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潛游在加勒比的星月與海洋之間,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以「逐夢」召喚夜之靈光

潛游在加勒比的星月與海洋之間,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以「逐夢」召喚夜之靈光

Roaming Between the Caribbean Stars, Moon, and Ocean, Alejandro Piñeiro Bello Summons a Nocturnal Aura through "Solo Quiero Soñar"

古巴藝術家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Alejandro Piñeiro Bello),首度在佩斯畫廊香港空間舉辦的個展「逐夢」發表今年繪製的十幅夜景新作,這也是藝術家第一次在展覽中呈現單一主題的深入研究與實踐——聚焦於加勒比海地區於晚間時分的神祕之感,揭示他對自然的美、混沌與幽微,深刻而持久的探索。無論是星光微茫或烈焰閃爍的夜空,皆蘊含著超現實的能量,而觀者彷彿也在星辰與海浪之間被引領,每幅畫作都存在著得以穿行的時空裂隙,抵達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加勒比夢境。這系列作品的畫面如同思緒的地圖,折射個人與集體的記憶層次,將古巴的文化根源轉化為一種詩性的視覺語言,這不僅是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自身對「加勒比宇宙觀」的探索紀錄,也是藝術家獻給故鄉、也獻給世界的詩意旅途。

夢境並非逃避,而是啟示,是深層真相得以顯現的意識之境。

——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

古巴藝術家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Alejandro Piñeiro Bello),首度在佩斯畫廊(Pace Gallery)香港空間舉辦的個展夢」(Solo Quiero Soñar / I Just Want to Dream)發表今年繪製的十幅夜景新作,這也是藝術家第一次在展覽中呈現單一主題的深入研究與實踐——聚焦於加勒比海地區於晚間時分的神祕之感,揭示他對自然的美、混沌與幽微,深刻而持久的探索。

延伸閱讀穿越哈瓦那的色彩與記憶──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的藝術回聲

描繪夜景的作品在此之前已散見於歷來的展覽,在創作發想上不只源自藝術家本身對自然與夜晚的想像,也延續以往脈絡從歌曲、文化、哲學觀與歷史傳說汲取靈感。相較於其他作品,這系列夜景畫則帶領觀眾潛入更為夢幻、懸浮的意識場域。而既是夜景,月亮也成為畫中的必備元素卻以各異狀態存在,有時是清晰可見的明月,有時僅有隱約的光暈。星月、火光與水波在不同的構圖層次彼此交融呼應,讓用色濃重的畫面不致陰鬱沉滯。再者,這些作品也非單純地描繪夜空,而是將加勒比的自然、神話、記憶與詩意,融入一個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時空。對皮涅羅.貝洛而言,「夜」是一種入口,通向潛意識、文化記憶與宇宙的交會點。

佩斯畫廊香港空間舉辦的古巴藝術家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個展「逐夢」展場一景。(佩斯畫廊提供)

以流動的彩筆描繪加勒比文化

1990年出生於哈瓦那、現居於邁阿密生活與創作的皮涅羅.貝洛,始終關注加勒比僑民的身分認同與流散經驗。他以海洋、島嶼、森林、椰子樹等自然元素作為符號,融合個人身分、集體歷史與故鄉精神,試圖在創作中展現文化與記憶的能量。主題觸及家國的殖民、種族、流徙與政局發展歷程等文化混融議題的敏銳意識,他的作品在色彩與筆調間傳遞出「地緣記憶」的共鳴,而正因這些敘事在歷史皺褶之中並非以直接的線性存在,更存在著破碎與缺漏的部分,也成為皮涅羅.貝洛透過筆觸、色塊與線條所欲拼湊的篇章,並在堆疊的層次當中製造出回聲感。

皮涅羅.貝洛的造型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徘徊,畫中出現的人物經常僅以簡筆勾勒的概念化形象,似與環境融然一體——正如他強調的,自然才是真正的主角。不打草稿、任由筆觸即興且自由地遊走,線條的「流動性」(fluidity)就如同加勒比地區的風與浪靈動生成。儘管觀者無法從畫面中識別具體的地點,但畫面瀰漫的鮮活熱帶風情、海洋文化充斥著向外擴散的活力與動勢,使觀者的視線隨之游移並牽動著情緒的起伏。至於充滿隱喻的魔幻現實(Real Maravilloso)畫風,則奠基於拉丁美學觀念與各類文學與音樂作品之參照,藝術家透過放大其奇幻性所揭示真實世界的奇幻與超自然元素,作為自身對文化身分的認同以及對史觀的再次梳理。

佩斯畫廊香港空間舉辦的古巴藝術家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個展「逐夢」展場一景。(佩斯畫廊提供)

