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不存之地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

藝術,不存之地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

忠泰美術館推出「不存在的地方」當代藝術聯展,由策展人胡朝聖策畫,涵蓋錄像、裝置、VR虛擬實境、攝影平面共計18件作品,不但探討個人與社會文化的關聯,也嘗試以翻新的技術與形式回應人們對當代藝術衝撞框架的期待。
瑞秋.麥克林《先生,可否請…》.彩色有聲雙頻道循環錄像.25分鐘.2014。(忠泰美術館提供)
與此同時,智慧手機無法連上電信網路,並持續收到陌生人傳來的英文簡訊,內容是一連串熱情招呼及指示,引導參觀者前往美術館各處欣賞作品,然而遵循指示到達定點,僅見一盞燈光打在虛空中。這是鄭先喻的作品《沙箱》(Sandbox),作品實體是一個基地台般的黑色方盒,藝術家設定電腦軟體與無線電裝置,強制連接展間內觀眾的手機訊號,並持續將SMS簡訊發送到手機中,以文字描述、指證不存在的事物,促使觀眾想像作品的樣貌,也可延伸出藝術存在的核心價值在於物質媒介之內無形的精神;另一方面,手機電信訊號被悄無聲息地切換,似也影射人們處於「監控無所不在、老大哥在看著你」的世界。
袁廣鳴《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大圖輸出.320×240 cm×2件.2002。(游如伶攝影)
袁廣鳴2002年的攝影平面作品《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與《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並陳,這組影像不見人煙與車輛,徒留充斥消費文化的空景。藝術家於西門町同一定點、不同時刻拍攝了上百張照片,再運用電腦軟體剪下與貼上,徹底消除畫面上生命存在的痕跡,湊組成兩幀無人街區;而藝術家重複剪貼的勞動作業,使得靜態的空間攝影縫織了不同時刻,畫面猶如遍布著時間的痕跡。格雷戈里.克魯森的《無題(父親),冬》,無中生有、實地搭建一幕室內住居場景,幽微光線中,一名衰老疲憊男子癱軟地坐在椅上,目光渙散看向畫面之外,而女人背對鏡頭站在廚房裡。這件攝影有如電影停格,利用物件的措置、角色扮演及燈光顏色,表現人物疏離孤獨的心理狀態。
格雷戈里.克魯森《無題(父親),冬》.藝術微噴.142.5×220 cm.2007。(游如伶攝影)
獲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永久典藏的《泳池》堪稱林德羅.厄利什最為人知曉的作品,他在美術館天窗上傾注水潭並裝設扶手,這層透明水光使得下方展間有如池底,而上下方人群在此遊走構成超現實的空間關係。藉由鏡面反射或物質穿透性所產生的空間錯視,即是林德羅.厄利什擅長的主題。兩年前,他受邀於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園區創作《A House in Kaohsiung 我家.你家》,即延伸2013年在倫敦巴比肯演藝中心展出的《Reflective Optical Illusion House》的概念,在地上平鋪「一片」台灣庶民建築立面,輔以巨大的鏡面反射,形成觀眾飛簷走壁的錯覺。這次在忠泰美術館室內展出的《電梯迷宮》,以原真比例打造3部相連的電梯裝置;Christopher Nolan的電影《Inception》以夢中電梯於層層意識之間升降,而林德羅.厄利什利用鏡射打造虛幻無垠、連續不斷的平行空間,也予人在美術館作夢的趣味。可與之呼應的是陶亞倫為此展創作的《鏡中鏡外》,藝術家於環繞鏡面的美術館電梯梯廳取景,再以VR混淆虛實的技術,打造一件夢中有夢、空間套疊空間的作品。
林德羅.厄利什《電梯迷宮》.金屬、木材、不鏽鋼、鏡子、按鈕面板、燈.500×300×260 cm.2011。(游如伶攝影)
