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細節藏在C-LAB「FUTURE VISION LAB 2021」:全台唯一360度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勾勒未來視覺奇想

細節藏在C-LAB「FUTURE VISION LAB 2021」:全台唯一360度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勾勒未來視覺奇想

C-LAB “FUTURE VISION LAB 2021” – Futuristic Visual Fantasy Created at Taiwan’s Only 360-degree Immersive Dome Theater

臺灣唯一的戶外半球型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FUTURE VISION LAB(DOME)自10月8日起至11月28日將登場於「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帶給觀者對於未來媒體全新的觀點與想像。

臺灣唯一的戶外半球型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FUTURE VISION LAB(DOME)自10月8日起至11月28日將登場於「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帶給觀者對於未來媒體全新的觀點與想像。而「FUTURE VISION LAB」係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去年發起的未來視覺展演計畫,《典藏・ARTouch》特訪連續兩屆從製作團隊轉而擔綱今年度計畫主持人蔡奇宏,與我們分享兩屆節目的差異以及實驗性展演空間DOME將如何升級,讓藝術家與觀眾都有全新的感官體驗?從「FUTURE VISION LAB 2021」則會親身體驗到什麼樣的「未來」?

Future Vision Lab「DOME」外觀照。(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打造360度全沉浸式劇場,內容六大面向細節公開

步入C-LAB園區將會發現,巨型的DOME由近仁愛路移往了近建國南路的入口。DOME半球體設計是去年與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侯君昊團隊與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合作共製,在半球體劇場的外層結構沿用過往的設計,形體透過演算的方式組成,今年度內部的展演空間,從木製地板升級至全黑色鏡面、展演所需的雷射投影機解析度從8K升級至10K,讓觀者能夠完全沉浸於360度半球型劇場之中。展演計畫延續聲音視覺化、音像藝術外,在籌備期間針對六大面向提升,包括:公開徵件、國際邀請、委託製作、學校合作、推廣講座工作坊、場域合作,透過演出團隊的廣度以及議題討論,讓「未來媒體」的輪廓能夠更為鮮明。

FUTURE VISION LAB計畫主持人蔡奇宏分享作品理念。(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

首度公開徵件,八大作品觸及各議題

2021展演計畫首度啟動公開徵選,這座臺灣唯一的戶外半球型展演空間引起各界躍躍欲試,包含:實驗動畫、時尚走秀、大型商務展演均投件,而徵件的40組作品中,評審委員最後聚焦於「未來視覺」主題決選出八組藝術家/團隊,作品領域涵蓋音像藝術、劇場實驗、音樂等不同面向,以及兩組國際邀請作品。來自日本擅長實驗音像(Audio Visual)的藝術家田所淳(Atsushi TADOKORO)新作《和諧複變》透過調性與非調性的音樂和弦交織,回應當下社會和平與衝突共存的現況。現居德國的秘魯藝術家艾力克斯・格瓦拉(Alex GUEVARA)《瞬時》,藉由光和聲音的變化展現微觀元素從空無中誕生的瞬間。

田所淳(Atsushi TADOKORO)《和諧複變》(Consonance and Dissonance),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艾力克斯・格瓦拉(Alex GUEVARA)《瞬時》(Transient),2019-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在非傳統的劇場空間裡,劇場將如何與觀眾互動?戲劇團隊與實驗性質的場域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明日和合製作所作品《肉神殿》透過影像回歸劇場演員最基本的表演媒介「身體」,表演者將在DOME的空間內進行延時性展演,透過360度攝影機緊貼表演者的肌膚,在不斷滑動、探索、勾勒的過程中,創造出持續性流動的畫面,拼湊出一幅巨大的肉身蒼穹。此外,C-LAB也和臺中國家歌劇院共同製作,邀請田子平和郭立威創作《光之所向》,運用環形的雷射光束視覺與機械美學的動態穿透舞者身體,探索機械與肉身的共舞共存,找尋科技與人類的默契關係。

