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問世間情為何物?中國古代定情信物9選

問世間情為何物?中國古代定情信物9選

漢末詩人繁欽〈定情詩〉一連用了11對問答句子,描寫男女間互贈信物,頻頻指物為誓,以表衷情。詩中寄託愛意與相思之情的禮物,以首飾種類最多,如同現代愛侶常挑選的金銀首飾,象徵著情比金堅,永世不變的浪漫承諾。本文選介當中9類首飾定情信物,這些飾品不僅作為情感傳遞的媒介,時至今日仍歷久彌新。

我出東門遊,邂逅承清塵。
思君即幽房,侍寢執衣巾。
時無桑中契,迫此路側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
何以致拳拳?臂雙金環。
何以道?約指一雙銀。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後。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何以結恩情?珮玉綴羅纓。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何以結相投?金薄畫搔頭。
何以慰別離?耳後釵。
何以答懽悅?紈素三條裾。
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

─後漢 繁欽〈定情詩〉(節錄)

愛情,自古即是人類恆遠追求的題材,每當兩情相悅,常以物定情,相互餽贈物品作為兩人愛情的憑證。贈物承載了奉獻、信任等精神,而依託物將永恆性的理念具象化,不僅象徵贈送者對愛情的忠貞,也可表達對戀人的思念。漢末詩人繁欽〈定情詩〉一連用了11對問答句子,描寫男女間互贈信物,頻頻指物為誓,以表衷情。詩中寄託愛意與相思之情的禮物,以首飾種類最多,如同現代愛侶常挑選的金銀首飾,象徵著情比金堅,永世不變的浪漫承諾。本文選介當中9類首飾定情信物,這些飾品不僅作為情感傳遞的媒介,時至今日仍歷久彌新。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即指金臂釧,俗稱「纏臂金」。自西漢以後配戴臂環之風盛行,到隋唐至宋朝,女子將臂釧戴於手臂上作為裝飾已非常普遍。金釧在漢末作為定情信物,而後也演變成婚嫁彩禮,如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20〈嫁娶〉載:「且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

金釧多以長條形扁狀金條製成,盤繞成螺旋狀,一般為三至八圈,也有多達十二、十三圈者,形如彈簧,兩端以金絲纏繞固定,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鬆緊。明代梁莊王墓曾出土一套精美的臂釧(圖1),這對金釧與金鑲寶石鐲配套使用,同時出土於梁莊王妃棺內1件漆木匣中,為王妃的飾物。金釧上鏨刻細緻花紋,金鐲則由2個半圓形金片合成,作活動式,佩戴在手腕上可以自由開合,其上更鑲嵌有紅、藍、綠等寶石共13顆。根據《明會典》卷69載,此物極可能為定婚禮物中的一雙金鈒花釧。

圖1 明 梁莊王墓出土〈纏臂金〉,花釧右長12.5公分,圈徑6.5至6.7公分;左長13.8公分,圈徑6.5至7.5公分;鐲高2.6公分,徑6.2公分,湖北省博物館藏。圖版引自湖北省博物館編《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62。

何以道慇懃?約指一雙銀

約指,即戒指,時代較早的戒指大多呈環狀,故又稱指環。早在新石器時代,戒指已在中國出現,此時期不分男女皆可配戴。到了秦漢時期女性廣泛佩戴戒指,至東漢逐漸發展成定情首飾,這種傳達愛慕的首飾在民間年輕男女間廣受歡迎。由文獻記載來看,戒指在中國作為定婚禮物至少在六朝即已形成,《南史.后妃傳》載:「帝贈以金環,納之。」這種禮俗可能源自於域外民族的影響,北宋《太平御覽.服用部二十.指環》引三國《魏略.西戎傳》曰:「大宛國人深目對廁,娶婦人,以金同心指環為聘。」又引《胡俗傳》:「始結婚姻,相然許,便下金同心指環。」至隋唐之後,相贈戒指定情的風氣更盛,隋丁六娘〈十索詩〉甚至有「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的描述。由此可見,自古戒指在女子心中便中是很重要的定情信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清〈嵌紅寶石金戒指〉(圖2),為活口,可依指圍調整大小,戒面中心嵌紅色寶石,四周繞小珍珠16顆、大珍珠2顆。戒內側戳印「赤金、永積」。另一件清〈金嵌翠玉雙福戒指〉(圖3),戒環同為可伸縮,戒面嵌翠玉,周飾繩紋與小金粟粒各一圈,兩側各鐫金蝙蝠,帶有「遍福」寓意。

