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潘文華邂逅珍愛—清雅受用的系列收藏

潘文華邂逅珍愛—清雅受用的系列收藏

清翫展覽室 ✕ 會長的寶格

一如事業上的功成名就, 提起自己的收藏, 潘文華言談之間仍然充滿無比的自信。只是,行事作風一向低調的他,除了偶爾與同好分享收藏樂趣,長久以來,外界鮮少能一窺潘文華的收藏面貌。此次,若不是因為身兼清翫雅集理事長之故,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為「清翫雅集廿周年慶收藏展」的宣傳工作盡一份力量,因而首度破例「拋頭露臉」接受藝術媒體的專訪,除大方公開自己的部分收藏,同時也與本刊分享他的收藏心路歷程。

如果說幸福女人的綺麗夢想是璀璨珠寶;
那麼對一位事業有成的男人來說,收藏古董藝術品,
不僅可以讓生活更加繽紛多彩,
而且琳瑯滿目的珍玩清賞,
亦可以讓性靈更趨高雅悠閒。
揚星集團總裁、同時也是清翫雅集現任理事長潘文華,
正是如此看待自己與收藏的邂逅相遇。

強調自己55歲就已退休的潘文華,如今每年幾乎都會與家人一起出國旅遊六次,包括一趟浪漫旖旎的海上郵輪之旅。不過,如此愜意的退休生活,卻是他歷經三十餘年來辛勤工作所換來的代價回報。事實上,潘文華年輕時從電子工程系畢業後,隨即進入美商通用電子公司擔任設計工程師的工作。然而做起事來慣以運用組織思維的他,在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後,28歲的潘文華,看準了聖誕燈飾的無限商機,乃決定跳出來自行創業。創業固然艱辛,但由於潘文華深諳研發與行銷之道,以致他既能壓低產品的成本,更能逐年拓展市場的占有率,讓潘文華的揚星集團非但每年都能創造豐厚的利潤,甚至他在聖誕燈飾的獨特事業成就,更是被財經媒體譽為「燈泡富翁」。

翫雅集理事長潘文華,他以夫妻倆人名字裡的「華」與「酈」,取堂號「華酈館」。華酈館三字為秦孝儀所題;潘文華身旁的油畫即為夫人所創作。(攝影/林煒凱,潘文華提供))

首次在媒體公開曝光部分收藏

一如事業上的功成名就, 提起自己的收藏, 潘文華言談之間仍然充滿無比的自信。只是,行事作風一向低調的他,除了偶爾與同好分享收藏樂趣,長久以來,外界鮮少能一窺潘文華的收藏面貌。此次,若不是因為身兼清翫雅集理事長之故,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為「清翫雅集廿周年慶收藏展」的宣傳工作盡一份力量,因而首度破例「拋頭露臉」接受藝術媒體的專訪,除大方公開自己的部分收藏,同時也與本刊分享他的收藏心路歷程。儘管「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曝光方式,不免讓外界有意猶未盡之嘆,但這已然是潘文華「第一次接受媒體專訪,同時也應該是沒有下一次」的難得曝光機會。

問潘文華何時喜歡上收藏,他說1995年有一次到建國假日玉市閒逛時,因被壽山石五彩繽紛的顏色所吸引,首次購買了第一件藏品:荔枝棟雕件後,遂在他的內心裡悄悄萌興了收藏的動機。於此同時,他也認真思索,如果女人有珠寶,那麼男人的珠寶應該就是收藏無疑了。不過一開始他並沒有設定什麼明確的收藏目標或計畫,例如當他初次接觸收藏時,由於弟弟喜歡古玉,因此他也很自然地跟著收藏古玉,不過買了幾件之後,他卻發現當他拿古玉給同好分享時,常常得到的回應是:十個人之中至少就有四種不一樣的看法。職是之故,他覺得收藏應該是快樂的休閒活動,如果花錢買來的東西還會被質疑來、質疑去,那就實在沒有意思,於是當下心念一轉,他決定從此不再碰有質疑的東西,並且逐步建構「喜而藏之」的收藏體系。

所謂「喜而藏之」,潘文華的自我定義是:對於收藏他絕不跟隨市場的流行風潮,而只收藏自己所喜歡的心儀標的。至於他所喜歡的標的,基本上又不出三項原則,那就是:他所收藏的古玩,大部分都是可以上手把玩的古董;其次,對於古董又相當注重珍稀的特性,他強調,由於古董的種類五花八門,市場上又真贗混雜,收藏古董之初若能講究製作材質的珍稀與作工精良的精品,自然能夠降低出錯的機率。此外,在精品的追求上,他也兼顧所藏古玩,最好也能是出自名家之手或盛世年代所生產的宮廷美器,因為上述所衍生的附加價值,都將是讓藏品自動加分的最佳捷徑。

紙上展覽(二)會長的大秘寶公開!!