明日和合製作所《肉神殿》, 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田子平、郭立威 NTT ╳ C-LAB《光之所向》, 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當演算法、生物藝術與人工智慧不斷地被呈現於展場之中,觀眾將能從作品之中更理解議題討論,今年的作品議題與表現媒材也有了更鮮明的選題,如生物訊號、電子微觀。法國藝術團隊桑德琳・德米耶(Sandrine DEUMIER)和米莉雅姆・布魯(Myriam BLEAU)的音像作品《異世界》將不完整的人類軀體與植物的枝幹、花葉相結合,反思人類在自然界扮演的角色。空集設計的作品《On Earth Series:Dome》由生命與自然力為出發點,對人類的價值提出疑問。甫成立的新媒體創作團體XTRUX的作品《Reincarnate Island》,帶入臺灣民間對於三魂七魄的文化信仰,討論「意識」與「身體」的關係。長期關注網路與自身關係的趙珮妤,其作品《花之間》結合機器演算與植物生長的關係,探究人們因網路對彼此產生的連結與干擾。黃偉、鄭道元和黃國斌共同呈現的作品《INNERSTAR 01: Reddening》,以紅化現象產生的相關數據作為視聽參考依據,讓觀眾從中找到屬於自我的時刻。

空集設計《On Earth Series:Dome》,2020。(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桑德琳・德米耶(Sandrine DEUMIER)、米莉雅姆・布魯(Myriam BLEAU)《異世界》(L’alter-Monde) ,2020。(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今年作品在主題與媒介的跨域也更廣泛,音樂家李婉菁的作品《扮仙》描述一名八家將少年的夢境,並融入藝術家王駝的影像創作與林晏均的現場太鼓演出,試驗聲音在穹頂環形的結構體中所產生的效果。藝術家莊禾以手繪實驗動畫作品《夜遊》邀請觀眾一起走進失眠的夜裡,在恍惚中進入夢境再悄然甦醒。新媒體創作組合NANONANO的作品《HETEROTOPIA:Dome》,以重新解碼編譯電子訊號的方式,透過不同形式的數位化視覺展現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多樣可能性,並結合場域特性創造出被奇觀地景環繞的包覆式觀看體驗。

李婉菁、王駝、林晏均《扮仙》,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NANONANO《HETEROTOPIA:Dome》,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自製計畫劇場聲響再實驗,戴上耳機聲音更立體

自製展演計畫則由蔡奇宏擔任演算影像創作,搭配柯智豪聲音創作,延續作品《Re-Generative》以演算藝術為主軸,透過即時運算的方式產生視覺畫面,以反應擴散演算(Reaction Diffusion)、萬花筒(Kaleidoscope)進行演算實驗。在本次展演中著重觀眾身體的互動性以及聲音的體驗,將透過觀眾自行攜帶耳機的封閉特性,呈現出立體化聲響體驗的沉浸感,根據手機連網,觀眾在空間中遊走軌跡打造演算藝術有機生成實驗。同時運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雲端高速算力,以及遠端GPU加速桌面技術,挑戰反應擴散演算在高解析影像運算呈現的可能性。

蔡奇宏、柯智豪《Re-Generative:: update()》,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深化學校合作,培育實驗性劇場人才

除了八大作品呈現之外,學校合作則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與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合作,透過舉辦工作坊強化交流,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DOME球型劇場的結構,同時邀請聲音顧問許庭毓帶領學生進入沉浸式聲響的領域,身為數位原住民的學子將會帶來什麼有趣的作品與觀點,將成為備受矚目的展演之一。活動的推廣講座著力點聚焦在未來媒體藝術節中產生的更多連結,延續了去年熱門的星空講座之外,更聯合同樣為「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系列活動的「Processing臺灣國際社群日」,從初階到進階的講座,帶領觀眾由回顧程式的發展、探索當今的趨勢,共構未來的想像。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現有的實驗室計畫囊括了臺灣聲響實驗室、未來視覺實驗室、生物藝術實驗室、數位人文實驗室,未來的實驗室將會擴充與應用至各領域,實驗室間也將打開共製和連結的可能,對於「未來」一詞的想像,或許可以從「FUTURE VISION LAB 2021」開始探索,從中將會找到與既定印象中大有不同的答案。

李昫岱博士星空探索—天文觀星講座。(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FUTURE VISION LAB 2021」

展期|2021.10.08 (五)–11.28 (日)
地點|C-LAB 聯合餐廳前廣場(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作品場次、報名|連結

(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廣告)

許雲喬( 5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