夜晚成為通向潛意識的門戶

如果說夜景是種表象,那麼,「夢境」便是皮涅羅.貝洛的方法論。若將展覽名稱「Solo Quiero Soñar」直譯——我只想做夢,但這並非抽離現實的消極態度或者荒誕不經的幻想。對藝術家而言,「夢境並非逃避而是啟示,是深層真相得以顯現的意識之境。」這些夜景畫既是對自然的謳歌,也是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更是對未來的期待與展望。「夢」既是創作的源泉,也是與記憶、文化與精神連結的方式。而儘管展場所見的作品係在同一脈絡之下生成,藝術家仍強調,作品都代表著一個獨立存在的世界,「每幅畫作皆是通往加勒比潛現實的門戶——先祖仍棲居於夜色中的水域,星辰指引流傳千年的儀式,赤月預兆宇宙蛻變。」使其貫串時間軸線的作品不僅是個人的視覺與生活經驗,更是一種跨媒介的文化對話,將夢境轉化為新的精神地景。亞洲觀眾甚至會直覺聯想到與傳統山水畫相近的創作形式:層疊的夜色、書法式筆觸、自然元素所代表的文化象徵,在在營造出流動的詩意。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小夜曲》,亞麻布面油畫,213.4 × 193 cm,2025。(佩斯畫廊提供)

夢中浮現的靈性地景

夢,不再只是個人情思的投射,而是集體精神的顯影。夜晚,更在此時成為加勒比記憶的載體,將祖靈、歌謠與儀式重新召喚至當下。被皮涅羅.貝洛描述為「就像一道永不止息的回聲。」的作品《夫人! 夫人!指引我們的星星也消失了》(La Estrella Que Nos Guiaba También Desapareció, Señora, Señora),創作靈感與標題取自當地流傳已久的歌曲。畫面中的星火與篝火相互輝映,而高懸夜空並閃爍綠色光芒的星辰如同靈性的指引卻也飄忽朦朧,不僅喚起離散群體對「歸途」的渴望,從中也暗示著世事的更迭與不確定。

右圖為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夫人! 夫人!指引我們的星星也消失了》,亞麻布面油畫,228.6 × 139.7cm,2025。(佩斯畫廊提供)

《逆風》(Vientos Contrarios)採用幾何化的螺旋線條與筆觸交錯,描繪出宛如盤旋在大氣當中彼此聚合又抗衡的能量,以借指不時會生成並侵襲島國的颶風,其結構特性更扣合著加勒比地區長期以來的歷史經驗——流徙、碰撞、文化的混融與張力。而深植於居民的觀念裡,這種不可抗力的自然現象雖然會對現有的生活狀態造成破壞,但也得以展開重生、進入全新循環,這樣的正向處世態度使他們不致沉溺在遭逢災難的陰影當中,更轉念為具有正向意涵的祝福,流露出與自然共生的人生觀。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逆風》,亞麻布面油畫,193 × 238.8 cm,2025。(佩斯畫廊提供)

揭示古巴殖民歷史悲歌的《赤紅》(Rojor),描繪著殖民者在大肆掠奪原住民的資源之後便將他們殺害並拋入海中。這些於水面載浮載沉的人物象徵著逝去的靈魂,作為觀者凝視的對象之同時也與觀者對望。而畫面以怵目的紅色調作為烘托,猶如落日時分似會吞噬周遭的濃烈夕陽,既是對過往殖民歷史的傷痕銘刻,也是導引內省人性的入口。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赤紅》,亞麻布面油畫,193 × 238.8 cm,2025。(佩斯畫廊提供)

《海霧》(Bruma)則是本次展覽中最後完成的作品,畫面中幾乎未見明確的形象,一如名稱所示,空間被籠罩在藍灰色的迷霧之中,而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態被皮涅羅.貝洛比擬為介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的「靈薄獄」(limbo)。然而,從他向來擅於將豐沛活力匯聚於畫面之中的手法,觀者已能領會眼前的朦朧夜色並非一片靜止的闃黑,而是蟄伏著充滿能量與啟示的場域,指向一種對記憶與重生的深切凝視。

左圖: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璀璨軌跡》,亞麻布面油畫,182.9 × 152.4 cm,2025。右圖: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海霧》,亞麻布面油畫,91.4 × 116.8 cm,2025。(佩斯畫廊提供)

皮涅羅.貝洛的創作既帶有強烈的地方性,又能在普世的抽象語彙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者產生共鳴。綜覽「逐夢」一展的作品無論是星光微茫,或者烈焰閃爍的夜空,皆蘊含著超現實的能量,而觀者彷彿也在星辰與海浪之間被引領,每幅畫作都存在著得以穿行的時空裂隙,抵達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加勒比夢境。這系列作品的畫面如同思緒的地圖,折射個人與集體的記憶層次,將古巴的文化根源轉化為一種詩性的視覺語言,這不僅是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自身對「加勒比宇宙觀」的探索紀錄,也是藝術家獻給故鄉、也獻給世界的詩意旅途。

佩斯畫廊香港空間舉辦的古巴藝術家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個展「逐夢」展場一景。(佩斯畫廊提供)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逐夢

展期|2025.09.18-10.18
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地點|佩斯畫廊香港空間,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 12樓

楊椀茹 (Yang, Wan-Ju)( 185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