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京都ACK五週年:在古都試煉亞洲藝博會的未來形狀

京都ACK五週年:在古都試煉亞洲藝博會的未來形狀

在全球政經局勢快速變動的當下,藝博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被視為「新形態藝博會」的京都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剛剛結束其第五屆展會,更以「2050-展望未來」為策展主題,將產業面臨的挑戰直接擺上檯面。對此,京都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近期隨著國際間政經局勢的不確定性加劇,一方面,各地的藝博會都開始尋求跨領域、或跨場域的擴張與連結;另一方面,整個產業也在現實的變動之下,真正開始思考與嘗試藝博會轉型的可能。近期日本處於日圓疲軟、經濟收縮時期,自創立伊始就被稱為「新形態藝博會」的京都 Art Collaboration Kyoto(以下簡稱ACK),剛於上週末結束其第五屆展會,除藝博會主展結構外,今年包含公共計畫、講座等的策畫主題為「2050年-展望未來」(2050 – Gaze Toward the Future),直接將藝術生態與產業所面對的未來挑戰搬上討論檯面。

2025年ACK會場俯瞰。(Courtesy of ACK, photo by Moriya Yuki)

ACK選址具歷史意義的國立京都國際會館(ICC Kyoto),由日本畫廊邀請國際畫廊共組展位的形式已得到穩固,也頗受歡迎。自2022年以來,ACK更獲得「保稅展覽」資格,使國際參展畫廊在作品售出前可免除10%的日本銷售稅。今年ACK更是吸引了創紀錄的72家畫廊參展,其中36家來自海外。四日展會結束後收穫良好迴響,展現這一獨樹一幟的亞洲展會五年來的穩健成長。

自2022年第二屆起便擔任ACK展會總監的山下有佳子(Yukako Yamashita),於本屆展會結束後正式宣佈將於明年三月卸任。引領ACK四年後,她持續以「文化驅動的藝博會」來定位ACK,也認為如今ACK成功建立基礎後,下一個挑戰將是「如何真正保持其永續性,也持續努力透過與國際藝術界的接觸,來培養、推動日本的藝術界發展」。她個人最珍視的經驗,則是推動了藝術與非藝術領域之間的合作,今年ACK的企業合作夥伴達到56家,其中有許多為新近涉足當代藝術領域,她將這歸功於既了解藝術、也了解企業文化,可以與企業建立長期夥伴關係的ACK專業團隊。同時她也認為藝博會完全有能力尋找並引導這樣的跨域夥伴,並為他們與藝術市場和藝術界之間建立起健康的對話和合作關係。

2025年ACK會場一隅。(Courtesy of ACK, photo by Moriya Yuki)

不浮誇的繁忙:ACK所形塑的展會氣質

秋季是造訪京都的最好時節。儘管今年ACK與上海藝術週同期,但顯而易見各自面向的是截然不同的市場,儘管仍有來自中國的觀眾和藏家造訪。VIP預展首日人頭攢動,ACK獨特的木結構展位設計留出許多可通透可私密的空間,畫廊在空間運用上的諸多創意,讓作品和展覽,與觀眾行走、停留和會面的動線之間,建立起多元而舒適的關係。展場中由不同展位圍出幾個小「中庭」,成為聚集交流的小廣場。現場可見來自日本、韓國、臺灣、泰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許多藏家、基金會和專業人士,交流氛圍親切而不顯浮誇。

幾件公共藝術單元的大型裝置即便位於展場角落,也反而因此獲得了相對獨立的展示氛圍,像是由澡堂畫廊代理的日本雕塑家遠藤利克(Toshikatsu Endo),由木、鐵、混凝土、焦油經過炙燒而成的巨大球形裝置《空-黑》(Void – Blackening,2015)於挑高的建築一角,形塑一方近乎冥想的空間。

臺灣有兩家畫廊參加「畫廊合作」(Gallery Collaborations)單元。亞洲藝術中心在與三潴畫廊(Mizuma Art Gallery)的共享展位上,售出其代理的英國藝術家Charlotte Keates數幅作品,第一次參展的經驗良好,畫廊總經理李宜勳也表示明年有意繼續參加。已是第四度參加ACK的TKG+則輕車熟路,與東京Takuro Someya Contemporary Art一起推出吳耿禎與Enrico Isamu Oyama雙個展,畫廊負責人吳悅宇表示兩位藝術家作品之間在媒材層次和文化韻味上形成的對話,是在參展選擇的默契上達成的美好意外;TKG+也在本屆展會上售出八成作品,預計明年還會繼續參加。除了兩家臺灣畫廊外,曾於臺北開設空間的日動畫廊(Galerie Nichido)也展出臺灣藝術家劉志宏的繪畫作品。