左:圖2 清〈嵌紅寶石金戒指〉,最大徑2.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右:圖3 清〈金嵌翠玉雙福戒指〉,全高1.2公分、寬2.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此處明珠,即指耳飾,如同今日所稱的耳環、耳墜,古時又作瑱、珥、璫。早在先秦時期即有人們配戴耳飾的紀錄,至兩漢逐漸成為女子特有的裝飾,因其受到女性的青睞,許多男性會藉由贈送耳飾向愛人許下誓約。明末清初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治服第三》便云:「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金纍絲嵌東珠龍首耳墜〉(圖4)為三副一組,乃滿族貴族婦女一耳穿三孔,佩戴三鉗的習俗。其上各纍絲龍首並鑲東珠一顆,龍口下銜珊瑚寶蓋,連綴東珠二顆,間以青金石環,尾端飾點翠花托。東珠在清代諸多飾品材料中被視為品質最高者,僅王公宗室可以配戴,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另一件清同治年間〈銀鍍金點翠嵌珠料石如意耳墜〉(圖5)上為點翠鑲珍珠如意首及鉤環,墜珠嵌於纍絲點翠蝴蝶形寶蓋,樣式精美,更有吉祥的寓意。

左:圖4 清〈金纍絲嵌東珠龍首耳墜〉,三副一組(此為其中一副),全高5.4公分、寬1.8公分、大珠徑1.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右:圖5 清同治〈銀鍍金點翠嵌珠料石如意耳墜〉,長4.1公分、寬1.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後

香囊意為盛香料的小囊,佩於身或懸於帳以為飾物。古時又稱容臭、香包、香纓、香袋、香球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指的是年輕人早晨向長輩請安時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因為香囊乃貼身之物,故逐漸發展成定情信物,在戀人之間被當作禮物贈送。

由古至今,香囊材質種類繁多,製作工藝包含絲繡、玉鏤雕、金銀纍絲或點翠鑲嵌等,其造形各異,一般常見圓形、方形、橢圓形、石榴形,主要部分中心多為鏤空,或有中空縮口者,但都必須有孔透氣,內裝香料,以散發香味。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清代〈白玉香囊〉(圖6),以兩片白玉扁圓形盒相合,盒面鏤雕菊花雙雀紋。玉盒上下加飾穗子,上穗為盤長結及珊瑚扁珠;下穗為珊瑚扁珠、菊花結、紐扣結及流蘇。

圖6 清〈白玉香囊〉,玉盒直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與香囊相似的,還有一類被稱為荷包之物,其功能為裝零星物品的小包,也被視為古代定情信物之一。其中最著名之例即為乾隆皇帝與富察皇后的故事。相傳,富察皇后曾親自繡了件〈火鐮荷包〉(圖7)贈與乾隆,在皇后病故後,乾隆皇帝睹物思人,不僅為其特製漆盒、題識御製詩,並用錦袱包裹,裝入木匣之中層層保護,可見乾隆非常珍視這件荷包。

