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嵐影‧浮煙 中國水墨畫家李華弌的樹石霧山

嵐影‧浮煙 中國水墨畫家李華弌的樹石霧山

李華弌被公認是當代高古藝術的第一人,哈佛大學美術館策展人羅伯特.毛瑞曾在2010年的紐約亞洲藝術文化節,由倫敦…
李華弌被公認是當代高古藝術的第一人,哈佛大學美術館策展人羅伯特.毛瑞曾在2010年的紐約亞洲藝術文化節,由倫敦的Eskenazi Gallery舉辦「李華弌的樹、石、霧、山」展覽中撰文讚譽:「李華弌是最具創新意識的當代中國水墨畫家之一。」此外《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藝術評論家索倫.麥理肯讚揚道:「李華弌汲取傳統之精髓,注入現代之藝術。」
一派悠然,風度翩翩,散發文人氣息的李華弌,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緩慢而有節奏,給人如沐春風之感。不過話匣子一打開,腦袋裡裝滿了超乎想像的點子與計畫,充滿活力與幹勁。近年來,中國水墨受到西方的關注,成為探索東方文化與美學價值的橋梁,中國當代水墨的形式與語彙成為討論的焦點,長年遊走於西方世界的李華弌,其成熟風格之作也備受國際肯定。李華弌從西方到東方,畫風直達北宋之情韻,在傳統與當代間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山水風格,展現了藝術家崇古融今的境界。
李華&#24332《金屏風(左+右)》.172×377cm×2件.水墨 金箔.2012。
從傳統到西方的藝術養成
旅居美國近三十年,李華弌負笈美國前已具備深厚的中國傳統繪畫根底,雖然歷經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的洗禮,仍選擇回歸熟悉的中國山水繪畫道路。師承海派王季眉的李華弌,在海派的大筆寫意風格中展露天賦。由於對藝術創作的不滿足,轉而跟隨自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的張充仁,學習西方繪畫技巧。文革爆發(1966)後,李華弌與其他藝術家被迫學習以宣傳為目的的蘇聯寫實主義風格,負責製作政治宣傳畫。
在飽受壓抑的年代裡,李華弌需要創作的出口,拿到敦煌石窟研究壁畫、佛像雕刻的通行證,讓他在文革後期找到心靈寄託。李華弌沿著河西走廊而行,為了研究佛像,甚至在敦煌住了兩個多月。他到處探訪名勝,足跡遍步安徽黃山、李成的故鄉等,走過千山萬水,在中國山水中找到寄託,成為日後創作的靈感來源。
八○年代初,李華弌遠赴美國進入三藩市藝術大學,兩年後取得藝術碩士學位。這段時間在老師的鼓勵下,他思考未來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把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與西方連結起來,於是在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洗禮,與超現實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下開始實驗各種創作的可能性。例如,他曾以拼貼手法,與水墨形式做連結等。北美館策展人劉永仁觀察:李華弌的山水畫,看似傳統形貌,實則藝術家經由思考多變的藝術思潮,反思東方藝術的核心價值,已然翻轉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山水。
李華&#24332《仙山—天景通》.絹本水墨.91×172 cm。
「他以骨法線條,細膩皴筆繪寫山水形質,提煉『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山水畫精髓『暢神』,在進出傳統與當代的視域之間,逐漸發展出個人獨特的山水風格,追求崇高的莊嚴感與恢宏氣度。」劉永仁說。
受到張大千的影響,李華弌在敦煌學習壁畫,這段時間他也嘗試以潑墨手法創作純粹抽象的畫作。歷經十年的摸索,李華弌回歸了山水畫的傳統,以險峻高峰為風格,展現北宋高山水深的崇高之感,確立其創作語彙與風格,其中以1995年創作的《萬壑松風》最具代表。
或許有不少人會疑惑,李華弌在歷經西方藝術洗禮後,為何仍選擇在中國山水傳統中挖掘寶藏,而不是像旅居海外的中國藝術家投入西方抽象藝術的創作?李華弌接受採訪時表示,「我特別喜歡大氣。西方少了東方的『靈氣』,我畫的山,是想像而來,但你看西洋的山是exact(精確的)。她們的美和我們的美是不一樣;油畫是brilliant,輝煌而燦爛,屬於太陽,但水墨是月亮,含蓄的內在是太陽做不到。」
其實李華弌的早慧,在六歲時即已顯露,小小年紀入門海派,每天練筆揮毫備受關注,不過由於自覺心中對筆墨的認知還有限,因而轉向西畫的學習探索。「當時人家講好的,你也不會滿足。這不代表我看不起大畫,齊白石、八大都很了不起。不過對一般人來說,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大墨下去,偶然的漂亮,人家講你好,你也不明白,但這真那麼容易嗎?齊白石是老年的天真,都需要長時間的修煉,他(齊白石)到八、九十歲才有這樣的面貌,這是個過程,小孩並不太能理解。」
李華弌《仙山—天景通》.絹本水墨.91×172 cm。
李華弌水墨的當代性
