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I給人類的一封信:2018第13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AI給人類的一封信:2018第13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2018年第13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Trans-robotics)探討的機器人、人工智慧(AI)對於人類社會未來的衝擊,即是「後人類的另一種可能情景」。帶領大家思考現在或未來,機器人將會帶給人類什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而我們又該如何與機器人共處?
2018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現場。(攝影/許雲喬)
2050年,人類將共同面對地球的兩大問題,其一為今年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中所討論的生態問題;其二為第13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Trans-robotics)探討的機器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對於人類社會未來的衝擊,即是「後人類的另一種可能情景」。或許你還未感受到AI對我們影響,但其實他已經默默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小至掃地機器人,大則可能會取代你我的工作。
2018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區地圖,策展人羅禾淋透過展區的劃分,讓國內外展區作品產生對話。(翻攝自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手冊)
本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規劃為五大展區,包含:「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國內數位新銳藝術創作展演」、「國內動畫邀請展」、「機器人與歷史回顧區」、「數位藝術節徵件展」和「廠商異業合作區」。國內外分別挑出各六件作品,帶領大家思考現在或未來,機器人將會帶給人類什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而我們又該如何與機器人共處?
胡縉祥和蔡秉樺的作品《Upload not Complete》,合作單位為社團法人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攝影/許雲喬)
機器人真的會取代我們的工作嗎?
策展人羅禾淋在展區處理上,將展區再劃分為三大區塊,透過空間設計,讓作品產生對話。「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中深田晃司(Koji Fukada)的錄像作品《Sayonara》描述日本經歷核災後,一位因核輻射而患病的女孩與機器人管家的故事,影片由機器人擔任演員;另外一件由奧斯卡.沙普(Oscar Sharp)所拍攝的《Sunspring》則是與《Sayonara》相反,劇本由「雲端」的AI機器人透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編寫,人類則擔任演員的角色。沙普表示,接續的第三部作品正嘗試讓機器人不只擔任編劇,甚至是替代導演的角色。其實在藝術產業中,AI的應用已經見怪不怪,如同在音樂產業中,歌手塔瑞安・紹森(Taryn Southern)於2017年發行的《I AM AI》,編曲部分就是由AI負責。在上月的一場佳士得「Prints&Multiples」拍賣會上,也拍出了第一幅由AI創作的作品《貝拉米的畫像》(Protrait Of Edmond Belamy),透過深度學習的AI已經不再只是取代勞力、高危險的工作,當機器人也能學習人類情緒時,我們的不可取代性又是什麼?
深田晃司(Koji Fukada)的的作品《Sayonara》,畫面中為機器人管家Geminoid。(攝影/許雲喬)
奧斯卡.沙普(Oscar Sharp)的作品《Sunspring》。(攝影/許雲喬)
「國內數位藝術邀請展」中,藝術家將六感帶入各自的創作中,分別是「視覺」、「味覺」、「觸覺」、「心覺」、「嗅覺」和「聽覺」的跨界合作。羅禾淋也強調在這次的展覽中,藝術家除了關於藝術的想像外,更透過實質的產業合作扮演機器人與社會間的橋梁,試圖去解決、發現問題。
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樂觀」還是「悲觀」?
位於「國內數位新銳藝術創作展演」入口處的《你今天的味道是?》是藝術家曾鈺涓和林豪鏘的作品。「小時候我們寫日記總是怕別人看,甚至還會加一道鎖,但現在社群網路的活躍,反而人人都迫切地分享自己的心情。」曾鈺涓闡述。網路上留下的痕跡,讓我們在網路中搜尋自己的中文名字時,可能可以搜尋到自己,但如果是英文呢?《你今天的味道是?》是藝術家每天在推特(Twitter)撈取帳號名中有珍(Jane)的肖像,以及文字編寫出關於珍的日記,藉由情緒辭典及香水資料庫為基礎,讓機器辨別出情緒與香味的關鍵字,並與LEP香料香水實驗室合作,分析製作出屬於珍當天情緒的味道。「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會聽音樂讓自己轉化心情,那有沒有會讓自己心情變好的味道?」展覽現場有許多不同心情的味道,藝術家希望觀眾透過當天觀展的心情,找到五種屬於自己的味道,並排列組合成一種只屬於自己味道,讓味道改變你的心情。
曾鈺涓和林豪鏘的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合作單位為LEP香料香水實驗室。(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然而,藝術家黃大旺就不像曾鈺涓、林豪鏘如此「樂觀」的看待。在社群網路中曾經發生有人惡意的傳語音訊息給聽障選手,進行具有歧視意味的騷擾,而黃大旺的《逆向手語歌》即是為了回應該事件。他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聽障協會合作,錄下手語老師打手語的聲音,但不提供影像,觀眾在聽作品的過程,永遠不會知道語音訊息內是哪一首歌。換言之,不只是未來,如果在已經有機器人在學習網路中「負面」的字眼,那我們還可以確保機器人是良善的嗎?即便有機器人三定律,我們還可以「樂觀」地看待機器人對我們的影響嗎?在未來,人類如何與機器人共生共存,也將是我們正在面臨的課題。
陳依純的作品《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合作單位為南科AI Robat製造基地,作品中機器人透過深度學習後,與藝術家討論什麼是具象繪畫?什麼是抽象繪畫?(攝影/許雲喬)

2018年第13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

展期:2018.11.22-12.01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許雲喬( 5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