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龍坡丈室光煦煦:和臺靜農先生一段因緣

龍坡丈室光煦煦:和臺靜農先生一段因緣

1974年3月的一個星期日,吳仁博兄突然北上,帶我去胡適紀念館。館內陳列了胡適的文物和交往,當時我剛接觸刻印不久,對印章特別敏感,注意到其中幾方印是臺靜農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一方用隸書刻的「胡適的書」,想隸書也可入印。

初識印象 一室微光

1974年3月的一個星期日,吳仁博兄突然北上,帶我去胡適紀念館。館內陳列了胡適的文物和交往,當時我剛接觸刻印不久,對印章特別敏感,注意到其中幾方印是臺靜農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一方用隸書刻的「胡適的書」(圖1),想隸書也可入印。出館後,往訪中研院早期研究員墓園,走到董作賓墓時,見墓園裡有一整片臺靜農隸書的墓誌銘。當時我臨寫過兩通〈鮮于璜碑〉,面對這一整片墓誌隸書牆,只有震撼。這就是我和臺先生的「邂逅」,自此種下尋找他的苗種。

圖1 臺靜農刻「胡適的書」。

1981年暑假,臺灣大學美術社開設暑期篆刻班,由當時剛從文化大學畢業的林淑女和我一同授課。為了辦成果展,我們將學員印拓作品集成一橫披,引首處想請臺先生題字。於是,向李猷先生問得臺先生的住址,我和淑女便同往溫州街臺大日本宿舍區拜訪。猶記當時天色已暗,在臺先生家門口遇到穿灰黑衣服的老人,我問道:「請問臺靜農先生家在哪裡?」他抬頭回一句:「我就是,有什麼事?」

知來意後,臺先生領我們進屋。他的書房便是會客室,抬頭可見張大千所書〈龍坡丈室〉,字下窗旁的檜木柱上有一件董作賓寫的小紙片。書桌在窗旁,窗邊兩面窄牆,一面是張大千的畫,一面是沈尹默的竹子,後來不時更換,曾見過倪元璐的字畫、溥心畬的字。起居室門旁有面不到100公分的白牆壁,是他掛卷軸書作的牆,平常都空白著,如有掛書作都是極厲害的好字:最記得的是蔡元培的立軸,最後看到的是臺先生所臨敦煌漢簡,後來捐給了臺北故宮。房內還有張日式矮几,上頭擺著女陶俑和陶藝家馬浩的陶人作品及一些小雜項。有一次我在學校燒陶,做了個伏虎羅漢送給臺先生,也擺在那裡。書房書畫和物品擺設都與臺先生有深沉的情愫。

那日,書房裡燈光不很亮,有幽淨的溫煦。臺先生坐在高背藤椅上,我拿出貼好的印拓,他接過後仔細看著,問如何寫,便取筆寫上「國立臺灣大學暑期篆刻研習作品展覽」(圖2)。記得臺先生那天用來盛墨的圓硯盒有個凸出三角錐的倒墨口,剛好可以擱筆,好奇問臺先生,他說一直用這種硯臺,平常寫字用墨汁。當時我還帶了四張將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印拓,想請臺先生指導,其中一張尚無題簽,亦藉此求題。臺先生瀏覽後,從桌旁拿出一枝小豹狼毫筆,拔開筆套,蘸墨寫上「陳宏勉篆刻,臺靜農題」。書寫過程是靜寂的,執筆方式與方才完全不同:他寫大字行草書時手腕懸空,筆桿隨著線條的律動,並非完全垂直行筆;寫小字時手指接近毫端,五指緊握,筆桿前斜,打破我「執筆需垂直」的認知,讓我驚奇不已,那景象至今仍是清晰的。後來我才發現,歷史上若干書家小字線條,似乎都有這種行筆而生的韻味。

圖2 臺靜農1981年題引首〈國立臺灣大學暑期篆刻研習作品展覽印屏〉。

先生寫完,小筆套入筆套,就坐下來與我們說話。我們年紀和臺先生相差半世紀,對文史也沒用功,只能略述生活和工作,也就不知要聊什麼了,只貪婪地看著他房間的一切。臺先生也靜靜看著我們,很有趣的氣氛。這便是我第一次拜訪臺先生的書房,待了一個多鐘頭才告辭。其實,等見臺先生這一面的機會已等了近八年,離開時就想能有什麼理由再來找他。