2025年ACK會場中,Kanegae畫廊參與「京都會面」(Kyoto Meetings)單元。(Courtesy of ACK, photo by Moriya Yuki)

今年現場來自日本、亞洲、歐洲和土耳其的買家以及企業合作夥伴的參與,印證了ACK作為國際交流平台的成功。展會高價作品如受邀於Mitochu Koeki畫廊而參展的倫敦畫廊Annely Juda Fine Art所售出的三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花卉作品,售價在約1,500萬至3,000萬日圓之間。由獨立展位構成的「京都會面」(Kyoto Meetings)單元包含有貝浩登(Perrotin)、賽迪HQ(Sadie Coles HQ)、neugerriemschneider等活躍於亞洲的國際畫廊。來自墨西哥的畫廊 kurimanzutto的呈現藝術家王水(WangShui)個展展位,在預覽日結束時即售出75%的作品,每件價格介於3萬至5.5萬美元之間。京都的畫廊Kanegae的野口寛斉(Noguchi Kansai)的陶藝作品共售出30件,價格範圍在每件25萬至200萬日元(約6000至1.2萬美元)之間。

跨社群連結:ACK的當下與未來

有別於Art Basel式大型國際藝博會的高規格、高價位、高期待,參加ACK的畫廊業者顯得沒有那麼緊繃,言語間時時透露出某種游刃有餘的狀態。這樣的藝博會氛圍並不意味著ACK不重視商業效益,倒是顯露出他們將交流溝通、建立連結作為長期商業關係的策略。山下有佳子將交流與銷售都視作藝博會的基本面向,她表示:「幾年下來,我們詳細ACK既可以保持藝博會的性質,同時也成為一個具當代性、未來性的藝博會。」

「未來性」既是本屆ACK的一大主題,也是整個國際藝術界一段時間以來的討論重點。ACK面向未來有什麼樣的方向?山下有佳子表示ACK正在、也將會持續促進不同社群之間的連結,這其中包括推動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連結、藝術市場角色與機構角色的連結,以共同支持藝術家和整個藝術產業,找到不同社群之間有效合作的方法,創造更長期的合作機會,甚至建立下一代的藝術社群。

首屆「曼谷京都交流駐村獎」(BCK Fellowship)於ACK座談現場。左起:山下有佳子(Yamashita Yukako)、瑪麗莎.切拉瓦儂(Marisa Chearavanont),獲獎藝術家王水(WangShui)代理畫廊代表、參與評審的藝術家曾根裕、獲獎藝術家玉山拓郎(Takuro Tamayama)、曼谷藝術館總監Stefano Rabolli Pansera。

本屆ACK首度與曼谷藝術館(Bangkok Kunsthalle)合作推出「曼谷京都交流駐村獎」(BCK Fellowship),恰是循這樣幾個方向的策略思考而成型。這一獎助計畫將支持藝術家在曼谷駐村和展覽,今年的得獎者為王水(WangShui)和玉山拓郎(Takuro Tamayama)——後者的作品曾參與2024年臺灣金瓜石「黃金盛典藝術祭」,這次Anomaly畫廊也在ACK的展位一隅,利用一個相對獨立的延伸角落展示其結合光、物件和空間的裝置系列。曼谷藝術館由韓裔泰國知名藏家、藝術贊助人瑪麗莎.切拉瓦儂(Marisa Chearavanont)所創設,代表著泰國充滿活力而多元的藝術社群中的一股力量。ACK也正藉助與其他亞洲國家藝術社群在資源、知識、視野等方面的深度連結,尋找擴展藝博會之縱深、延展其時間性和影響力的可能,同時也充實其作為日本的、實際上也就是亞洲的藝博會之定位。

