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鳴,他是清翫雅集創會理事長,中華文物學會的第三任理事長,台灣文物收藏團體的興起與制度的建構,沒有蔡一鳴,就沒有這麼快的一鳴驚人!

85歲的蔡老細數收藏掌故,不論是撿漏的,錯過的,壓寶的,總讓人愈聽愈著迷,因為他的收藏資歷與見識,可堪收藏圈的大老。他這樣說:「現在你要收藏文物,除非是有出生紙的。我很坦白講,拍賣行圖錄我看厚厚的一本,但裡面也有要小心的,他們(指仿偽者)的技巧,真是一流,太了不起了。而且,用的也是當時的陶土原料,景德鎮現在還有啊,而且是照古法做的!高古的更厲害,像是漢釉到唐三彩,他把它(指挖掘出的原品殘件)磨一磨,磨掉再做!你要化驗,你去抽驗都是一樣的⋯⋯。」

這就是蔡老,他的收藏人生,就是一頁頁的文物收藏史,逾三十年的收藏經歷,從宋瓷到清官窯,從宋畫到近現代書畫,都是他的收藏足跡。不只在個人的收藏上見證了諸多精品,他催生與制度化。
也因此, 蔡一鳴對收藏家的心態可謂瞭若指掌。他說:「1980、90年代的時候,收藏對我而言是一種病態。我們收藏家的心態是:最好的在我這兒的,你們都沒有!這才表示我有特別好的東西。而且很多收藏家的心態是不願意給你看,是一種自私,一種很不正常的心態,覺得這才叫收藏家。」年歲日長的他,而今笑說年紀大了,其實沒什麼好爭的了。回味過往年輕時的崢嶸歲月,這位雅好收藏的大老娓娓道來:「收藏,真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這句話, 道出了收藏家另一面的苦。他們為了買作品,得熬夜不睡覺競拍紐約與倫敦的拍賣精品;為了覓得心中的珍藏,大筆大筆的真金白銀卻可能換來一件件贗品,對這些心高氣傲的大藏家來說,心中之苦悶難以想像。因此, 蔡一鳴才會說, 收藏, 真是個不好的習慣。但收藏,卻又能帶來無窮的樂趣變化,也因此,迷上收藏就會成癮,戒也戒不掉。

像是蔡一鳴曾於1984年換回了一幅無款的宋畫。這幅友人家屬用於抵債的作品,早在1980年代初曾於紐約上拍,價值約數千美元。此畫進入蔡家後一度讓其大為失落,原來故宮友人曾斷言「非宋畫」。後來又經宋畫專家石守謙鑑賞,判定應為南宋禪畫;也經日本的中國書畫學者鈴木敬鑑賞為南宋禪畫,讓他心情為之跌宕起伏。去年,又經中國大陸知名書畫家與鑑定家陳佩秋鑑賞,認定應為宋代的文人畫,應為宮裡的收藏! 這樣的轉折歷經近30年,心情從曾經的低谷到如今的飛揚,對蔡一鳴來說,不論是禪畫還是文人畫,不論是民間收藏還是清宮舊藏,這件作品讓他與國際頂尖學者互相探究,激盪出更多的對話與討論,這就是收藏最大的樂趣。


本文原刊載於《典藏投資》2012年11月號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