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疫情趨緩,2022年近現代書畫市場仍處「長新冠」的復原期。相較於2021年的近現代書畫市場有三席破億,2022年僅有香港蘇富比4月推出的張大千1947年作〈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突破億元大關, 成交在3億7049萬5000港元(約合人民幣3億2580萬元,以下幣值未特別標註者,均為人民幣),不僅是近現代書畫的第一名,亦是所有拍賣品項之冠。即便拍賣成交金額並不突出,然近現代書畫的「硬資產」特色引起高端藏家的興趣。年初春拍斬獲佳績的張大千、齊白石及傅抱石吸引藏家目光,並在年末的高通膨危機下,更願意出手爭取,尤以張大千傲立群雄, 深受眾人青睞,在香港拍出億元高價之後,秋季在臺北、上海、北京三地拍賣公司都有亮眼表現。
細觀排行榜中的書畫流傳史,重要的市場關鍵字是「香港藏家張宗憲」。張宗憲,出生於1920年代的上海,父親張仲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上海古董商,在外灘開設專營古玩的「聚珍齋」。1949年為了躲避戰亂而落腳香港,而後建立自己的古董行,往返於香港、 臺灣二地買賣交易,與趙從衍、胡惠春、羅桂祥及仇焱之一同寫下香港的收藏傳奇。張宗憲最初以瓷器收藏為主,晚年亦收張大千、徐悲鴻及齊白石等近現代名家,是次拍賣突顯上一世代藏家的慧眼獨具,第四名的齊白石〈嘉耦圖〉、第七名的張大千〈長生殿圖〉及第八名的張大千1947年作〈擬周文矩戲嬰圖〉都曾由張宗憲收藏。
各地對新冠病毒不同的防治措施,為拍賣行增添許多變數,除了令拍品運輸、客戶往返等多了不確定性,支出成本亦水漲船高,部分拍賣行甚而放棄秋拍,選擇潛龍在淵。然而亦有拍賣行在動盪時分異軍突起,像是帝圖藝術以新臺幣2億3000萬元成交價的張大千〈摩登七戒圖〉上榜,這是臺北拍賣公司首度進入十大排行榜,展現臺灣不容小覷的實力。
張大千1947年作〈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香港蘇富比,成交價3億7049萬5000港元

本幅創作於1948年1月至2月期間,時大千寓居成都昭覺寺,目力體力俱佳,正值傳統工筆山水創作最盛之時。大千取四尺整幅素絹,改 手卷為條幅,並捨去原卷標誌性的層巒疊嶂,取江南山水之綿延秀潤,遠法董源、巨然,作一河兩岸之平遠布局:近岸處,溪流蜿蜒,古樹虬曲,高士偕童僕漫步林蔭;左側岬角上,一高士遠眺,碧波浩渺,沙鷗迴翔,帆影漸遠;彼岸綿延山巒籠罩在落霞中,正是日暮雁歸之時。全圖布局嚴謹,意境閒適,直幅構圖益顯千里江山之蒼莽浩瀚。大千筆下青綠山水,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長卷入畫,僅見此幅,且以沒骨、青綠、金碧,共冶一爐,細筆鉤金覆蓋畫面近半,恐僅此而已。只為同年五月上海畫展「張大千近作展」精製,示其融古開今之功,已臻巔峰。在該展覽中,列為「非賣品」,可知大千自珍寶愛,後入孫志飛手中,奉若拱璧,僅於1983年借展上海博物館及北京中國美術館,睽違40載,再度面世,殊為可貴。
委託買家以3.2億港元落槌,加佣金成交價3億7049萬5000港元,強勢躍登張大千第一高價,(此前紀錄為張大千1982年作〈桃源圖〉,香港 蘇富比於2016年4月5日成交價2億7068萬港元。)更是蘇富比歷來最高成交價之中國書畫拍品,大大振奮市場信心。
齊白石〈繁花碩果〉,香港蘇富比,成交價7864萬9000港元。

