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來到春日盛放的花園:張恩利在紐約豪瑟沃斯

來到春日盛放的花園:張恩利在紐約豪瑟沃斯

14件作品亮相 繼蘇黎世空間的「張恩利:無形」(Zhang Enli: Intangible)展覽後,由畫廊總…
14件作品亮相
繼蘇黎世空間的「張恩利:無形」(Zhang Enli: Intangible)展覽後,由畫廊總監尼爾溫曼(Neil Wenman)策展,帶來紐約張恩利2017年繪畫作品,14幅畫作幾乎尺寸相同,其中同名《花園》者5幅,它們採取相同的構圖形式──擷取局部,拉近放大—而致視點失焦,乍看畫面濁泥無章,然而色調重現的微妙端倪,在畫作間得以綻放綿延,黃、綠、藍與白的印跡,促壓的筆意如花草,扭曲如動靜,而稀疏如日月,沉厚如污濁,紛紛擾擾,割據畫布,爭奪著觀者的注意。
現居上海的張恩利,對這座工業鑲嵌、花園點綴的城市有著真切深刻的觀察。九○年代以降,鄧小平經濟改革,工業化的波濤浪潮推進,天際線與街坊瞬息劇變,老上海在恍惚間似已漸漸消逝無蹤,張恩利反芻著此一「現實本身」,而「現實的再現」即是本展畫作,引領觀者漫步花園,手捻花莖,撥開花叢,感知盡是上海現況的管窺。
《單色夜》,絲絲縷縷的梵谷藍,錯綜分布在棕褐基調之中,增添花園賞行的情趣。端詳著能見筆墨的處理,也是獨具一格,點線的稜角不再明確,而是顏料層層相疊,滿織的藍中透著橘黃暖調。然而就「夜」一詞彙來看,時空語境是交代了,卻同樣在非全景的畫面構建中,失去地域敘述,《單色夜》是花簇錦攢,是塘中浮萍,亦或是暮色瀰漫?觀者不自禁地想望揭秘內幕。
張恩利對平凡之物的專注,為其重要藝術表現,在花園的概念框架中,有新的延續。1990年代起,藝術家受德國表現主義啟發,寫實手法再現平民百姓之風,人物形象繪畫為其代表性系列。隨時間演進,肖像逐漸淡出張恩利的旋律,轉為檢視「被忽視」或「無關緊要」的物件,如廁所、椅子、水桶等,種種人們熟悉而卻常不以為意之物。鐵絲、樹木和天空等靜物,也成為繪畫主體,另闢審視平凡的角度。這洞察平凡的目光,在《破沙發》與《灰鸚鵡》中有所承襲,卻也像是在宣揚:城市斑斕絢麗下的一種失落。
纏繞的線條,則為其另一標誌性元素,在不同時期,以水管子、電線、線頭的形式屢屢現影,2014年的近作《風中的一棵樹》與《風中的樹》,畫面中蛇型樹枝盤根錯節,也是線形的存在。本展《裝飾》與《灰鸚鵡》便是特徵標誌的蹤跡再現。在此,表現主義的寫實勾勒已不復在,而是抽象詩意的個人印象直覺,寓意遙深,藏匿無盡想像。
張恩利《灰鸚鵡》(2017)。圖片提供:豪瑟沃斯畫廊
作品裡傳達的純粹性
美學存在於「平凡」之中的張恩利畫作,並未屈服於直覺、逕自向「美」靠攏,也從未與意識型態共舞。張恩利1965年於吉林出生,若談起他身處的中國,可以說是當代歷史上,衝擊相當的年代──文革浩劫,思潮湧現,政治改革,再到1989年舉世矚目的事件終結,與之往後影響所及的另一個十年,經濟躍進更接踵而至──不乏動盪的一代,張恩利卻與世無爭地,從教條色彩、共產文化、資本社會、消費主義等壯麗的語彙中缺席。甚至與同期的西方藝術並置,張恩利之作仍是較為平靜的,並無戰後長存的焦慮。
在每一段創作進程中,其表現主義情緒更層層從中剝離而去,使得解讀張恩利作品的關鍵鏈接,在於瞭解其畫作的自身表現力。純粹反覆討論簡單的主題,可以是缺乏激情,然而畫面之中,紋理質感、視角態度,用色哲學,或是階段性主題的遞變痕跡,清醒地捕捉細節,無不暗示著其對時代最真實的感悟。
「花園」為藝術家的第8號豪瑟沃斯展覽,而回首第一個合作項目,則是2006年紐約軍械庫的個展,隔年在蘇黎世空間也推出個展,其後至倫敦、薩默塞特等地陸續展出。作為藍籌畫廊簽約的首幾位中國藝術家之一,張恩利的國際藝術地位,話題總始於豪瑟沃斯,然而張恩利早已前行多時,1990年代起攜手的香格納畫廊,更應是話題關鍵一環。
張恩利《破沙發》(2017)。圖片提供:豪瑟沃斯畫廊
打開國際藝術家的格局
上海香格納畫廊,畫廊主何浦林(Lorenz Helbling)與張恩利於1997年結識,並於同年開始合作,2000年為其香格納畫廊的首個展,3年後有了第二次個展,此後每年1至2檔展覽的節奏,穩固其出鏡頻率,張恩利的名字以上海為軸點,為南北藝術圈所熟知。而豪瑟沃斯畫廊的視野,著眼張恩利的起始,也是香格納畫廊2000年來,參與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等歐展展會所種下的因子。
張恩利的個人執行力,將強大的藝術信念化為型態,以驚豔的軌道演進風格。張恩利在影響力深厚的兩間畫廊為其鞏固資源下,登上三陸藝術殿堂,涵括巴塞爾藝術無極限(瑞士)、K11藝術基金會(香港)、Villa Croce當代藝術博物館(義大利熱那亞)、倫敦當代藝術學院(英國)、上海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以及IKON美術館(英國伯明翰),東西方皆是常勝姿態,在國際藝術領域備受尊重。
中國藝術家的西方代理,側面反應出藝術列強仍然歸屬西方。畫廊、拍賣行與學術機構的三角生態,歐美明顯發展成熟,因而在市場接納、品牌樹立,與藏家群布局上,有著天性上的優勢。然而中國購藏意識正在醞釀,大眾知識的渴求,私人收藏的購買力道,與新銳美術館的齊開盛放,這一切,都意涵著一種未來的可能性。當中國當代藝術地位──市場尤是──重要性可以預期,其地區主義的保護色彩,與影響話語權的明星美術館,都是值得觀察的後續發展格局。
張恩利《單色夜2》、《單色夜1》(2017)。圖片提供:豪瑟沃斯畫廊
紐約豪瑟沃斯的展覽「花園」,由張恩利親臨題字、署名。右為張恩利《花園》。圖片提供:豪瑟沃斯畫廊
畫廊入口處,墨綠色的「花園」字樣深嵌壁上,底下並見張恩利親臨署名,油墨筆觸輕薄,淺綠基底因而若隱若現,鉛筆的經緯底稿也依稀可見,牆面並無多餘釋義的干預,無聲沉著地鋪陳著其新作展覽「花園」(The Garden):綠意盎然之景,恬靜愜意之情。紐約當地1月25日,「花園」於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22街畫廊開幕,展覽將持續出至4月7日,待與高線公園齊放春花。
來到春日盛放的花園:張恩利在紐約豪瑟沃斯
張馥( 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