求字軼事 見真性情

隔年,「印證小集」成立,成員為40歲以下年輕印人,都是渡海來臺印人的精英弟子。思忖社刊封面題字人選,想到臺先生也刻印,沒有這方面的學生,高度在諸印人之上,便再度登門求字。臺先生一聽,爽快取筆揮就,惜原稿後來在印刷過程中佚失。當時我還請他多寫一件可展覽用的大字橫額(圖3),次年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開展時,就放在入門第一張。

圖3 臺靜農1982年〈印證小集〉。

印證小集成立一段時間後,社友吳耀輝託我代向臺先生求字,內容是其師劉執中為其所作十二言長聯(圖4)。因此緣故,我向臺先生問得江兆申先生為其所寫的潤例單,並依例奉潤。當時我自己也很想請臺先生寫一對,但看看潤例要約一個多月的薪水,便不敢再有想法。為耀輝兄取字時,沒想到臺先生居然多寫一副書聯贈我:「神龍萬變海天小,猛虎一聲山月高。」(圖5)我驚嚇地說:「老師,這句子如何承受得起。」他笑笑:「可以的,可以的。」這是我擁有的第一件臺先生作品,如今憶起,仍充滿著溫暖。

圖4 臺靜農〈行書十二言聯〉。
圖5 臺靜農〈行書七言聯〉。

後來朋友偶會找我代求臺先生書作,過程中時有趣事。有次仁愛圓環的東來順臺菜餐廳裝潢,想請臺先生寫字,放在餐廳裡,臺先生聽了便說,近日剛好託朋友從日本找到梁任公輯臺灣民謠的書,可從中找段來寫。沒幾天,臺先生便來電說寫好了,我趕緊騎車去取,一進門就看他興奮地拿起、逐字唸,陶醉其中,唸到最後一段「郎搥大鼓妾打鑼,稽首天西媽祖婆,今年夠受相思苦,乞取他生無折磨」,直說這寫得太好了,隨後又說:「這本是抄來當稿子用的,文中郎啊郎啊,掛在廳堂中似乎不太妥當,送你了。另外抄杜甫的〈客至〉詩給他(東來順)好了。」於是我意外得到這件很有意思的書作,後來曾以此稿為例,在北美館刊《現代美術》(1996年6月)寫了一篇〈由臺靜農〈竹枝詞稿〉論其人與書法〉談臺先生的書法。

家父60歲生日時,希望我請臺先生寫字作為生日禮物。我惶恐地帶了禮金和酒去找臺先生,他聽說是要給家大人的壽禮,哈哈大笑:「錢你收回去,酒你幫我喝!」隔兩天就打電話催我去拿,一對85歲為60歲作壽的聯(圖6)。父親生日那天,我們一邊喝酒一邊聊起臺先生那代人的歷史,在那混亂的時代,政治是不講道理的,連我父親只是一介鄉下國民學校的總務主任,都必須兼寫監視報告,而臺先生作為臺灣首席大學的系主任,背後的水深又是如何難測?然時隨境遷,還是得在當下過日子,很少人會把自己困在那種氛圍,且戰後物資缺乏,人口眾生,想來學校事務重整與日常生計壓力,恐怕才是先生鬱結的根源吧!

圖6 臺靜農〈行書七言聯〉。

一代大儒 歌哭於斯

臺先生小學時就閱讀西方的翻譯著作,18歲起便頻繁參與新文化潮流的社團,24歲時由張目寒介紹認識魯迅,同年成立「未名社」,集結思想新潮的知識分子,在執政者眼中不啻最刺眼的異議結黨。後來未名社出版托洛斯基《文學與革命》中譯本,臺先生莫名被捕,羈押50天。又因與魯迅的關係,使臺先生揹上莫須有的「共黨嫌疑」,從27歲到34歲被捕關押三次,最後一次長達半年之久。亂世中,臺先生胞弟在逃亡中病逝,三個兒子不幸夭折。1946年一家三代七口遷聚來臺,其子臺益堅記述:「自1946年抵臺未久,即住進這日式平房,原本日治時代帝大教員宿舍,當時隨父母身側的只有尚年幼的妹妹和弟弟,純懿姐於次年夏由杭州赴臺,我則拖至48年9月始由重慶到臺北,同年年底祖母也由南京安抵,三代同聚一堂,父親自謂:『憂樂歌哭於斯者四十餘年。』也都在這棟精簡的『板屋』度過的。」臺先生抵臺時已44歲,不再年輕,擔負起全家經濟責任,對政治三緘其口亦是自然。走過那個時空的知識分子,在往後的日子裡,多半如此。