田黃類

清中期〈田黃方印章〉。(潘文華提供)
潘文華購自香港蘇富比的清初〈楊玉璿及其徒弟雕十八羅漢〉。(潘文華提供)

清玉類

清乾隆〈白玉如意〉。(潘文華提供)
潘文華購自倫敦佳士得的清乾隆〈碧玉雕山水人物紋筆筒暨鎏金掐絲琺瑯原座〉。(潘文華提供)
購自Hartman舊藏的明〈黃玉雙螭蓋瓶〉。(潘文華提供)
清末〈翡翠浮雕獸面紋獅鈕長方蓋爐〉。(潘文華提供)
清乾隆〈白玉帶皮三羊開泰擺件〉。(潘文華提供)
清乾隆〈山水玉屏暨鎏金天鹿座〉。(潘文華提供)

犀角類

清初〈犀角雕八駿馬〉。(潘文華提供)
明萬曆〈犀角雕布袋和尚坐像〉。(潘文華提供)

竹雕類

清初〈竹雕西園雅集筆筒〉。(潘文華提供)
清鄧渭〈竹雕赤壁夜遊筆筒〉。(潘文華提供)

從拍賣市場購藏精品

釐清了收藏方向,潘文華也隨即將購藏窗口轉向國際拍賣市場。他指出從1996年到2004年期間,每年的春、秋兩季只要時間允許,他幾乎都會親赴紐約、倫敦與香港等地區參與藝術競投。潘文華認為,由於他收藏的標的主要以精品為導向,因此把購藏重點鎖定在拍賣市場至少能有三個好處,其一是拍賣市場的拍品已然經過拍賣公司專家的篩選,基本上出錯的機率會比較低;其二拍賣價格是經由公開競價的結果,以致價格具有「公定」的屬性;其三只要是出自拍賣市場的標的都有紀錄可稽,這對買家來說也相對更具保障。潘文華指出,2004年以前他可以算是拍賣市場的初生之犢,也就是說,比起老藏家他比較沒有價格的包袱,也因此當時只要是他想要的標的,基本上都能如願買到。例如1999年11月,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出現一套十七世紀〈壽山石雕十八羅漢〉,他見這套羅漢的雕工與材質俱臻精美,而且其中還有一件羅漢署有「玉璿」款。便認真思索,如果這次他沒有把握機會,下次不知何時才能再有緣遇到,於是抱定志在必得的勇氣,儘管最後與他對峙的另一買家是澳門賭王的代理人,但最後還是被他以高價如願標得。

潘文華說,過去在拍賣市場買東西,其實在他心中是沒有價錢上限,頂多只有前一次的成交價格作為心中的參考。他覺得多數的老藏家因為都有過去價錢的包袱,以致價錢往往出不到而紛紛在關鍵時刻敗下陣來。但他認為,上拍賣市場買東西,其實只有喜不喜歡的問題,價錢的高低倒不完全是考慮的重點,因此對於喜歡的標的,他只問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負擔,因為如果買家不在競價的那瞬間堅持到最後一刻,即使事後覺得再便宜,沒買到心儀的標的一切就等於空談。不過潘文華也強調,有些時候,對於原本志在必得的標的,倘若他發覺有人故意跟他對頂,他也絕不會盲目跟進。例如2002年9月他曾在倫敦佳士得以破紀錄的高價,購得一件清乾隆〈碧玉雕山水人物紋筆筒暨鎏金掐絲琺瑯原座〉,心中甚是歡喜之際。不久之後,拍賣市場又出現一件原屬名家舊藏的白玉雕大筆筒,初看到這件筆筒,他原打算買來和自己的碧玉筆筒湊對,但拍賣當天,競爭對手一路舉到他認為不合理的價格,於是他放棄競標。潘文華覺得,對於喜歡的標的,雖然他心中沒有價錢的限制,但也絕不做別人眼中的肥羊或者是冤大頭。

