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圈「應徵」機制下的館長難產與難題

文化圈「應徵」機制下的館長難產與難題

Dilemmas with Hard-to-Fill Museum Director’s Positions Under Culture Circle’s “Application” Mechanisms

臺灣藝術從業人員, 他們是否在資格、國際資歷、行政管理經驗上都能順利養成、獨當一面,除了思考該從哪個系統遴選外,也許中高階管理藝術行政人才的世代接班是否順暢等問題,也會在未來又有「館長」開缺時,逐漸浮現。

2020年末,臺灣藝術圈的震盪不是來自新冠病毒疫情,而是包括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館長林志明,因被爆出夫人干政疑雲而自請借調期滿不再續任。相隔不久,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館長職缺也在臺北雙年展開幕後,正式上網招聘新館長,表示林平將在借調期滿前,就歸建東海大學教職的事實。短時間內,北、中兩大美術館館長職務都經歷不小的人事震盪。而引人注目的北美館館長徵人職缺開缺後,並沒有申請者在12月15號的館長甄選會議中出線,後續12月底北市府第二次上網徵求林平卸任後的館長人選,當時熟悉臺灣館所運作的藝文人士私下討論,若原本第一輪的投件已不熱絡,再到第二輪甄選還願意投件的藝術專業人選可能寥寥可數。雖然最終出線的人選王俊傑,在專業與領導館務的能力都屬一時之選,但仍引發學者廖仁義在〈公立美術館的館長應該如何產生?〉一文中表示,「僥倖選出正確人選,並不表示應徵的做法就是正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以求職者「應徵」的方式來徵選北美館館長,真的會長期、穩定為這間臺灣美術館指標品牌覓得好館長的良緣嗎?至少這次年初北美館與南美館館長的公開徵選,許多藝文界人士著實為南北兩方的館所都捏一把冷汗。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以求職者「應徵」的方式來徵選北美館館長,真的會長期、穩定為這間臺灣美術館指標品牌覓得好館長的良緣嗎?(本刊資料室)

公開透明徵才模式的由來

目前臺北市政府轄下文化機關以公開「應聘」方式徵才管理者,最有代表性的即屬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簡稱文基會)。柯文哲市府上任後,文基會頻爆出問題,歷年都能看到議會質詢包括人事問題、預算浮編、不受監督、財源幾乎仰賴市府預算等,2018年即有議員在教育委員會預算審查時指出,文基會下各機關高階職缺浮濫,質疑基金會已成為市府人事酬庸的機關,也違背柯市府強調聘任遴選機制的廉潔、效能與公開透明的原則。

在議會強烈質疑與監督下,目前文基會相關總監、館長職缺的開缺,多數為回應柯市府透明原則,都逐漸走向公開開缺、應聘的徵選途徑。包括目前現任的臺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臺北當代館館長駱麗真等,都是循此途徑成為目前單位職掌者。北市文基會仰賴開缺、應聘的方式,一部分的訴求也希望讓組織中高階階藝術行政人才有流動的可能,也讓更多元的行政人才可以透過應聘方式適得其所。

除了公開應聘,目前北市府文基會所屬單位的總監與館長職缺多數也有「三年一聘,最多任期六年」任期限制,主因也是反思文化圈任何場館主事者上任,就算個人再自制,也難避免一定程度仰賴過去生涯信任的人脈與關係,間接將個人品味、研究方向、重視的人際帶入館所的治理,造成一定幅度展覽資源的排擠效應。因此任期的限制,也讓這些難避免的資源固化狀態有重新循環的可能。而採取公開應聘與任期限制模式,也成為目前基金會總監職務的徵才機制的主要走向。

回顧北美館建館38年來的館長,早期從蘇瑞屏、黃光男、林曼麗皆是敦聘奉派,黃才郎與謝小韞則是時任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兼任北美館館長,後都再正式接掌北美館,其中僅有陳水扁市府時期破格任用公務(教)職等不足的張振宇外,近10年在謝小韞卸任後的北美館館長,多數採市府敦聘藝文專業人士的方式來接掌館務,接任者包括吳光庭、黃海鳴等皆是以敦聘方式入主北美館。但從林平開始開缺的北美館館長職缺,卻捨棄敦聘改走回過去公開應聘制度,被視為是呼應柯市府強調公開透明的施政作風,北美館是否未來都會繼續改採類文基會的公開應聘模式徵選館長,仍待後續觀察。

北美館館長交接典禮於2月26日進行。照片右起:館長王俊傑、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臺北市副市長蔡
炳坤、副館長蔣雨芳。(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應徵一個「館長」職缺的過程

假設公開徵才是目前柯市府文化場館,徵選館長與總監的主要模式,未來無論是應徵北美館或文基會轄下任何藝文化單位館長與總監,應徵前可能先必須擬定未來上任後館務營運的計畫書,其後會在應聘過程中面對到面試委員的考核與詢問,委員組成可能來自藝文界專業人士、文化局、文基會與單位員工代表。應聘機制就一般市民看來,是可以讓應徵者公開倡議、爭取表達自身對館務的熟悉與熱誠,讓所有應徵者條件攤開來評估,理應是可以讓館所覓得最佳人選的方式,但如今卻很常面臨到開缺卻無理想人選應徵的窘境。

