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亭亭 但親愛的,你幹嘛不自己寫你的歷史呢?

鄭亭亭 但親愛的,你幹嘛不自己寫你的歷史呢?

鄭亭亭作品《The Copies of the Blue Willow》。(新苑藝術提供) 旅英多年的台灣藝術…
鄭亭亭作品《The Copies of the Blue Willow》。(新苑藝術提供)
旅英多年的台灣藝術家鄭亭亭,創作生涯中不斷地思考東西方文化差異在全球化的狀態下,彼此激盪出的火花或者荒謬的文化情境,在這次於新苑藝術展出的個展「但親愛的,你幹嘛不自己寫你的歷史呢?」中,鄭亭亭依舊關注這類的文化議題,在兩個系列創作:《寂寞星球台灣》(Robert Storey)及《Ten Thousand Chinese Things》中,分別並透過「西方相對於台灣」以及「西方相對於東方」這兩個脈絡的視角詮釋,解構西方(全球)觀點下的東方想像。作品充滿著慧黠的想像力。
「靜物」以及語言邏輯的重置與轉換是鄭亭亭迄今的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兩個發展方向,亦有交融混用的狀態出現並常見於她初赴英國的早期作品中,以《有水果的靜物》一作為例,藝術家將各類蔬果畫上各種品牌標誌,思考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符號性消費現象,當彰顯地位與價值的名牌被標籤在跟裝飾性完全無關的水果上時,這些名牌在通俗社會代表的意義會「失效」,還是在另一種社會脈絡中會真的讓這些水果成為「高貴」的象徵?背後的意義值得我們思考。
另一件將靜物和語言邏輯結合的早期作品則是《In Kunst (This is what we do)》,這是鄭亭亭赴德國駐村時的創作,初赴柏林這個藝術活動蓬勃的都市時,她每天都會收到許多關於藝術的傳單,為此她開始思索藝術展演資訊流動的狀態,將這些蒐集而來的傳單分別以無特殊含義的方式分門別類如A至Z或是紅到紫等,疊起後拍攝,彷彿是靜物卻又在特殊的取景角度下構成了獨特的抽象線條,隱喻著資訊的流動狀態,而這些大量的「藝文資訊」背後彷彿又是隱喻著一種更龐大的人為展演機制。
近年,鄭亭亭則將關注焦點拉大至東西方彼此的交流狀態,以及歐美強勢觀點下的亞洲文化,本次個展應是此脈絡下的一次完整呈現,但這些作品依然不失鄭亭亭擅長把玩靜物和語言邏輯的一貫脈絡。在《Ten Thousand Chinese Things》以歐洲相當知名的瓷器圖案「藍色柳樹」(Blue Willow)為研究對象,首先透過類紀錄片的錄像創作,揭示這些仿青花瓷的杯盤其實只是西方人想像中的東方風情商品後,再讓自己以身為亞洲人的身份,在紙盤上描繪這個圖像。透過親身的身體勞動,以不同於以往靜止於攝影畫面上的「靜物照」,此次直接呈現於於展場中的「靜物」,則被藝術家用來反諷西方對亞洲具有消費姿態的文化想像。另一件《寂寞星球台灣》則蒐集Robert Storey自 1987年至2001年間所出版五個版本的《寂寞星球台灣》(Lonely Planet Taiwan),挑出各版本中相同的段落進行比對,再標示出段落中改變的關鍵詞,如早先版本中的「中國」,在後出版本中被改標為「台灣」,企圖透過這些隻字片語的編輯變動,思考台灣複雜的歷史血緣與政治情境。
陳飛豪( 119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