宏觀視野造就精品至上的收藏體系

也許古玩界多數人的既定印象都會認為,身為企業公司的老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在專業知識上自我精進,因此如果他們的收藏若真有什麼特色可言,說穿了也只是身邊收藏顧問的功勞。但事實上,潘文華所建構的系統收藏,非但沒有依賴收藏顧問的協助,而且他本身更是一位懂得自我要求的用功型收藏家。例如就在筆者採訪的過程中,潘文華難得展示他的個人收藏筆記,筆記中諸如「清玉收藏」或「犀角收藏」,一來條理分明,二來重點完備,讓自詡為專業的筆者都有自嘆弗如的感覺。舉例來說, 潘文華能根據史實的記載, 清楚了解乾隆二十五年到嘉慶初期約莫四十年間是中國琢玉史上的高潮期,以致這時期的宮廷玉器因為玉料來源不虞匱乏,而能臻於工藝要求上的精益求精。又如收藏玉器的玩家,大都會以清代的覆亡作為區分舊工與新工的分水嶺,但潘文華能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清楚掌握所謂電動馬達帶動的機器工,其實是1958年以後才有的生產現象。換句話說,如何懂得辨別1911年到1958年之間利用傳統工具所製作出的玉器,它們與1911年以前的清代玉器到底有何不同,似乎才算是真正懂得老工與新工的時代區別所在。

具備相關收藏知識絕對是攸關收藏品質良窳的前提,潘文華說,在眾多的收藏品項中,他之所以對玉器等珍貴材質的古玩種類情有獨鍾,那是因為珍貴材質所製作出的古玩,比起大量燒造的精美瓷器,一般情況下更沒有重複的東西。他指出:「玉器之珍貴,在於因其玉材之形狀、大小、質地、色澤皆不同的情況下,所以玉器之製作不曾出現一模一樣的玉器。」除此之外,潘文華也認為,清代的宮廷玉器大多藏於圓明園、頤和園乃至紫禁城之內,而這些精美的玉器數量雖遠不如瓷器豐富,但清末因八國聯軍的侵擾中國,致使許多珍貴的宮廷玉器被大量帶往歐美,再加上民國時期不計其數的外商洋行諸如日本中山商會、德國魯林洋行、美國隆聚洋行、義大利公私洋行等,又一批一批將玉器輸往國外,於是也造就了後來的國際市場能有貨源充足的時空條件。

潘文華於收藏室裡,除了古玩珍品,還展出諸多油畫精品。(潘文華提供)

誠然,宏觀的收藏視野,似乎也讓潘文華的收藏之路更顯得游刃有餘。以玉器為例,由於潘文華心中隱隱有儘量將流散國外之精品購回的心願,因此他在拍賣市場也傾力購買封面作品,如此一來,他的收藏不僅質量精美,而且也因為他的這種收藏舉措,讓他更早認識了更多的收藏同好。潘文華說,有一次他在紐約競投犀角拍品時,一位美籍華裔收藏家在拍後主動上前和他攀談,由於這位收藏家手中擁有精美的犀角與玉器收藏,志趣相同之下,他們很快成為好朋友,而且以後潘文華也從該朋友手上購得原屬美國沙可樂舊藏的犀角與英國鐵路基金會舊藏的玉器。不僅如此,在收藏的歷程中,潘文華因緣際會,又巧遇台灣某知名珠寶業者所收藏的一批玉器,該批玉器大都出自89年以前的拍賣精品,而且又有出版紀錄,若不是該珠寶業者驟逝之故,恐怕短期之內,也不會回流藝術市場。但潘文華幸運承接了這批收藏,從而也奠定了他在古玩界中不可撼動的收藏地位。

一路走來收藏豐碩

回首過往十餘年的收藏經歷,潘文華說,如今他的系列收藏目標基本都已完成,檢驗豐碩的成果,潘文華的收藏系列至少包括了明清玉雕、犀角、田黃、壽山石、竹雕以及油畫,其中玉雕以乾隆宮廷玉器為主,犀角則有尤侃、胡星岳、商鼎等名家作品,田黃、壽山石則亦網羅了諸如楊玉璇、尚均、周寶庭、石卿等名家精品,竹雕則不乏張希黃、周芷岩、吳之璠、鄧渭等名手之作;至於當代油畫更是重金購藏了包括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王沂東、陳逸飛等名家的珍品。

吳冠中《瀑布》,潘文華藏品。(潘文華提供)

坐擁如斯豐碩的收藏,就連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都不禁當面盛讚他的收藏不遜於故宮,而潘文華也因為收藏更加自得其樂。宋人趙希鵠嘗言:「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閒者纔一分耳,況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分之一二。」惟潘文華又能跳脫「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受用」的庸俗層次,而醉心於清雅悅目的藝術收藏,並且充分享受富而優雅的退休生活,如此人生美境怎能不讓人欣羨。


原文同步刊載於2012年10月號《典藏投資》、《典藏.古美術》

陳啟正( 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