散布於美術館裡的心靈島鏈,令人想起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omer)的詩:「黃昏,我們走出去。海角天藍色的巨爪被扔在海上。我們進入人流,友好地摩擦而過,柔和地控制,大家急切地講著陌生的語言。『誰也不是孤島。』我們因他人強大,但也因自己。因他人無法看見的內心的東西。它只會和自身相遇。這最深處的矛盾。車棚裡的花。對付善良的黑暗的通風口。空杯中冒泡的飲料。播放靜謐的高音喇叭。腳步過後重新被草覆蓋的小路。只能在黑暗中閱讀的書籍。」創作者在心靈深處掘土,並將所見所感加以轉化,因而創造出與時代相契、與人心相遇的作品。藝術這不存之地,或許正如詩人所說的,是一種無法看見、只與自身相遇的東西。
崔廣宇《模仿》.行動紀錄、單頻錄像.7分34秒.1996。(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開幕首展「HOME 2025:想家計畫」以忠泰集團長年關注的城市未來議題著手,開啟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對話,而藝術如何回應當下社會,也反映在最新一檔展覽中,今年4月至8月6日推出「不存在的地方」當代藝術聯展,由策展人胡朝聖策畫,邀集美國攝影家格雷戈里.克魯森(Gregory Crewdson)、阿根廷藝術家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英國藝術家瑞秋.麥克林(Rachel Maclean)、澳洲藝術家尚恩.格萊德維爾(Shaun Gladwell)、日本藝術家鈴木貴彥(Takahiko Suzuki),以及台灣藝術家袁廣鳴、陶亞倫、崔廣宇、蘇匯宇、鄭先喻和廖昭豪參展,涵蓋錄像、裝置、VR虛擬實境、攝影平面共計18件作品,不但探討個人與社會文化的關聯,也嘗試以翻新的技術與形式回應人們對當代藝術衝撞框架的期待。
忠泰美術館「不存在的地方」當代藝術展開幕,由左至右:策展人胡朝聖,參展藝術家鈴木貴彥,林德羅.厄利什,崔廣宇、蘇匯宇、廖昭豪,忠泰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忠泰美術館提供)
這次策展靈感源於德國作家茱迪思.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寂寞島嶼:50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一書,那些隱世島嶼人們終其一生未能探訪,地圖也無法呈現真實的自然風土景貌,然而透過凝練的符號、數字和經緯,搭配歷史、傳說與浮想聯翩的文學性描繪,茱迪思.夏朗斯基為讀者展示了人類浩瀚的心靈星圖,並印證藝術能走得比時空的邊界更遠。而這也延伸出「不存在的地方」一展,每件作品都是藝術家在時代中錨定的精神座標,有如人類文明地圖上寂寞而神祕的島嶼。策展人胡朝聖透露此次策展也有意向2017歐美藝術大年對話,參展藝術家中有多位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或國家館,包括袁廣鳴、崔廣宇、林德羅.厄利什、尚恩.格萊德維爾以及今年代表蘇格蘭參與國家館的瑞秋.麥克林,分別帶來精彩的新作與代表作。
尚恩.格萊德維爾《滑板手與低限主義》.HD彩色有聲三頻道錄像.2015。(忠泰美術館提供)
蘇匯宇《使蒂諾斯家庭實境秀:午夜時段#3》.數位輸出.100×150 cm.2010。(游如伶攝影)
美術館裡的心靈島鏈
崔廣宇九○年代創作的《彈簧木實驗》和《模仿》,可視為藝術家初試行動藝術的練習曲,掛於一樓玻璃門上的視頻《模仿》更融入戶外樹影與空間產生對話關係。行經二樓轉角廖昭豪的紙漿雕塑《消波塊》、鈴木貴彥的《檳榔攤》系列後,明亮的光線褪隱轉入幽暗,美國知名作曲家Philip Glass純粹清冷的極簡配樂,隨著尚恩.格萊德維爾的三頻道錄像《滑板手與低限主義》循環播送,影片中世界知名的滑板手展現純熟的運動技巧,衝撞美術館中靜到極致的低限主義雕塑品,以賁張的身體動能介入美術殿堂,也引發次文化與藝術之間的震盪。錄像作品尚有蘇匯宇《使蒂諾斯家庭實境秀:午夜時段》,藝術家搬演自己服用安眠藥(使蒂諾斯)後,處於清醒與眠夢之間、靈魂脫逸偶然探見的混沌地帶,身周出現的人物全從電視媒體而來,由此進一步探討被大眾傳播媒體滲透的潛在意識。瑞秋.麥克林的雙螢幕裝置《先生,可否請…》,改編自馬克.吐溫的小說《王子與乞丐》,欲探討社會階級議題,而影片中所有角色均由藝術家一人分飾演出。
瑞秋.麥克林《先生,可否請…》.彩色有聲雙頻道循環錄像.25分鐘.2014。(忠泰美術館提供)
游如伶( 3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