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兒童動畫獎國際化十年有成
2024年徵件的「信誼幼兒動畫獎」結果於22日盛大揭曉,總共徵集1,443件國際作品,以及62件臺灣作品,從第一屆數十件投稿,十年後已經成為如此多元的國際獎項,成果斐然。2008年適逢「信誼幼兒文學獎」二十周年,首在文學獎下增設了「兒童動畫獎」,鼓勵創作者與時俱進,以新媒材、新視角,為兒童創作好故事。2014年「信誼幼兒動畫獎」正式獨立設獎,並增設國際獎,為了避免動畫獎項受到文學獎聲勢掩蓋,於2021年再將國際與臺灣獎項合併,以聚積聲量,打造國際動畫交流平臺。本屆頒獎典禮特別邀請到首獎《蘿拉的魔法鋼琴》(Lola and the Sound Piano)的Augusto Zanovello導演以及《吉他漂流記》(The Drifting Guitar)的Sophie Roze導演到場受獎,且後續Augusto Zanovello導演團隊也將慷慨分享定格動畫的木偶技術,促進動畫技術的交流。綜觀2014年以來,信誼基金會張杏如董事長笑稱「法國一定是有它肥沃的土壤」,除了臺灣有35部動畫獲得肯定之外,法國不但總共累計有14部得獎作品,本屆更是第三度由法國團隊拿下首獎的殊榮。此外加拿大、瑞士、俄羅斯,以及近年崛起的伊朗也都是備受矚目的國際常勝軍。






不謀而合:兒童眼光驚人印證!
細究近年得獎影片,主題聚焦不僅在氣候變遷、環境永續與兒少人文關懷,也有戰爭、新移民等全球化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議題。為了印證評選團選片與兒童觀眾偏好,特別在臺北、臺中高雄三地舉辦親子公開播映會,由867名小小影評人從五部評審精選最適合親子觀看的影片中票選,最終由2024安錫動畫影展分別獲得電視影集水晶獎、觀眾票選獎的《吉他漂流記》與電視節目評審團獎的《蘿拉的魔法鋼琴》獲得兒童票選的一、二名,不少觀眾反饋表示音樂動聽、夢境情節轉換與幽默動人的友情描繪是贏得選票的致勝關鍵。張杏如董事長也提醒動畫創作者,聲音、配樂對動畫的重要性絕不能忽視,值得有志報名徵件的團隊參考。
獲獎選片搶先導賞
《蘿拉的魔法鋼琴》
以在音樂班學習小號的11歲女孩蘿拉為故事主人翁,她的弟弟西蒙是名正在接受「行為障礙」治療的五歲男孩,患有自閉症的他,對於聲音極其敏感,細小的噪音常常使他憂惱哭鬧,然而對於喜愛的聲響,他則以幾何繽紛的五彩構圖與圓圈將之記錄下來,沒想到竟也在故事終章派上用場。全片隨著故事推進,女主角一直想方設法與弟弟互動,周遭的親友七嘴八舌提供意見,最後仍以姊姊的視角觀察、試誤,找到以音樂溝通、陪伴弟弟的竅門。
耗時六年的偶動畫,靈感其實來自導演Augusto與自閉症弟弟的互動,導演對手足的柔情與耐心,在人偶與場景的細節中展露無遺,不論是鍋碗瓢盆、還是服裝花色、布料纖維,舉凡穿著花襯衫的桑格先生、俐落幹練一絲不苟的治療師,甚至是鄰居與班上同學,角色形象鮮明,人有其聲口,此外,從紅髮到深棕色的粗硬鬈髮,無不維妙維肖,不僅體現了法國的多元熔爐,也增加角色的溫度。
在映後座談問答中,導演透露在籌備時為了具象化「魔法鋼琴」,曾多次向音樂專家請益,從預期的音樂特質,回推樂器樣貌的可能組合,反覆推敲、修改,最終實現片中的兩架「魔法鋼琴」。「魔法鋼琴」之可行不僅根基於姊姊蘿拉的細心觀察,同時也是因為左鄰右舍募集的物資,以及好友的機械天才方得以實現,就如同瞭解幼兒往往需要眾人齊心。值得一提的是,片尾的群舞場景中,所有角色都由獨立的操偶師分別演繹,再由後製合而為一,如同真實世界中每位舞者的動作與速度都有些微落差,這些參與西蒙編舞的親友們,在導演眼中,就像是一個個的字母,化作不善言辭的西蒙最優美的句子。

《吉他漂流記》
一隻長期流浪的黃鼠狼,暫且歇腳在一座農莊,提著一只木箱與一把吉他四處兜售領帶未果,毅然決然潛入森林,踏上未知的旅程。傳言森林中有毛茸茸的巨大水怪,受到好心的刺蝟收留,刺蝟竭誠相待,意外與黃鼠狼展開了真摯的友誼,不料巨大水怪其實是正在尋找吉他的琴手水豚,吉他原屬於水豚被洪水沖散的搭檔「長鼻浣熊」,在手風琴與吉他的樂音伴隨下,黃鼠狼進入以剪紙與舞台搭建的夢鄉之中,竟也夢見了吉他的命運⋯⋯。
兒時被父親以「黃鼠狼」為小名呼喚的Sophie Roze,反過來揶揄身為會計師的父親總是繫著領帶,導演以這部作品向英年早逝的父親致敬,因而以一名販售領帶的黃鼠狼為主角開展敘事,更進一步透露她對音樂深感興趣,一開始就打算以音樂為貫串動畫的重要元素,導演本身也彈奏吉他,決心加入阿根廷音樂,也因此帶入水豚、長鼻浣熊等南美洲當地的物種。為了製作本片,導演Sophie做足了功課,追溯13世紀歐洲黃鼠狼曾與人居,負責捕鼠工作,直到家貓普及才逐漸失寵的歷史轉變,也據此巧妙在開場埋入此出走的伏筆,幽默慧黠。
除了風趣的對白之外,《吉他漂流記》的轉場與形變也是一大看頭,想學彈奏的黃鼠狼,在入睡後,蜷起身子,化作了一把吉他;水豚拿出手風琴,樂器延展之際,也為剪紙製成的劇目拉開了序幕,場景推移,山巒海濤,輪番上陣,變化多端,又如行雲流水,成功在動畫之中另闢夢土,在虛實之間,來去自如。


《柏樹陰影下》
來自伊朗的佳作《柏樹陰影下》是一部2D動畫,卻寓藏深厚的情感與豐富的敘事層次,畫面中不論是水波、房舍的木紋、波絲毯都充滿了豐富的紋路肌理,相較之下人物與鯨魚反而顯得簡略平滑,像剪影一般勻稱。這是一部沒有對白的動畫,取而代之的是海潮的呢喃、激烈的撞擊、風聲、嘆息、驚叫、破碎與爆裂的聲響,曾經是掌舵者的父親,與失恃的少女因為一尾擱淺鯨魚的存亡,而在奮鬥與放棄之間拉扯,一度要遠走高飛的女兒,與被戰火陰霾籠罩而脾性越發暴戾的父親,究竟能否讓鯨魚重返大海的懷抱?
本片同時是202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得主,不過因為議題性質,減低了孩童觀看與理解的機會,然而戰火無情,面對槍林彈雨,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什麼年齡方能談生論死?柏樹被祆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尊為「永生的象徵」,「柏樹陰影下」的意象也因此和影片結尾死生未卜的開放式結局一樣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