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9法國「真實影展」中的動態影像前沿和藝術家電影之三:環境與人物的主客體相互建構

2019法國「真實影展」中的動態影像前沿和藝術家電影之三:環境與人物的主客體相互建構

「國際紀錄片:真實影展」系列專文的第三篇,將焦點轉至人物所置身的環境背景,這個時空語境有時是社會性的、有時是關於自然環境的。
寧卡維(Kavich Neang)《昨晚我看到了你》(Last Night I Saw You Smiling)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在「國際紀錄片:真實影展」(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系列專文的第三部分,我們將焦點轉至人物所置身的環境背景,這個時空語境有時是社會性的、有時是關於自然環境的。在這些作品中,對於大環境的描繪,與對人物角色的觀察同等重要,或者說,人物與他們所身處的環境相互反射映照,並一路相互創造建構。
提雅哥.荷斯邦亞(Tiago Hespanha)《營區》(Campo)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以自然為主軸
其中,片名《營區》(Campo)的葡萄牙語意味著「營區」, 也意指「圈養的地方」,葡萄牙導演提雅哥.荷斯邦亞(Tiago Hespanha)以極為詩意和哲學的鏡頭語言,緩緩地建構起這個歐洲最大的軍事訓練基地與大自然錯綜復雜的關係,這也是個充斥大量矛盾與衝突的地方。在鏡頭之下,人類對自然的控制,對比軍事技術操演的一絲不苟,觀眾很快地能了解「技術」是本片的關鍵字,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有養殖蜜蜂和羊,以及更野生的動物。相較之下,穿制服的人類如同在執行奇怪且不合理的行為儀式。導演大量引用歷史事件和神話故事,訴說著人類的命運,例如高空攝影技術的歷史與軍事的關聯,這個技術讓人類產生不同以往「觀看」世界的方式,進而造成世界觀的改變,從幾乎是天神的視角重新發現地球。導演更將在營區中的側拍畫面穿插神話,讓我們不再能區分虛構與現實。影片透過質疑「敘事」,質疑「虛構」的戰爭場面,反思軍事「演習」的行為。這也間接質疑電影「拍攝」本身,建立起開槍「射擊」,與「拍攝」影像,與「狩獵」動物間的互文性,尋思人類和其他動物在這片土地上的關係演變。
提雅哥.荷斯邦亞(Tiago Hespanha)《營區》(Campo)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瑞士導演丹尼爾.齊默爾曼(Daniel Zimmermann)的《湖濱散記》(Walden)片中有13個360度全景,全都是10分鐘左右的長鏡頭串連而成。從左到右掃過周圍環境,緩慢而平靜的運動節奏形成一部優雅的長片。如同實驗電影經典邁克爾.斯諾(Michael Snow)的《中央區域》(La region central, 1971)的森林版本,加入了移動和旅程的元素,包含了高速公路的卡車、港口的大型貨輪、亞馬遜森林中的運河和獨木舟等。雖然緩慢極簡,但這仍是一部敘事電影,拍攝主軸為從奧地利森林到巴西叢林,進口木材的一趟旅程。
丹尼爾.齊默爾曼(Daniel Zimmermann)《湖濱散記》(Walden)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丹尼爾.齊默爾曼(Daniel Zimmermann)《湖濱散記》(Walden)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三個沙漠,三個世界
智利女藝術家導演瑪蕾納.斯拉姆(Malena Szlam)的《高原》(Altiplano)是以抽象的視覺實驗,記錄安第斯拉丁美洲的中心,以火山為主的廣闊高原地區,綿延玻利維亞、秘魯、智利和阿根廷間廣達1,500公里的土地。導演使用實驗電影傳統在膠卷上的拍攝流程,呼應這片土地上硝酸鹽礦藏的長期密集開採。雙重曝光、閃爍、飽和度、倒放、裂紋、豐富的顏色和紋理,來呼應採礦過程中的鈣化現象、蒸發或液化。抽象幾何的影像,交疊氣候、歷史和地理景觀,形成驚人且優美的繁複世界。
瑪蕾納.斯拉姆(Malena Szlam)《高原》(Altiplano)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瑪蕾納.斯拉姆(Malena Szlam)《高原》(Altiplano)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另外一部智利作品《生活在那裡不是地獄,它是沙漠之火。生命的豐滿,像樹一樣留在那裡》(Vivir allí no es el infierno, es el fuego del desierto. La plenitud de la vida, que quedó ahí como un arból)則是拍攝沙漠中一個如同海市蜃樓般的城市托托拉爾(Totoral)的人們。導演珈琵耶拉.翡莉茲.法哈朵(Javiera Véliz Fajardo)運用廣角鏡頭,以極遠的距離觀察在沙漠中渺小的人類如同螻蟻般緩慢地生活著。
珈琵耶拉.翡莉茲.法哈朵(Javiera Véliz Fajardo)《生活在那裡不是地獄,它是沙漠之火。生命的豐滿,像樹一樣留在那裡》(Vivir allí no es el infierno, es el fuego del desierto. La plenitud de la vida, que quedó ahí como un arból)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西班牙導演埃洛伊.多明哥.席蘭(Eloy Dominguez Serén)的《岩漠》(Hamada)則是設身處地,表現撒哈拉沙漠中難民所身處的狀態。導演的鏡頭如同陪伴影片中Sidahmed和Zaara兩年輕人,一個期待自由流亡的解放,另一個期待看似更務實的獨立。兩個矛盾的生活囚徒,沙漠中空虛和無生命的狀態,雖看似無所事事但同時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埃洛伊.多明哥.席蘭(Eloy Dominguez Serén)《岩漠》(Hamada)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埃洛伊.多明哥.席蘭(Eloy Dominguez Serén)《岩漠》(Hamada)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社會大環境
日本導演Rima Yamazaki的《向水牛城學習》(Learning from Buffalo)靜心地觀察水牛城這個城市中的幾座建築名作,並追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歷史,基於混合感性和事實的側寫,將建築作品置於其誕生的社會環境當中,思考建築、城市、社會和歷史之間的關係。
Rima Yamazaki的《向水牛城學習》(Learning from Buffalo)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Rima Yamazaki的《向水牛城學習》(Learning from Buffalo)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而拍劇情片也拍紀錄片的柬埔寨導演寧卡維(Kavich Neang)則是在《昨晚我看到了你》(Last Night I Saw You Smiling)中,拿起了攝影機記錄了藝術家公宅的拆除,以及如難民般的居民們搬家的過程。「白金大廈」(White Building)是金邊的最後一座現代主義建築之一,也是著名的藝術家集中住宅。1975年4月在紅色高棉奪權期間,居民曾被迫 「逃難」離開過一次,最近它被一家日本公司收購,並得到了柬埔寨政府的支持,被迅速拆建。鏡頭不斷在鄰居們共用的長廊上徘徊,牆壁倒塌之際,牆上的壁畫見證了悠久的歷史。記憶的痕跡無處不在,人們回憶他們共同的過去。影片拆解並同時建立了歷史的敘述,呈現一個緊密結合的社區樣態。導演跟隨他的家人和那些老一輩的居民,一邊訴說著漂流的故事、一邊整理搬家的鄰居,影像也伴隨著「白金大廈」直至夷為平地。
寧卡維(Kavich Neang)《昨晚我看到了你》(Last Night I Saw You Smiling)劇照。(© Cinéma du rée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
詹育杰( 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