李華弌從傳統根基底下走出自己的風格,注入當代的元素,翻開他的畫作,巨碑式的雄峰近在眼前,挺拔峻峭,時有雲霧繚繞,彷彿只有仙人出沒的仙境。山峰高聳直入雲霄,沿著峭壁的飛瀑,奔向川流不息的江河,流露了跳躍的靈動,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營造出北宋山水的意境和氣韻。
李華弌的水墨不是全景式的風景,而是擷取片斷的山石、瀑布、雜樹加以放大,與山中的雲霧呼應,特別能感受到「氣」在其中的游走、運行、迴盪。如水氣、霧氣與流動的雲朵等。在李華弌眼中,繪畫只有兩個因素,堅硬的如石頭、雜木,而柔軟的屬雲霧、水等,宋畫把這些元素拆開來看,但李華弌則是全部「混搭」,從李華弌的水墨能感受到發自內在的崇高與雄偉之感。
舉例來說,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中的雲是白色的,對李華弌而言就是「軟章法」,石頭是黑色則是「硬章法」,至於水也是軟章法。李華弌說,「我思考的是,當雲攀過那顆石頭後立即混在一起,軟和硬的交替,能量能夠走過,氣也能通,這是就是最難玩的部份,它就像氣場,你要有入口、出口,不能悶在裡頭,玩這個節奏,進來出去都很悠閒,這是我思考的。所以你看這東西是抽象還是具體?」他十分推崇郭熙的《早春圖》,霧氣蒸騰是畫家的神來之筆之作,「郭熙的氣如真,霧氣成真,但可惜只有一張作品」。
中國水墨畫家李華弌。
宋畫在意境,不在皴法
雖然不少人總是以「高古水墨第一人」美譽稱呼李華弌,但在他的心目中,北宋山水已是一種抽象的精神表徵。李華弌笑說:「我最喜歡的是大家看我的畫,覺得有北宋腔調,就非常滿意了;你看我的用筆,我想離北宋愈遠愈好,我指的是技法。」
李華弌將中國百種皴法歸納整理、融會貫通,更重要的是他不擬古,而是從古老的技法中找出新意。他強調,使用線條是為了脫離墨韻,線條在東方哲學中具實體的意義,而書法就是線的基礎,至於西方的線指的是輪廓線,他們並沒有線條的存在,所以畫的線永遠都是進進出出的模糊狀態。
「技法很難講,四王畫山水的技法集結起來就是一本字典,每個人的筆法都好,但問題是,『你用他的技法畫自己的畫就不可能了』。」舉例來說,為了建一座現代的建築,大家不斷在尋求新方法。如果用不鏽鋼或玻璃帷幕來蓋,絕對是現代。但最不容易的是用古老的磚頭造出新的東西,像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建築就很了不起,那麼原始的東西,並不是用了玻璃就能造新房。
「宋畫也是如此,以技法來看,宋三家皆不盡相同,我都是混著用,和他們的技法相差很遠,講得直接點是沒學好。我重要的是學腔調,這點比技法重要。」 「你看北宋的人乾淨,畫更是安靜得不得了!宋畫最偉大的是意境,給你安靜的感覺,宋畫的格局是腔調,具有廟堂之氣,這畫不是掛在書齋玩玩,而是要掛在大廳,這種氣勢是我最喜歡的。」
舉例來說,北宋的李成沒有真正傳世的作品,但為何一張畫拿出來,你一看就知道是李成的「腔調」?因為「腔調」是抽象的,所有喜歡傳統或研究書畫的人都公認這樣高的腔調應該是李成的。
1997年,李華弌在紐約懷古堂舉辦重要個展「李華弌風景畫」首度引發關注,接著在美國各大博物館、倫敦Eskenazi Gallery等舉辦展覽。1998年,李華弌的作品在古根漢博物館的「危機的世紀」展出,在香港、上海、紐約和加州都曾展出。2011年則首度於中國美術館舉辦「心印:李華弌藝術展」大型個展,這場展覽的典藏品皆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藏家。2012年李華弌首度在台北的百藝畫廊「墨妙無前」當代水墨聯展中曝光,多年的耕耘下,去年的台北藝術博覽會,以經營當代水墨為主的百藝畫廊展出數位重量級的水墨畫家,李華弌是其中一位,其作品甫開幕即銷售一空,負責人禚宏順觀察:李華弌的水墨以內心的形象為主非常特別,深得台灣藏家的喜愛。2014年以「水墨」為題於紐約蘇富比中心S/2與當代水墨畫家共同舉辦聯展。目前李華弌作品典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等,歐洲方面則以大英博物館收藏為主。
活躍於藝壇,李華弌往返於北京、美國兩地,雖已年屆67歲,卻仍精神抖擻,談及如何養生?他笑說:畫畫。儘管現在生活忙碌,李華弌作畫的時間可少不得,習慣在作畫時播放古典音樂,而且每次作畫必定超過六個鐘頭。他笑著說,作畫前我會先磨墨,光是磨墨就花了半小時了。他語帶幽默地說,「究竟是人磨墨,還是墨磨人…?」
近十年來投入奇形怪狀的地貌研究,李華弌信手拈來都是「探險經」,從天坑、石灰岩地形、溶洞到歷經風化的雅丹地貌等。他認為,中國山水畫中的皴法就是師法自然而來。孜孜不倦,追求創新的李華弌,永遠在尋找創作的可能性,或許透過身歷其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李華弌創作不懈的動力來源。
近年來,水墨畫風起雲湧,中國嘉德2014春拍的「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旅美的中國水墨畫家李華弌《飛瀑青松》以460萬人民幣高價成交,創下了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2月初,台北市立美術館以「眾妙生鋒─東方思維之情愫」為題,邀請台灣與中國九位藝術家參展,李華弌也受邀來台展出近年來的重要代表作。

李華&#24332的紙本設色水墨.110×240 cm。
陳意華( 1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