設身思考,若今日身為一位在藝文圈具有聲望與專業累積,並屆臨50歲以上的藝術專業學者,是否會願意捨棄穩定、單純的教學工作環境,經歷委員的面試考核途徑,來任職可能比教職低薪、工作量強度更高,以及未來不時需要到市議會備詢的館長職務?或許人們心中優秀的館長人選,除非對於藝術生態的公共性參與館務改革具有熱誠與實踐力,其他人選也許在思考應聘過程、上任後議會諮詢可能遭遇的專業落差溝通,就自行打退堂鼓了。因此,未來北市府若持續以公開應聘機制招募文化館所館長,是否會徵聘到真正合適的人選,也令文化界持保留態度。

公、教系統,孰優、孰劣?

在黃心蓉所撰寫的〈第一次當美術館館長就上手〉一文中,即指出臺灣公立博物館美術館的人員晉用,長年採公、教雙軌兩制,除非未來館長遴選能破除公、教系統以外的可能,否則目前臺灣美術館館長徵聘仍以公、教系統為主要管道。然而此兩個系統也長年有其相互的消長與競爭關係,並持續有討論孰優、孰劣的辯證狀態。

因此具有整合藝術專業與行政兩種能力的中高階藝術行政人才,幾乎成為各大文化館所強烈爭取的對象,然而能兼備行政、法規知識與藝術專業的高階人才其實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何詢問文化館所基層藝術行政「他們理想的館長應具備何種特質」,他們認為最優先的多數指向具備博物館行政專業,反而不是策展或研究實力。主因是公務體系涉及到許多法規,僅有藝術策展或研究專業的主事者,通常在熟悉行政管理模式上就已經非常耗神,許多挑戰性的決策最終僅能選擇依法行政來面對館務,而無法熟稔找出法規間可以變通的靈活範圍。當藝文圈在疾呼場館主事者必須要有「藝術專業」時,不能忽略「行政專業」知識對於館所組織靈活治理的重要性。

然而僅有「行政專業」的館長,也會面臨到在藝術專業策略上,必須轉為授權館所內部部門自治的狀態。但此作為同時也會造成館長職務的虛位化,可能館務策略多轉為由類似展覽組的部門為主導的情況。另一個僅有「行政專業」的館長,選擇授權藝文專業自治的方案,則是另闢館務與展覽的諮詢委員會,提供館長在館務與展覽決策更全面的意見整合,目前包括北美館與當代館等都有類似功能的委員會存在,觀察館所的決策反而不是從館長著手,而是從委員會的組成,以此略為窺見館務政策的可能方向。

臺南市美術館亦以公開遴選方式選任館長人選。(本刊資料室)

思考館所適合的領導人選

環顧其他地方美術館館長的聘任方式,目前包括在任的高雄市立美館館長李玉玲,是由當時文化局長史哲敦聘任職,近期備受青年策展世代期待的嘉美館館長賴依欣,則是循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公開徵選管道任職。另包括新北市立美術館現階段由文化局副局長兼館長,桃園市立美術館則由臺藝大教授劉俊蘭擔任,臺東美術館館長則由縣政府文化處的視覺藝術科科長兼任等。館長遴選的模式,無論是公或教系統,每個場館都有其各自的需求與選擇。

然每當有館長職缺議題,部分的討論仍會糾結在到底是從公或教系統尋覓館長是比較好的選項。以北美館為例,新館長王俊傑上任將先後面臨「典藏庫房新建案」、「臺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等實質工程興建的挑戰,王俊傑雖是具有藝文專業與國際視野的館長人選,但對於是否能準確執行與督促工程的興建與完工的經驗仍有待檢驗,至少主事者必須勤補工程作業、建築法規相關知識,來帶領北美館度過這個硬體建設與組織調整的階段。因此公、教系統其實也許不存在孰優、孰劣,而是應該回到每個館所不同階段的挑戰,尋覓最適合的領導人選。

但更實際的是,經歷這次北美館館長的公開徵選,也許藝術界會驚覺符合資格、並具備美術館行政管理經驗,且願意投件的人選寥寥可數,為何臺灣40至55歲的中高階藝術行政人才如此缺乏?除了期待黃心蓉所倡議的應納入非公教系統的藝術行政從業人員作為備選者,可以在未來被納入館長遴選資格的思考外。假設在臺北藝術園區建設完成後,臺灣美術場館勢必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若要持續徵選以藝術專業來敦聘館長人選,屆時臺灣中生代的高階階藝術行政人才是否已準備好接棒?臺灣中生代的藝術從業人員,從嘉美館館長賴依欣擔任館長的案例來看,年輕的面孔除帶來新氣象,也證明臺灣中生代的藝術從業人員是頗具能量與實踐能力,他們未來是否在資格、國際資歷、行政管理經驗上都能順利養成、獨當一面,除了思考該從哪個系統遴選外,也許中高階管理藝術行政人才的世代接班是否順暢等問題,也會在未來又有「館長」開缺時,逐漸浮現。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