今年度ACK講座(ACK Talks)其中一場題為「轉型中的藝術世界」(Art World in Transition),直接切中展會的「展望未來」主題,面對的是一系列所有人都覺得「過快」的轉型進程,以及所累積的許多未能仔細思考的問題,與談人們也討論了可以輸出至全球藝術界的「亞洲模式」。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鹫田梅洛(Meruro Washida)認為可以輸出策展人/組織者型態的藝術集體性工作模式,打破藝術博物館、雙年展、藝術市場和藝術家營運空間之間相互隔絕的「筒倉」結構。於香港深耕多年的Tobias Berger強調當代文化的多重性,倡導藝術機構應跨學科化(multi-disciplinary),不再僅限於視覺藝術,而應涵蓋設計、時尚、AI、城市規劃和社區建設,他也觀察到亞洲內部的聯繫變得更加重要,新興的網絡則通過藝博會和機構建立起來。

來自不同地區、具有不同工作樣態的專業人士分享各自觀察後,新的生態樣貌得以被勾勒出大致輪廓,或許下一步,便是建立能將這些變化有效整合的方式和網絡。藝博會可以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也成為可藉以觀察包括ACK在內的新興展會的一面鏡子。

歷史與當代之共存:京都如何成為方法

ACK的另一重要特色,是根植於京都這座文化性格鮮明的古都,城市的文化氣質成為其重要基礎,如同京都城內本身就有許多將古美術、傳統技藝與當代觀念細膩結合、又品位獨具的畫廊,ACK也從空間設計、策畫內容到代表性畫廊的呈現上,讓古與今都不缺席。如何在強調京都精神的同時,讓ACK仍被視為具有當代性與國際視野的藝博會?

2025年ACK會場一隅。(Courtesy of ACK, photo by Moriya Yuki)

山下有佳子以「歷史和當代可以共存,或者說兩者都需要」來回答這一個問題,她也同時認為回顧歷史對於當代的藝術家而言同樣非常重要。本屆ACK座談之一的主題為「京都的時空:當代藝術如何成為歷史」,恰是討論京都這座以「傳統文化之都」聞名的城市,如何能融入當代藝術的力量,並持續轉型成為未來的嶄新城市。

有趣的是,這場座談邀請的是京都市長、京都府知事這兩位政治人物與TeamLab創辦人豬子壽之(Inoko Toshiyuki)對談,讓人看到貫穿京都當代藝術生態的另一條軸線。京都市長松井孝至(Matsui Koji)介紹市政府長達近十年的「文化區域再開發計畫」,包括將藝術大學遷址、引入TeamLab,目標是將多文化的東九條地區轉變為一個藝術與文化前沿,並與當地居民融合。他認為政府的重點應當在於提供合適的環境和地點(如二條城)供藝術家進行展示。

TeamLab創辦人豬子壽之(Inoko Toshiyuki)也分享其藝術哲學來自日本傳統繪畫,他認為古代的藝術家就已經能夠創造出讓觀者感覺身處其中的系統。他同時也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江戶中期之前的日本普遍具有「開放系統」的世界觀,而京都至今仍保留著這種開放系統的思維,因此才會「不經意地」將重要文化資產(如古老的屏風)置於開放環境中,任其腐朽。

山岡嘉里「Inside Out/Outside In」展覽現場,曼殊院,京都,2025年。圖片致謝藝術家及馬凌畫廊,攝影:來田猛。

事實上,京都的古意風貌確實為國際當代藝術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David Kordansky畫廊在建仁寺兩足院帶來Shio Kusaka和Jonas Wood的新作展。首次參展ACK的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同時也在曼殊院舉辦日裔美國藝術家山岡嘉里(Carrie Yamaoka)的日本首次個展「Inside Out / Outside In」,馬凌畫廊共同負責人江馨玲(Lorraine Kiang)對這兩者的體驗都相當正面,表示明年若能找到合適的項目就會再次參與。她表示這次參展對他們而言來說在很多層面上都相當成功,透過合作的澡堂畫廊的引介,他們有機會對日本收藏界有更多的認識,山岡嘉里在曼殊院的展覽也得到非常好的迴響。這位藝術家的創作以深入探索作品平面的多變態勢、媒材特質和創作過程為主要方法,使用鏡子、反光聚酯薄膜、樹脂及其潛在化學特質構成之形式,讓傾灑或混濁的作品表面吸收、反射並扭曲其周遭環境,與曼殊院古樸靜謐的環境形成新一層次的對話。

