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暨盛京1636第三屆瀋陽國際旗袍文化節盛大開幕。瀋陽故宮博物院同時舉辦了為期僅17天的「花樣旗裝─瀋陽故宮藏清宮后妃袍服展」(展至6月9日),精選26件清宮后妃便服向公眾展示。還記得若干年前紅極一時的電影《花樣年華》裡,飾演女主角的張曼玉穿著各種樣式的旗袍,舉手投足都散發著女性的知性美。電影裡的旗袍與清代流傳下來的旗袍有著很多不同,清宮后妃們穿用的旗袍展開後特別寬肥內斂,而電影裡的旗袍非常的合身奔放,旗袍歷經百年發展,是什麼原因讓它發生了如此改變呢?
一、旗袍從產生到發展
滿族人創建了中國最後一個皇朝──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基礎上先後建立了四旗及八旗制度,這種軍事、政治、經濟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兼具行政和生產職能,滿人入關前後,都被稱為旗人,滿族人所穿著的袍服被稱為「旗袍」。
滿族的前身女真部族最初尚未建立完善的衣冠制度,儘管如此當時也已經上下有別了。部族領袖身分的努爾哈赤「身穿龍紋天蓋,上長至膝,下長至足,皆裁剪貂皮,以為緣飾,足納鹿皮兀剌靴」,平民「禦寒則布袍革履,作事則短,男子皮裘褐褲,婦人布裙長襦」。入關前袍服基本樣式為圓領,馬蹄袖,窄袖身,束腰,撚襟,上帶扣袢,下有開氣。當時男女袍服沒有差異。兩側開衩的長袍,便於騎跨馬上;箭袖為上寬下窄式,冬可禦寒,射箭時還可將袖口翻起。最初的服飾設計靈感源於生活,主要是為了適應漁獵生產生活方式。
清初,雖然統治者努爾哈赤對漢人下達了剃髮易滿服的強制令,不過對女子的規定相對寬鬆,可根據「十從十不從」的規定依然穿著漢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清廷嚴禁旗人婦女纏足及效仿漢人寬衣大袖,但旗服卻依然受漢服影響悄然發生著變化。據清《草珠一串》記載:「雙袖闊來過一尺,非旗非漢是誰家」、「袍袖直如弓荷袋,可能恭敬放挖杭」。此時旗裝袍服多為圓領(無領),右衽,帶扣袢,兩腋部位收縮,下擺寬大,兩面或四面開衩,窄袖,袖端呈馬蹄狀。
到了清中期,袍服除了圓領,又有了狹窄的立領,袍袖也較以前的寬大,下擺及地。女袍外加坎肩,並開始注重鑲滾和繡飾,常常在大襟或對襟的下端及左右腋下盤有如意形鑲滾。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流行在衣襟、袖口、下擺上多鑲多滾,道數多者達「十八鑲」。歷經甲午、庚子戰亂後,袍服又開始改遵舊制,開始盛興「短袍窄袖」、高領,更能展現女性身材曲線之美。清末,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服飾開始有崇西從簡之勢,儘管清末國勢漸衰,但仍沒有擋住旗裝發展的腳步,它是時尚的代言。
二、清代服飾的等級制度
從努爾哈赤至順治帝的清前期,一直是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皇權和等級制度的集權過程。發展至乾隆朝,冠服制度對服飾的材質、紋飾、品級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據《大清會典》、《皇朝禮器圖式》、《國朝宮史》、《宮中現行則例》等文獻記載,清代皇帝服飾可分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及便服,皇后服飾分為朝服、吉服、常服和便服。王公大臣和各等命婦的服飾類型也有明文規定。只是身分等級不同,所著的服飾從衣料、顏色、紋樣、飾品、規格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
