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生成藝術的機制與脆弱
區塊鏈上的生成藝術,是利用智能合約和隨機種子產生的獨特藝術作品。典型平台(如Art Blocks)讓藝術家將演算法程式碼上鏈,當藏家鑄造NFT時,便隨機生成一組種子參數,結合藝術家的程式碼來即時生成作品影像。這種機制確保每件作品的唯一性與公開可驗證性。然而,技術上的脆弱也隨之而來。
由於區塊鏈儲存成本高,作品的程式碼通常必須精簡,龐大的程式庫(如常用的p5.js、Three.js等)難以完整上鏈,只能依賴鏈下資源載入。換言之,儘管生成程式碼和隨機種子永久存留在鏈上,但作品的呈現仍依賴於區塊鏈外部的軟體環境。這種依賴意味著,如果未來相關的程式庫網址失效、瀏覽器技術變遷或平台服務停止,當初在鏈上保存的程式碼可能無法正常執行,作品亦無法順利顯示,暴露出生成藝術「永續保存」承諾中的技術風險。

這或許也是某些完全將生成內容存於鏈上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原因。2019 年Larva Labs發布的Autoglyphs系列,就把智能合約程式產生ASCII符號構成的圖像完整寫入鏈上。這類「全鏈上」作品為了壓縮資料規模,往往在表現形式上較為簡潔,難以呈現豐富複雜的視覺效果。這也讓某些觀者第一時間不明白某些「過度簡單的符號」意義在哪裡。
數位廢墟的現象與成因
放回更廣義的數位藝術領域,作品隨時間湮滅的現象被稱為「數位廢墟」。如前所述,鏈上生成藝術雖然宣稱透過去中心化的紀錄方式獲得長久生命,但實際上許多作品還是可能逐漸走向功能性的消逝。這種數位廢墟的主因之一通常是所謂的「依賴腐朽」現象:作品所依賴的外部資源、軟體或協定,隨著時間失效或消失。
一些早期NFT的圖像檔案存於外部伺服器,當伺服器關閉時,鏈上代幣便只剩下一個指向無效圖像的鏈接。同樣地,生成藝術NFT所需的程式庫若不再提供下載,或者網頁瀏覽器不再支援相關技術標準,都會使作品無法運作。即便區塊鏈上的資料完整無缺,缺乏周邊環境的配合,數位藝術品也會淪為無法互動的遺跡。在這種情況下,作品變成了「區塊鏈上的幽靈」:資訊仍在,但原初的美學經驗卻無從重現。
數位廢墟現象不限於區塊鏈藝術。回顧網路藝術史,許多作品因軟體技術淘汰而變得不可見。最著名者,莫過於早期互動作品隨Adobe Flash外掛停止支援而失去作用,證明了數位創作若未隨技術環境更新,其命運終將趨向沉寂。

平台的進展與侷限:Art Blocks與fxhash
為了對抗上述挑戰,各生成藝術平台做出了不同嘗試。以太坊的Art Blocks是此領域的先驅之一,強調程式碼上鏈保存:每個專案的核心腳本被儲存在智能合約中,確保未來無論市場如何變遷,程式邏輯本身都紀錄在公鏈上。但Art Blocks仍受限於鏈上儲存的成本與環境依賴。開發者無法將大型函式庫一併打包上鏈,因此作品在客戶端執行時,仍需從指定的網路來源載入那些函式庫。這意味著Art Blocks的收藏品雖然在數據上是長存的,但完整體驗依然仰賴平台維護與第三方資源的可得性。
另一方面,起初建立於泰卓鏈(Tezos)的fxhash採取了更開放的生態系統,容許藝術家自由上傳生成藝術程式並鑄造作品。fxhash強調完全上鏈的理念,實際操作上則常透過去中心化儲存(如IPFS)保存作品檔案,再將內容雜湊紀錄於區塊鏈。IPFS透過內容定址確保檔案能被任何節點擁有並提供,只要至少一個節點長期保存檔案,作品理論上就不會遺失。然而,這仍然依賴有人持續「釘選」(pin)這些內容,一旦缺乏節點維護,IPFS上的檔案仍可能隨時間淡出。這種做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使作品檔案不局限於單一伺服器。
然而,這個案例也顯示出平台演變帶來的限制:fxhash目前已決定跟以太坊的第二層網路(Base)進行更緊密的整合,因此引發原有用戶對作品長期所在環境改變的焦慮。無論泰卓鏈的發展歷史如何跟藝術創作保持緊密關係,這都代表對主流基建更強大的信任;反觀泰卓鏈的幣價和技術發展,近幾年毫無起色。可見,不同平台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生成藝術的壽命,但終究無法完全消弭對底層技術──甚至更廣泛的生態系環境──的依賴所帶來的隱憂。
小結:保存悖論與未來藝術史的挑戰
鏈上生成藝術面臨一個保存悖論:渴望「永恆保存」卻又始終具有「易逝性」。一方面,將作品資料寫入不可變的區塊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存期限;另一方面,若缺乏整體執行環境的同步保存,這些永久紀錄的作品卻可能成為「無法觀看的永恆」。未來的藝術史學者在研究這些作品時,可能僅能看到鏈上的程式碼與種子數據,無法輕易復現作品當年的視覺效果和互動性。

為了避免藝術遺產淪為沉睡的代碼,保存者必須採取更全面的策略。例如,為重要的區塊鏈藝術建立數位檔案庫,備份相關程式庫版本、瀏覽器軟體甚至操作系統的運行環境,以便日後重現作品。目前部分美術館與科技團隊已著手建立區塊鏈藝術的保存機制,例如以模擬技術維持舊有軟體環境,確保往後仍能如初地展示這些數位作品。同時,藝術家和平台也開始思考如何在創作階段就融入長期保存考量,諸如使用開源且易保存的技術、提供作品離線版本,以及定期維護內容地址。
對未來藝術史而言,區塊鏈生成藝術提出了一項嶄新的課題:我們如何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保存轉瞬即逝的數位創作?這不僅是技術挑戰,更需要藝術生態系統共同協作,平衡創新活力與歷史留存,讓今日的創作能夠在往後歲月中持續發聲。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