臺先生來臺前,歷任教北京中法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文理學院、廈門大學、山東大學、齊魯大學、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也曾兼任輔仁大學校長秘書和國立編譯館編審,其師友都是這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臺先生在44歲成熟的年紀,懷著知識思想熱情和開放的胸襟,在許壽裳、喬大壯辭世後接任一個改朝換代、百廢待舉的中文系,真是冥冥中的安排——對臺大中文系來説,是福分;對臺先生來說,老天也為他安排一個很好的場域,讓他將前半生積累的智識加以沉澱、整理,以不同形態的「建塔者」身影出現,讓學生同時接受新文學與古文學的洗禮,融合其他科系共構的開放思潮,拓寬追隨者的眼界和思潮。

不少學者談及,臺先生來臺後,不再有以前社會諷刺和批判力道的文章,而以學問論文為主。我初也不明白,後來讀胡適晚年考據文字時方知,人到成熟以後,看事角度完全不同:年輕時易限於單一視點而躁動,然當層層複雜歷練,尤其是經過束縛覊押的無助時光,才能洞悉文史哲的學問論斷,生命行旅亦隨之明晰,思想自然就轉換到著書論述,和談人記事的雜文層面上了。

柯慶明出版臺先生的《中國文學史》時,寄了一套給我。我平常不喜看論述文字,卻在翻閱此書時屢屢解開心中長久的疑問。如當年懷素〈自敘帖〉論戰,我對帖中內容一直百思不解;直到讀此書唐代士風與文學篇,方知當時應進士科的舉人,得先將其所作詩文投獻主司以自薦,是謂「行卷」,這種行卷的作用,雖說是憑自家作品以求知音,其實則是營緣奔競的結習。對照〈自敘帖〉開頭:「⋯⋯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心中謎團隨之而解。

在臺先生最後的十年,我常去串門子,每次見到他都是熱情開懷一臉笑容。然時下論者談臺先生書法,總說他沉鬱蒼茫、顧盼頓挫,和臺先生早年流離各大學及被拘禁的歷史綁在一起,甚或說其結體和行筆都因早年受政治迫害而鬱結形塑。我一直無法理解這樣的論述,想臺先生自己要是看了這些說法,也一定說他們饒舌吧。

書藝默化 絕對中鋒

常看臺先生寫字,但始終無法和他聊書法。1985年臺先生出版《靜農書藝集》,集結他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個展的作品,出書後他給了我一本,多年來隨年紀增長,反覆讀其序言,方知其實都寫在其中了。

一直以來,對於書家個人書風的形成,我習慣先從其父祖輩的法書中探求,再究其早年啟蒙的臨帖,逐步推敲其生命歷程的境遇、個性及思潮的轉化。以前書法為文人用物,千千萬萬文字的手稿和書信,累積完整形成個人書體。臺先生1943年的〈我與老舍與酒〉的手稿(圖7)中,就可以看到許多父祖輩與師友的影子。有次,我在趙中令先生的舖子看到一件沈尹默寫汪旭初詩的卷子,便告訴臺先生,他隨口便要我去買下來。送去給臺先生前,靜讀此卷,發現沈尹默對臺先生的影響很大。《靜農書藝集》序中說楷行從顏魯公的〈麻姑仙壇記〉和〈爭座位帖〉,幾乎有大半的基本軸體略似沈尹默。只是臺先生個性內歛沉著,沒有沈尹默筆調的飄逸;然臺先生是嚮往外放的,所以早年嘗臨王鐸給沈尹默看,但沈尹默認為王鐸「爛熟傷雅」,打斷了臺先生臨王鐸的興致。