圖7 清〈孝賢純皇后繡花卉火鐮荷包〉,全長13.4公分、長5.2公分、寬3.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跳脫,為配戴於手部的首飾。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記載,唐文宗曾問宰臣:「輕衫襯跳脫,跳脫是何物?」宰臣未對。上曰:「即今之腕釧也。」相較於「綰臂雙金環」指戴於臂上的臂釧,此處「繞腕雙跳脫」應指戴於手腕的手鐲。中國古代手鐲出現得很早,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已喜愛配戴這種飾品。在古代這種首飾原非女性專屬,男女皆可配戴,隨著時代演進,才逐漸轉變成婦女專有的裝飾品,並產生象徵定情信物的意涵。在文學作品中不乏以腕飾為定情物者,如清代蒲松齡小說《聊齋誌異.白於玉》寫到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紫衣仙女歡愛,臨別前「生索贈,女脫金腕釧付之」。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對清〈金纍絲花卉響鐲〉(圖8)以金纍絲為底,上飾點翠花卉並嵌珍珠,鐲內空心有鈴,可隨步伐擺動作響,樣式靈巧細緻。

圖8 清19世紀〈金纍絲花卉響鐲〉一對,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何以結恩情?珮玉綴羅纓

《禮記.玉藻》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又「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作為隨身配飾,且含有溫潤悠遠的寓意,自先秦時期《詩經》中即有將玉作為定情信物,如「彼留之子,貽我佩玖」和「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而「羅纓」則為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詩經》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即指古時女子出嫁,母親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於其身。清聞人倓《古詩箋》中則將「美玉綴羅纓」解釋為「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愛戀心意濃厚。

具有情愛之意的玉珮,如明梁莊王墓出土一件〈青玉鏤空荷葉鴛鴦珮飾〉(圖9),其玉色凝潤,上雕兩隻嘴部相對的鴛鴦,下雕飽滿舒展的荷葉。鴛鴦雙雙立於荷葉上,姿態親密,情深意篤。而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白玉雙鳳珮〉(圖10)則雕一組對稱鳳紋,全器呈片狀,中心製有滑軌,可分合為二。

左:圖9 明 梁莊王墓出土〈青玉鏤空荷葉鴛鴦佩飾〉,高7公分、寬6.3公分、上厚0.3公分、下厚1.3公分,湖北省博物館藏。圖版引自《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74。
右:圖10 清〈白玉雙鳳珮〉,全高6公分、長6.10公分、厚0.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在中國古代,同心結就像是符碼般為男女傳達情感,唐詩中可見「同心結縷帶,連理織成衣」、「一雙裙帶同心結,早寄黃鸝孤雁兒」等詩句,象徵著永結同心。而元代鄭光祖所著雜劇《㑳梅香騙翰林風月》中,女主角翁裴小姐故意扔下紫香囊,留與男主角白敏中為信物。此香囊上下是兩個合歡同心結子,上繡著一把蓮滿池嬌,更繡有兩隻交頸鴛鴦。白敏中拾得此物後,立解其中含意:「上面這同心結子,他道與我同心合意;中間是一把蓮,蓮心為藕,他要與小生成其配偶;下面有兩個交頸鴛鴦兒,他意中與小生同衾共枕,遂成交頸。」

在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30號墓出土的香囊(圖11)實物當中,即被認為結有同心結一例。此件香囊縫有12條短絹帶為裝飾,絹帶色彩不一,前端呈圭形;此外還縫有4條長飾帶,兩兩相綰,交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田字實心結,意為同心。

圖11 漢晉 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30號墓出土〈帶同心結錦香囊〉。圖版引自孟暉〈同心結〉,《紫禁城》2010年9期,頁76。

何以結相投?金薄畫搔頭

搔頭,意指簪。據《西京雜記.第二》載:「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可知簪即搔頭之別稱。簪成一股,常見材質包含金、玉、牙、玳瑁等,古時無論男女皆會使用簪來固定髮冠,為最基礎的綰髮及裝飾之物。古代男女別離時,常取下簪作為信物,如《漢樂府.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記載男女別離時以鑲嵌著珍珠的玳瑁簪相贈,以表達一片癡心。