Isabella Ducrot「Incongruous」展覽現場,京都廣誠院(Kōseiin Temple Kyoto),2025年11月11日至12月2日。 © Isabella Ducrot.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Photo: Mitsuru Wakabayashi

Sadie Coles HQ在廣誠院舉辦年過九旬的義大利藝術家Isabella Ducrot的個展「Incongruous」,以其持續創作的「美麗大地」(Bella Terra)和「不協調的共存」(Incongruous,暫譯名)系列為主。這位藝術家以織物和紙為創作媒材,與古老寺廟的獨特環境相呼應,據畫廊資深總監Laura Lord介紹,藝術家為這一展覽定調為「各種不同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它們似乎不應在一起,但卻能和諧共存」。這些國際畫廊選擇能與京都寺院建築環境之古意足以產生對話、又彼此融合的藝術家作品,成為藝博會的一種有機延伸,在展示效果上形塑多贏的局面。

從何時開始,國際畫廊開始樂於在京都的古老寺廟內呈現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儘管寺廟建築內外的諸多限制?包括山下有佳子在內的好幾個人都在短暫回憶後告訴我,這一風潮確實隨ACK的逐漸穩固發展而起,尤其是全球疫情落幕後的這三年間,持續創作的國際當代藝術家,對歷史或文化懷有真切的尊重與興趣,以這種古蹟內展覽的形式,帶來了這座城市歷史與當代藝術之間的良好平衡。山下有佳子認為這是一種對歷史的「真正有機的尊重方式」。

ACK舉辦期間,京都也有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大展正同期舉辦,例如京都市京瓷美術館「民藝百年-京都編織的日常之美」,以及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進入尾聲的策展鉅作「宋元佛畫-東渡日本的諸佛」,兩個重量級策畫展彰顯在地的藝術研究深度。許多畫廊也在ACK期間延長開放至晚間。值得一提的是,設計迷朝聖之地、京都代表性的設計空間ddd畫廊,也正展出由後藤哲也(Tetsuya Goto)與現居臺北的香港設計師、策展人毛灼然(Javin Mo)共同策劃的「C-GRAPHIC/TAIPEI:2020年代台北平面設計展」,延續、也打開新的交流張力。

延伸閱讀 ︳東渡日本的諸佛:京都國立博物館「宋元佛畫」特展

「開放系統」的哲學與城市文化發展觀

在「京都的時空:當代藝術如何成為歷史」這場座談中,圍繞「開放系統」的討論引人深思,對照京都人這一對時間、自然和人造物之間關係的獨特哲學視角,對當代京都的藝術文化樣貌也會有新一層的理解。在這樣的世界觀之中,系統並非獨立、固定的,而持續與周遭環境、時間和自然因素進行互動。例如,京都府知事西脇隆俊(Nishiwaki Takatoshi)表示,這種開放系統使得傳統技藝(如茶器工藝)得以傳承,並能夠應用到其他產業,乃至發展出新的技術。松井孝至市長也舉例,儘管京都大量由木材和紙張製成的文化資產難以長期保存,但京都透過擁有相同的材料、技術和匠人,便可再現和延續這些文化遺產(例如金閣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京都人在遺產保護、文化永續、商業市場以及公共政策之間,並不製造對立,而是如西脇隆俊所言——他用日本傳統中用來製作醃製蔬菜的米糠床(Nukadoko)來比喻京都,這是一個可以讓不同人或文化(「蔬菜」)發酵和混合的開放系統,政府不規定放入何種「蔬菜」,但旨在提供促進新氣象和進化的場所。

這樣的一種京都文化哲學,也延伸至ACK及其連結與推展出的新的京都藝文脈絡。作為一個公私部門合作的國際藝博會,一方面ACK依舊因循藝博會的經典框架,但另一方面也逐漸透過實踐,來建立跨區域、跨領域等多重跨越的連結性,建立新的時間感與節奏感。朝向未來的藝博會,本身就是可發散出無數網絡和節點的多面體,這樣的藝博會所具備的開放性,並非單純的擴張,而是一種承認關係流動性,讓不同來源的事物在同一場域中共存、互滲、生成新連結的方式。

嚴瀟瀟(Yan Xiao-Xiao)( 255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