圖7 臺靜農1943年作〈我與老舍與酒〉手稿其中1頁。圖/臺大中文系。

《靜農書藝集》序中又說「於胡小石先生處見倪鴻寶書影本」。有天下午去找臺先生,見桌上擺著一張胡小石的卷子影本。臺先生直說胡小石字很好,我跟著看好久,但資質太差,不知所以。一出門,我就到趙中令舖子問有沒有胡小石的字,恰巧黃天才先生也在,趙先生就拿著剛從黃先生家搜刮來的清道人給胡小石授課臨寫的〈楚公鐘〉給我看,我就帶回來了。

在家看清道人的〈楚公鐘〉看了一星期,一樣不知所以,興沖沖帶去找臺先生。一展開,臺先生興致就來了,拿起毛筆來,握在筆頂端,口中隨著落款喃喃:「小石賢弟近學篆,頗力能提筆,轉折更當於此直起直落求之。」隨後告訴我,張大千也有清道人課稿,很小的一張,後來在拍賣圖錄中見到。

有天去找臺先生,他剛好寫完字,興致很好地說:「你要寫什麼,我寫給你。」我也不知道寫什麼好,他說那寫「君香室」(圖8)好了。於是他取了龍瑞棉紙行壓紋印圖案的對聯紙,我說想要隸書,他拿起「一掃千軍」筆,正如那天他看清道人的字時取筆而寫的氣氛相彷彿。見他沉醉在行筆律動中,我突然體會到臺先生書結構的奧妙,也在心中貫連了一個「絕對中鋒」體系的家族。

圖8 臺靜農〈君香室〉。

「絕對中鋒」是指運筆時筆桿垂直平行地進行,通常握在筆桿上方,神行俯視紙上,筆端中鋒直下平行運筆,使線條形成如鐵線般的圓韌剛勁,有力透紙背的結實凝膩。以前中正紀念堂舉辦何紹基展,我為其寫說明看板時,就因其「橫平豎直」、「猿叟」、「迴腕」等關鍵詞,而思考到這行筆的現象。伊秉綬、鄧石如皆源於此,再看張大千的篆隸、〈石門銘〉,胡小石的用筆,皆可追溯清道人、曾熙此般行筆概念,在臺灣與臺先生同一時期的曹容、曾紹杰亦然。但因每個人思考效果面向不同,講究線條呈現也不一樣,衍生運行的速度、律動和姿態各成特色。此外,筆毫的硬軟又是另一個關鍵,曾熙、清道人、胡小石、張大千用硬筆,線條直接見骨爽利;何紹基、曾紹杰用軟毫,線條就有厚實肌膚的質感,在這平行運筆上下起伏和筆端旋轉走筆之中,遂成各家風貌。

用筆方面,臺先生晚年偏好日本溫恭堂製的「一掃千軍」和「長鋒快劍」(圖9),隸書用「一掃千軍」寫,是很純淨的長鋒羊毫,極柔軟。聽汪中先生說他曾拿來寫,真難寫死了。我也託人買了,亦寫不慣。如此的軟毫,臺先生寫時享受優遊在筆毫懸盪變幻的情趣中,這種悠揚起伏的律動,卻被研究其書學的人說是鬱結孤憤的情結,真難置一詞。

圖9 日本溫恭堂製「一掃千軍」(左二支)和「長鋒快劍」(右二支),「長鋒快劍」為臺靜農用筆。

《靜農書藝集》序又說「初學隸書〈華山碑〉與鄧石如」。〈華山碑〉是漢碑,和清人鄧石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面目。臺先生早年的隸書是看不到了,我都懷疑他在書〈董作賓墓誌〉之前,可能較少花工夫在此,然為老友寫墓誌,不寫楷書只好寫隸書了。當時臺先生手邊也臨〈衡方碑〉(圖10),〈衡方碑〉和〈華山碑〉都方整嚴謹,用筆波磔俊逸,有廟堂莊重氛圍的結體,適合用在壽序、墓誌銘上。隨後〈張大千七十壽序〉、〈英千里墓誌銘〉、〈張大千八十壽序〉等,真有堂皇氣息。臺先生在歷史博物館展覽時,展出他臨摹許多不同的漢碑,起初還有點張大千早期結體的筆調,後來逐漸雍容莊重整齊;臺先生又嚮往著開張的氣息,所以寫〈石門頌〉(圖11)、〈楊淮表〉,猶有生性嚴謹的拘謹,寫大字時可以奮筆濡墨,揮灑自如,而且可享受更長距離的懸盪律動了。

