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十二月,歐洲的天黑得特別快,下午四點多夜幕便開始落下。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映入眼簾的盡是為了歡慶聖誕佳節的櫥窗擺設和街頭燈飾。本文選介荷蘭國家博物館所藏中國外銷瓷中與基督福音裝飾圖案和中西交流有關的幾件作品,作為十二月歡慶聖誕之呼應,以饗讀者。
歐洲訂製中國外銷瓷至遲可追溯到16世紀末,來自葡萄牙的耶穌會傳教士曾向景德鎮訂製了描繪有西方基督宗教圖像的青花瓷,不過,這些僅屬於少數特殊的例子。大約在18世紀上半歐洲市場興起了一股「中國訂製瓷」(Chine de commande)的熱潮。貴族和有錢的中產階級時興向中國訂製以歐洲銅版畫為藍本或者描繪有其家族徽章為裝飾的瓷器,其中大部分為廣彩的作品。所謂廣彩一般是指18世紀以來在廣州繪製,以江西景德鎮所生產的白瓷為底(胎),二次低溫燒造的畫琺瑯。自廣州通商之後,來自歐洲的瓷器訂單需求大增,除了青花以外,還有釉上彩瓷的大量需求。若是向景德鎮下訂單,則需要較長的等待時間,考慮到廣州除了有外銷畫的產業,當地的畫琺瑯工藝也十分發達,擁有大量的畫師,顧客可以直接在廣州下訂單,除了生產量增加,也縮短了等待成品的時間。18世紀以來興盛的「中國訂製瓷」就是在這個脈絡之下蓬勃發展的。
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收藏中亦有若干與基督宗教有關,裝飾著有基督福音插圖的中國訂製瓷。〈廣彩基督誕生盤〉描繪的是聖母瑪利亞在馬槽裡誕下耶穌基督,牧羊人來拜的場景(圖1)。《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記載耶穌是瑪利亞所生的兒子,當時瑪利亞已經與大衛家族的約瑟訂婚,卻奇蹟般地藉由聖靈的能力懷孕(聖靈感孕),約瑟並非耶穌真正的父親。天使向一群牧羊人顯現宣告耶穌的降生,40天之後來自東方的三位博士也透過一顆星星的引導前來祝賀。在基督教的聖誕節慶典中,其中心內容就是回憶、再現耶穌降生的場景,聖誕節的名稱意味著基督徒相信拿撒勒的耶穌就是《舊約聖經》中應許要來的「基督」或「彌賽亞」,意即世界的「救主」。盤心裡的裝飾以粉紅、黃、綠、藍等各色琺瑯描繪人物場景,盤沿周圍則描繪一道飾有巴洛克式開光的花圈。此盤屬於一套描繪《基督行傳》中的一隻,本套其他盤面另所描繪的場景分別是〈基督行刑〉(圖2)和〈基督復活〉(圖3),即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和耶穌死後第三天在其墓穴中復活升天的故事。



這一套盤子也有著另一套具有相同裝飾圖樣、時代接近的黑白版本,其以黑色進行裝飾的主要描繪,線條多以影線為之,模仿西洋銅版畫的質感,並在若干地方以金彩點綴(圖4至6)。這一類繪有基督宗教福音插圖的盤子通常並不具備實用功能,而是被懸掛於牆上作為室內裝飾之用。這套基督福音裝飾盤的圖像源自於阿姆斯特丹的詩人和插畫家揚.勞依肯(Jan Luyken,1649-1712)當時為荷蘭語版《聖經》所作的插圖。因為這些盤子都是手工繪製,比較個別盤子的裝飾即可清楚地看出不同畫家筆描能力的品質差異。荷蘭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另一件〈基督行刑盤〉(圖7),盤中裝飾圖像的描繪便呈現另一種風格,固然其所根據的稿本不同是影響兩件作品在呈現上有所差異的一個原因,但將此一稿本謄寫到瓷盤上的畫家能力也應該納入考慮。




再看另一件〈馬丁.路德基督福音盤〉(圖8),盤心的裝飾是三個成塔式相疊,大小不同的框,由下往上,框內各自描繪的是耶穌向十二使徒宣講福音(或最後的晚餐,即耶穌死前一晚,向其門徒揭露他們之中將會有人背叛祂)的場景、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的肖像,以及一隻天鵝,應該是訂製者家徽的圖案。

有的時候「聖誕驚喜」也會變成「聖誕驚嚇」!〈廣彩基督行刑茶具〉包含一個茶壺、兩個牛奶壺、兩個茶罐、七個茶杯和茶托、兩個糕點盤等等物件,其上裝飾的是以黑色模仿西洋銅版畫描繪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聖母瑪利亞和抹大拉的瑪利亞隨侍在側的圖像(圖9至10)。畫家在描繪時的線條呆滯、造型拙劣,與實際的稿本相距甚遠。這套茶具極有可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778年所訂製的27套之一,除了茶具以外還訂製了裝飾有同樣圖像的瓷盤。你能想像當它們於1779年運抵荷蘭時,買主打開包裝,見到他們等待已久且衷心盼望的訂製瓷時候臉上的表情嗎?那應該是夾雜著驚懼、失望,厭惡、甚至憤怒的表情吧!據說當時人們看到它們的反應皆認為:「相當令人反感」。


除了景德鎮和廣州,在中國對歐洲外銷瓷的品項中,福建德化窯所生產的白瓷也占了一大部分的比例。德化窯白瓷指的是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德化鎮窯廠所生產的白瓷名稱。這種白瓷,是一種釉和其白色胎體完美融合的瓷器,由於鐵含量極少,使得它可以在氧化焰中燒製,從而產生乳白色釉,並帶有藍色、淡黃色或有時呈玫瑰粉色的光澤。釉色的範圍可以從象牙白、牛奶白或豬油白到略帶藍色或灰白色。其色澤一目了然,與景德鎮窯出的瓷器大相徑庭,僅後者含鐵較多,採用還原氣氛燒製。現在於西方普遍使用的「中國白」(Blanc de Chine)一詞,最初是在19世紀中葉左右,由法國鑑賞家用來作為德化白瓷的統稱。
德化白瓷在17世紀左右進入歐洲。它首先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引入,後來由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明末清初王朝交替,戰爭導致景德鎮的窯爐中斷生產,同時清初實施海禁,致使海外貿易瓷器供應短缺,但陶瓷燒造在德化並沒有因此而中斷。德化白瓷輸入歐洲後,獲得貴族和王室的青睞,在其收藏的檔案清單中也有德化白瓷的蹤影。例如,在英國女王瑪麗二世(Queen Mary II of England,1662-1694,1689-1694在位)的收藏中,有六尊大型觀音像,收藏於漢普頓宮裡。薩克森選帝侯強者奧古斯都二世(King Augustus II the Strong,1670-1733,1694-1733在位)在德勒斯頓的收藏是歐洲最大和最著名的德化白瓷收藏之地。在其藏品帳冊中,記錄了1250多件,至今約保存500件,其中不乏各式的德化觀音像。除此之外,在東方,德化白瓷的觀音像(包含其他器型)也進入清宮的收藏,作為供奉的佛教用物或日常陳設之用。……(節錄)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5期〈福音頌歌——荷蘭國家博物館藏中國產基督信仰外銷瓷選介〉,作者王靜靈。)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