朝服、吉服、常服用於祭祀、慶典、常朝等重大場合,由於是規定的服飾,所以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而便服是清宮日常閒居時穿用的服裝,故在清中晚期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便服主要包括便袍、馬褂、氅衣、襯衣、坎肩、襖、斗篷、褲等。清中期以前,宮廷便服無論從形式、紋飾、色彩、質地,還是功能上基本繼承傳統、遵循舊制,從腰身、袖子,再到下擺都比較合身。清中期后妃的便服效仿漢族服飾寬衣博袖的舒適華麗之風,到道光朝達到頂峰。道光朝以後,宮廷出現了大量便袍、襯衣及氅衣等休閒服飾,這類服飾無須拘泥祖制,故發展空間比較大,並以其花色多樣、款式豐富、工藝繁複的優勢,深得后妃們的青睞。
達官貴族的服飾風尚緊跟宮廷的發展步伐。袍、氅衣和襯衣的穿著主要按年齡來劃分。女官衣主要有袍、褂、氅、襯。一般袍袖多用月白色;氅衣袖口多用花絛白色繡花卷袖,襯衣為舒袖。年齡較輕的新婦及青年婦女的氅衣多用大紅色;中年用藕合色;老年用深藍色。
三、旗袍從宮廷走向民間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澈底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廢除帝制後,剪辮髮、除陋習、易服飾。雖按照民國優先條例,末代皇帝溥儀仍可保留非統治皇帝的名義,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小朝廷依然每三年挑選一次宮女,且必須穿戴旗裝服飾,嚴禁穿著漢服,不過改朝換代的打擊仍為旗人生活帶來毀滅性的巨大改變,社會上出現了「大半旗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的現象。此時滿人傳統袍服暫時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旗裝經歷短暫的沉寂,1920年代以後,旗袍則先後出現在北京、天津的街頭,成為民間的寵兒,後來旗袍在大都市上海也開始閃亮登場,繼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個階層,逐漸成為婦女們日常喜愛穿著的時尚服裝。可以說,旗袍是在1920年代後,逐漸大膽吸收西式裁剪而製作,版型開始收腰,袍身變得合體,更能展現女性動人曲線,也更接近現代意義上的旗袍。
要說旗袍如何發展為現代造型,就要提到上海。19世紀上半葉上海開埠後,逐漸成為社會風氣開放、中西文化並存的大都市。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和多元包容的社會氛圍造就了早期的新女性。1926年,上海的流行雜誌《紫羅蘭》出版了一期「旗袍」特刊,刊登了一系列關於上海女性穿著旗袍的文章,其中〈我不反對旗袍〉一文中說:「上海婦女無論老的少的幼的,差不多十人中有七八人穿旗袍,秋風剛起,已有人穿夾旗袍。以美觀起見,不妨從夾穿起。進而為棉、為襯絨、為駝絨、為毛皮。少數時髦的婦女,甚至夏間也有紗羅製的單旗袍,那似乎不足為訓了。」可見,當時旗袍在上海之盛行,可以說是現代旗袍的發祥地。
在時代潮流的牽引下,旗袍不斷變化改良。1926年,旗袍下擺高度適中,袖口裁剪成倒大袖。1927年,婦女受社會風氣及歐美流行短裙的影響,服裝款式更趨於大膽創新,下擺線提高至膝下,袖口也開始變小。1928年,旗袍裝飾性的鑲滾越來越趨於簡潔,直到最終消失。
1929年4月16日,民國政府頒布了《服制條例》。條例規定女子禮服有兩種,一種是短褂、長裙,一種是旗袍。旗袍提倡用國產的棉、呢製作,被要求作為一種正裝在重要的慶典、節慶、禮儀性場合穿著。《服制條例》使旗袍的社會地位得以提升,造型有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正因如此,旗袍才得以再次以傲人的姿態展示其高貴、獨特的美。
文章摘錄自《典藏古美術》323期,劉松濤、劉曉晨〈清宮時尚,花樣旗裝:瀋陽故宮藏清代后妃旗袍〉。

WHAT'S HOT
- NEWS 新聞 - 2019/12/6「2019臺北美術獎」公布,楊登棋以非常態的父子關係獲得首獎
- KIDS 小典藏 - 2019/11/29【小典藏|愛看展】顏色的故事
- PEOPLE 人物 - 2019/12/6亞紀畫廊黃亞紀:不能單靠品味與眼光,經營畫廊要用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