歷代遺留下來的髮簪樣式十分豐富,其中以金銀製者,其簪首為整件首飾亮點,常以精細的金屬工藝裝飾。例如明代梁莊王墓出土一件〈金纍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鳥牡丹簪〉(圖12)不僅精緻可人,其上鸞鳥紋飾為古代傳說中的神鳥,常以雌雄成對的形象出現,更是寓意情深意切。此件髮簪為髮髻正中間的裝飾,俗稱「分心」。其簪頭呈等腰三角形,中心鑲青玉,鏤雕纏枝牡丹花,兩側各有一隻鸞鳥,左側鸞鳥展翅飛翔,右側鸞鳥回首遙望,邊緣以金纍絲花紋與鑲各色寶石為飾。

圖12 明 梁莊王墓出土〈金纍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鳥牡丹簪〉,長10.6公分、頭寬12.6公分,湖北省博物館藏。圖版引自《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53。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清乾隆時期〈銅鍍金鑲西洋玻璃花簪〉(圖13),簪首之飾同樣可能與愛情題材有關。此件髮簪簪首飾一寶瓶,瓶身綴有珍珠,內插兩片小葉,並以一大片掌狀葉為底拖。底拖葉尖飾一蜘蛛,中心以箭形飾鑲嵌紅、藍、白各色玻璃。學者曾指出類似紋樣與騎士裝飾母題或許與神話中愛神邱比特的弓與箭有關,應該是取自西洋成品。

圖13 清乾隆〈銅鍍金鑲西洋玻璃花簪〉,長1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釵作為定情首飾其來有自,古代夫妻、戀人在別離之際,女子經常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留給自己,一半贈與對方。白居易〈長恨歌〉中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就曾提及:「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認為只要兩心像金釵、鈿盒般堅定,今後無論天上人間,總有相見的一天。而金釵和鈿盒(圖14),後也成為情人間定情信物的泛稱。

圖14 明末清初17-18世紀〈螺鈿牡丹圓盒〉,全高3.8公分,徑13.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關於釵的形制見於諸多記載中,如《釋名.釋首飾》:「釵,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玉篇.金部》:「釵,歧笄也。」《六書故》更加明確說明,指出「釵為兩股笄也」。是故,插入髮端為兩股或兩股以上者即為釵,相較於簪用於綰髮,釵的主要功能為固髮。目前最早可見釵的實物為春秋時期出土骨釵,隨時代演進,釵首可做成各式花樣,成為具有裝飾功能的首飾。唐代為釵形制發展的繁盛期,其樣式有折股釵、鈿頭釵、花樹釵以及步搖釵等,為該時期婦女妝飾增添婀娜多姿的色彩。南唐安徽合肥西郊五代墓出土〈金鑲玉步搖釵〉(圖15)釵首為蝴蝶,其下綴金、玉及珠飾,穿戴時隨步伐搖動,恍若蝴蝶翩翩飛舞,繁麗纖巧。而明定陵出土〈鑲寶金釵〉(圖16),不僅飾有玉花卉,更鑲金釘寶,可見明代后妃首飾之精美絕倫。

左:圖15 南唐 安徽合肥西郊五代墓出土〈金鑲玉步搖釵〉,高28.3公分。圖版引自《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10金銀玻璃琺瑯器》,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頁40。
右:圖16 明 定陵出土〈鑲寶金釵〉。圖版轉引自仇泰格〈一件明代鳳冠背後的故事〉,《紫禁城》2018年6期,頁113。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孟暉〈同心結〉,《紫禁城》2010年9期,頁76-80。
陳夏生〈同心結〉,《故宮文物月刊》第278期,2006年5月,頁96-103。
陳慧霞〈瑩白放光-清代宮廷十八世紀鑲鑽飾件〉,《故宮文物月刊》第351期,2012年8月,頁66-74。
揚之水《中國古代金銀首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4。
揚之水《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張詩野〈定情物的前世今生〉,北京:中國地質大學設計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葉舜瑜( 1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