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Anthropocene)一詞在近年普遍引起討論,從21世紀回首20世紀,藝術與技術哲學的交會早已發生,包浩斯(Bauhaus)至今屆滿百年仍具影響力,而社會雕塑的觀念在未來將如何繼續深植人心?藝術又如何穿越後現代狀況,釐清現實走進21世紀的當代?藝術在這個世紀面臨到各種技術問題與構想,包括了自動化生產、機械的生態系、人造智慧乃至於控制社會。這個時代將會朝著單一抑或多樣性的方向邁進?「人」與「非人」(Inhuman),「人類世」與「負人類世」(Neganthropocene),藝術與技術產生了許多辯證的張力與悖論,「藝術,在21世紀能做什麼?」已然是今日的重要課題。
「藝術,在21世紀能做什麼?」系列講座主視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提供)
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博班實驗室、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國立交通大學(簡稱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共同邀請,法國著名當代哲學家、前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貝拿爾.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將於11月1至5日期間訪問臺北與新竹,舉辦「藝術,在21世紀能做什麼?」(What Art Can Do in the XXIst Century?)系列講座,共計四場。
法國著名當代哲學家、前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貝拿爾.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提供)
為期五天發表的系列講座,主辦單位邀請到德國威瑪包浩斯大學媒體學院講師許煜博士全程聯席主講,三場講座定於11月1日、2日、4日下午,分別在北藝大國際會議廳、北美館地下樓視聽室與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二館106室舉行。11月5日下午則回到北藝大國際書院,舉行斯蒂格勒與北藝大各院博士班師生的會面與綜合討論。
本次系列講堂,並在11月1日、2日於北藝大和北美館分別以「人類世裡的藝術」(Art in the Anthropocene Era)、「負人類世的形構」(Shaping the Neganthropocene)為題,和斯蒂格勒一同與台灣各個領域的研究學者與藝術家展開對話。邀請藝術界與學術界的師生,以及關心「藝術與技術哲學如何面對當前世界之問題」的聽眾參與。
左:法國著名當代哲學家、前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貝拿爾.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右:德國威瑪包浩斯大學媒體學院講師許煜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提供)
「思想,總在臨界上」,北藝大博班實驗室TAD Lab是北藝大博士研究生未來思想力的孵化器,以培養獨立研究與思考的人才,促成創造力與域外思考的實踐為關鍵核心。2018年3月,北藝大推動成立「北藝大博班實驗室」,並於每學期推出系列演講,於校內圖書館三樓打造的「基進講堂」舉辦。在2019年11月,「藝術,在21世紀能做什麼?」系列講座,首度與北美館與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共同於三地舉辦,引發各學科的跨域交會與激盪。
ARTouch編輯部( 1679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