齊白石組屏畫作數量不多,據公開資料顯示〈繁花碩果〉四屏乃傳世尺寸最弘組屏,與之相同者,僅見波士頓美術館所藏齊白石1920年作〈花果四屏〉。本作 繪以〈千年桃實〉、〈枇杷玉簪〉、〈石榴鷄冠〉、〈葡 萄串垂〉四幅,構圖稠密飽滿。桃實碩大如斗,食之可長壽千年;古有「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句形容枇杷,其果實渾圓,金黃燦爛,象徵「財源滾滾」;石榴、葡萄結子纍纍,喻「多子多孫」;而鷄冠花與 玉簪,則具「加官進爵」、「高升富貴」之意。碩果繁 花共呈一堂,張揚著旺盛的生命力,寓意多子多壽,福澤綿延不絕。
每幅作品畫家具以長題,抒發性情灼見,諷時人作畫筆墨刻意,有畫家習氣,言語中惟服膺徐渭、石濤、八大山人、李毻、孟麗堂等野逸派畫家。白石初到京師,遭受畫壇保守派冷遇及排擠,此亦可視為他對自身處境之回應,既不欲「與時手雷同」,又忌模仿前人,彰顯「掃除凡格,自稱家法」之決心。此四幅畫作筆法恣放,色墨淋漓,仍流露徐渭、吳昌碩等大寫意筆墨之影響,而經營布局,則與諸家迥異,宏偉中兼富生趣,已呈自我面貌。通觀四屏,氣勢雄渾,蔚為壯觀。
傅抱石1962年作〈高山仰止〉,中國嘉德,成交價人民幣6670萬元

1960年代初,傅抱石的繪畫創作到達了個人巔峰。在1962年10月,傅抱石因臂疾攜夫人羅時惠、長女傅益珊赴杭州休養。本幅〈高山仰止〉即作於傅抱石赴杭州前。畫面主體之山石以墨筆快速勾皴,長線短線同時斜劈而下,類似於斧劈皴和亂柴皴表現出山勢的陡峭險峻;山腳處則提筆橫向出鋒,再轉鋒折下,以類似於折帶皴突顯錯落嶙峋的山石岩壁;遠山以撳倒的筆鋒擦出淡墨塊,提筆側鋒橫刮,再輔以破筆點苔。整幅畫中,出自毛筆毫端的筆觸細若游絲,出自筆腹與筆根的皴擦是飛白或疾澀粗率的線形,筆毫運轉之間,曲直方圓、動靜剛柔等多種變化產生凌厲飛動的效果。此幅中「抱石皴」尤其顯得瀟灑隨意、酣暢曠達。
畫面右下角拾階而上的高士與書童,為點景且點睛之筆。高仕寬袍大袖,策杖在前,書童背負箱籠,亦步亦趨。人物勾畫清晰,衣紋鬚眉絲皆刻畫入微,神形畢肖。近山取法北宋山水,頂天立地式布局形成遮天蔽地之效果,使人物的細緻與高山的巍峨形成強烈對比。《詩經》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喻崇高的德行,令人景仰,當如是之。此前拍賣紀錄為:保利香港2017年10月3日成交價5900萬港元、佳士得香港1993年10月成交價167萬港元。
張大千1944年作〈摩登七戒圖〉,臺北帝圖,新臺幣2億3000萬元

1944年,張大千前後寫繪了數件重彩仕女或女性歷史人物作品。他於1941年6月開始臨摹敦煌壁畫,對敦煌佛像人物造形、線條乃至設色的瞭解與體會,如其畫中裝飾性的華麗紋飾與色彩層次飽滿多變的礦物彩敷色,為其藝術表現開展出豐富多元的面目。基此,早期張大千擅繪的明清仕女之柔女子形像,經過敦煌洗禮之後,轉變為敦煌佛壁畫的線條用色,礦物顏料的厚重豐實感,使工筆仕女人物畫變得雍容華麗。此作的畫中仕女呈仰躺之姿,身著翠綠旗袍,兩臂環首為枕,髮浪如波,倚於紅底綠花之圓枕上,帶有慵懶嬌柔之態。畫款兩段,前段先錄七律二首,「蓮步梅妝俗與違,競翻新樣鬪芳菲,蘭襟約雪無羞袒,玉筍翹雲有褻衣。自說天真忘禮數,每矜健美薄纖肥,千金石黛波斯賤,猶笑妝臺近日非。」為其一,直寫此畫中女子姿態與妝容與當年保守時代的世俗價值觀有別,可謂點題之言。其後接「偶逢佳士亦寫真,却恐豪端有纖塵,眼中恨少奇男子,腕下偏多美婦人。鬒髮拋家雲亂卷,修眉傾國玉橫陳,從君去作非非想,此是摩登七戒身。」一段,自陳喜寫美人之好,最後話鋒一轉,「從君去作非非想,此是摩登七戒身。」文中「摩登」是取自英文「modern」之意,而「戒體」則以佛家觀念來作其「欣賞美人」同時修習佛法「定」、「靜」之「修練」作解,內容詼諧智慧。以新臺幣8000萬元起拍,最終落槌在1億9500萬元,成交價為2億3000萬元。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66期3月號〈近張大千、齊白石及傅抱石三方鼎立──「硬資產」屹立不搖,臺灣拍賣紀錄首度上榜〉,作者:朱子毓、藍玉琦)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