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出版的形式早已非常多元,不過我也好奇,在眾多技術與社會環境都相對支援的現在,當代出版的多元樣貌如何現身,知識是否找到了新型態的傳遞模式。本專題便是以此為出發,能對現階段的出版樣態進行考察,並期待凝聚出當代出版的精神意義。
首先我將眼光望向藝術作品如何出版,透過與《藍圖輯》主編李佳霖和藝術家謝佑承的對談,探討編輯與創作者如何協作,讓現地裝置的時空檔案得以在紙上重構,並同時保留藝術家的創作靈光。在討論紙本出版物的同時,另一層面我們也同時面對影像的傳遞與生產皆以過剩的數位時代,我們邀請章郡榕記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與近期出版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的Z世代攝影師蔡定邦的對談,重新思考攝影空間經營與出版,如何賦予影像在這個時代性的重量。
如果說出版是為了傳遞內容,近年出現的多種獨具特色的出版平台,如草率季、獨書祭、與操刀多場文化盛會的宜東文化,彷彿創造了讀者與內容連結的新橋樑,我們也透過作家沐羽的眼光,來觀察嘉年華式的出版平台如何再次匯聚創作精神,其有效性又何在?除此之外,謝佩君也從藝術家張紋瑄與吳虹霏的實踐,探討她們怎麼將出版擴延成共享的群體行動,並將被動的閱讀轉為主動的事件製造。
最後,專題也展開與機構、國際的對話,透過汪怡君對香港與臺灣 AAA(亞洲藝術文獻庫)小誌檔案化的觀察,釐清這些「異端」文獻在機構典藏中的位置與意義;最後在李京樺、陳文苑、劉依盈的書寫中,以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北方广場、飛地書店與英國The White Pube的實踐,看到快速、低成本、具反建制精神的載體「小誌」(Zine),如何成為集體發聲、對抗審查和建立社群的關鍵工具,數位平台又怎麼作為另類藝術評論的發生地。
(企畫/陳思宇,插圖/柳廣成)
陳思宇(Sih-Yu Chen)( 143篇 )追蹤作者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