿歷史底蘊的鹽埕區大勇路64號創立一個獨立的藝術據點,群力打造南臺灣的特立獨行藝術發聲之所。
新浜由藝術家李俊賢命名,空間定調為一個藝術家們得以群聚、進行天馬行空創作的特殊場域。在成立初期,新浜以服務會員組成的藝術家展覽為主要營運方式,經費來源仰賴會員繳交會費、藝術家贊助,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社群「互挺共好」的信念。新浜以其獨立、非典型的姿態,開啟了南部藝文場域的新頁,也為高雄當代藝術的發展建立了一個特別的典範。

體質的轉變與擴張——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的歷史沿革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歷經近三十年的運營,其體質結構和營運模式隨著時局變化而產生了階段性的蛻變與升級,共同構成了其獨特的「藝術年輪」。
首先,營運初期新浜以藝術家群聚為核心,營運方式主要為會員制下的策展、聯展、個展。空間充滿人情與交誼氛圍,是藝術論述與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所。1999年,張惠蘭策展首次獲得國藝會展覽補助,為新浜爭取外部資源開啟了先河。
隨著發展需求,新浜開始轉進專業藝文空間的營運模式。2001年,空間首獲國藝會新興私人展演空間補助,並聘請陳水財擔任藝術總監(工頭),加強了專業行政能力,以利申請更多外部資源。為增加空間活力,新浜於2002年開始舉辦新銳徵件展,鼓勵並挖掘年輕藝術家參與。
2003年,由李俊賢策劃的「黑手打狗工業高雄」展,意圖挖掘在地樸素的藝術家,將素人身分的勞工藝術家納入展覽,包含藝術家包含劉丁讚、王有邦、林正盛、吳寬瀛、洪龍木、黃吉祥、洪政任、楊順發。使新浜的藝術氛圍與在地精神激盪出更多火花,體現了藝術空間並非與社會事實脫節。而其中楊順發更是近年屢次登上大型藝術舞台的藝術家。
2008年,黃文勇提出成立學會。2009年,由33位藝術家發起立案,「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正式成立。此舉標誌著新浜營運進入新階段,成為文化公共財。
2013年,為凝聚新浜藝術發聲能見度,創辦獨立藝術刊物《新浜熱》(S.P.P CHAUD)。該刊物曾於2015年後停刊,於2021年復刊。這份以藝術專刊摺頁報紙形式呈現的刊物,成為新浜展覽空間的延伸,提供藝術家、策展人及藝評書寫者一個發表平台,從編輯到專題,產出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營運歷程與高雄藝術發展的軌跡。

2014年,理事長黃志偉創立「哲學星期五」,讓新浜成為探討公民議題的「客廳」。2016-2017年,新浜藝術經理楊堯珺推出S.P.P.藝術行政養成班,培力藝術行政人才。2018年,更與鄰近的中山大學等單位推動社會實踐,將藝術推向社區,延伸更多元藝術社會實踐的可能。
2022年,新浜也迎來25週年,由邱俊達、黃志偉、洪鈞元、徐婉禎、曾國榮+邱駿朋組成策展團隊,策劃了「灣岸藝術未來學」,透過檔案學的方法回顧空間的歷史,並結合藝術家洪鈞元建立的「新浜萊特輪podcast節目」,以「來討論」(台語發音)的諧音,在疫情後的時期,開啟新浜在雲端網路平台上的嘗試,以及摸索數位時代的社群經營。

航向未來的港灣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對高雄藝文生態的意義,是多維且深遠的。它不僅在物理上定錨於鹽埕區這個充滿歷史疊層的港灣地帶,在精神上已然成為地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指標。長期以來,新浜也扮演著高雄地方當代藝術的發聲器,其歷程真實地照見了南部社會現實與藝術理想之間互動的痕跡。更為關鍵的是,新浜的組成結構本身就是一個世代傳承的平台,累積的藝術家與會員無數,使其也成為南部藝術生態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育所」。期盼這份精神能在下一次潮汐轉動時找到新的港灣,繼續作為南部藝術生態停泊之所。

陳思宇(Sih-Yu Chen)( 141篇 )追蹤作者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