圖10 臺靜農〈臨衡方碑〉、〈臨衡方碑跋〉。
圖11 臺靜農1989年〈石門摩崖集字七言聯〉。

臺先生行書的執筆方法亦和隸書不同。條幅用「長鋒快劍」,是偏柔稍硬挺的兼毫;小字用狼毫,執筆有斜度。寫大小字,臺先生執筆高低也不一樣。有次,我買到一張臺先生1956年寫給在香港的董作賓的信(圖12),上面不疾不徐的鋼筆小字有一種熟悉感,幾乎同他行楷的小字結體。曾聽臺先生的學生說,他上課總會先寫整個黑板的板書,我便想像他慢慢寫滿黑板的場景——其實以前文人的所有文字都是以毛筆書寫,所以使用硬筆時依舊是毛筆書寫的習慣,千千萬萬文字書寫的量,在有意識調整結體的狀態下,這種文字量和生活律動當是連結在一起的。後來他搬家時,送我幾本莊嚴給他的日本《書品》雜誌,看到他在張旭〈古書四帖〉旁的紅筆釋文(圖13),亦是如此。想來文人的字,不論學誰、學多種面貌,書寫的量總會演化成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

圖12 臺靜農1956年致董作賓函。
圖13 臺靜農於《書品》雜誌之〈古書四帖〉旁所書紅筆釋文。

吉光片羽 如印在心

1986年,我搬到麗水街,離臺老師家很近,常看到或買到作品就去找他。有次買到一張董作賓的字,他看了看,指著他門柱的董作賓小字說,甲骨文字可以照描,但題款是不容易仿的,要我拿去退掉。隨後又說,兩個人的東西不要買,一是張大千,一是溥心畬。有次我在一個熟舖,老闆拿了一疊臺先生的字給我看,我大吃一驚,印章和字都有落差;老闆有點驚嚇,說這字是大廟出來的,已賣出大部分。出了舖子,我直接去臺先生家按電鈴,告訴他剛看到的事。臺先生大笑:「知道,也看到了。」那個當下,我差一點開口:「不能買的,除了張大千、溥心畬,現在加上臺老師了。」

一直去串門子,就是不敢拿字給臺老師看。在他最後兩年左右,終於有一天鼓起勇氣,拿了兩張自己覺得很滿意的草書請他指導,他停駐了一會説:「線條不行。」我追著問:「那怎麼辦?」他說:「我不知道,我沒教過字。」隔一星期再去,他還惦記著:「你那線條不行,氣勢大,找找晚明的字看看。」我又問:「看誰的?」答:「都看看。」再問:「你都怎麼學字?」答:「臨帖不多,主要是讀帖。」一年多後,臺老師病中,我再一次拿字請他看,他依舊說:「線條還是不行,再看看晚明書家的線條。」這是我和他的所有學書過程,卻跟著我往後所有的書寫日子。找出晚明各家的字,漫無目的、不刻意的,去看、去感覺、去試著臨寫。我逐漸看到自己筆下線條在改變,只是再不能請臺老師看了。

開始認識臺老師,是在胡適紀念館那方隸書「胡適的書」。之後「印證小集」找他題字,他大部分都蓋別人刻的印。那時他自己已不刻印,我竟也忘記,還曾大膽刻印送他。臺老師也找我刻幾方印,有些是友人找他刻的,推給我刻。後來,從他送我《龍坡雜文》中知曉「圓台印社」的故事,和看到在張大千90歲紀念展中臺先生所刻梵文「三千大千」的印等,我這才驚呆了——我永遠刻不到他那種樸拙老辣、沉穩厚實,又時出新意的文人遊戲之境。字句裡更多的是真實心意,往後陸續看到他為許多他同輩文人的刻印,才發覺他在臺灣這段日子應仍刻印不少。

很喜歡去臺先生龍坡丈室那個小書房。先生話不多,有種被呵護的溫暖,隻言片語總是關心和解惑。受益最多的,是他影響我對人對事的看法:許多事情不是如表面所見,而是牽涉許多層面,必須從各個不同方向去思考。這麼多年來,連我女兒都說,「臺先生真的影響你很大」。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陳宏勉( 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