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莊嚴淨土.香華祈祉:九州國立博物館「高麗時代與朝鮮時代的佛教藝術」特展

莊嚴淨土.香華祈祉:九州國立博物館「高麗時代與朝鮮時代的佛教藝術」特展

「莊嚴淨土.香華祈祉─高麗時代與朝鮮時代的佛教藝術」展覽,聚焦高麗(918-1392)、朝鮮(1392-1897)這兩個王朝,特別呈現橫跨11至16世紀期間的佛教美術。展品共有48件,包括繪畫29件、雕刻4件、典籍6件、工藝9件。透過展示這兩個朝代所製作的作品,或許我們一方面可以道出各自時代特徵,也能找到兩者潛在的共同點。

九州國立博物館(以下簡稱九博)開館於2005年10月,是日本四大國立博物館中最年輕的一館。四大國立博物館分別設有不同的主題,九博係以對外交流為一大主軸,原因在於九博所在的太宰府,自古以來就是統管九州地區的重要據點,同時也是與世界交流的窗口。基於這個設立理念,九博有意識地舉辦介紹各種因對外交流而孕育的日本文化藝術,以及亞洲各國文物的展覽。針對與朝鮮半島相關的內容,之前分別舉辦過以百濟和加耶為主題的特展,至於這次「莊嚴淨土.香華祈祉─高麗時代與朝鮮時代的佛教藝術」展覽,則聚焦高麗(918-1392)、朝鮮(1392-1897)這兩個王朝,特別呈現橫跨11至16世紀期間的佛教美術。展品共有48件,包括繪畫29件、雕刻4件、典籍6件、工藝9件。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高麗、朝鮮這兩個王朝對佛教採取著截然不同的宗教政策。高麗在歷代君王的帶領下,舉國篤信佛教,盛行造寺、造佛等活動;與之相對,朝鮮以儒教為國教,佛教因此受到壓迫,可以說是處於困境。透過展示這兩個朝代所製作的作品,或許我們一方面可以道出各自時代特徵,也能找到兩者潛在的共同點。毫無疑問地,兩個王朝都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無論在思想上或文化方面都深受影響。

以下,便來介紹展覽中一些具代表性的作品。首先是可稱為高麗佛畫之佼佼者的佐賀鏡神社〈楊柳觀音像〉。這件尺寸非凡的作品,長419公分,寬254公分,採用了一幅一體成形、沒有接縫的絹。如此規模的作品,究竟是誰、又是緣於何種目的而製作出來的呢?關於這點,或許可以由地理學者伊能忠敬(1745-1818)的日記得知,他在1812年造訪鏡神社並親睹本圖,記載下了一則銘文(銘文現已佚失)。據該銘文所示,1310年,發願者「王叔妃(淑妃)」(註1)委託八名宮廷畫師繪製本圖。銘文中雖未明示發願目的,但根據作品的製作年份等方面看來,可能是為1308年亡故的「忠烈王」(註2)逝世三週年所特別繪製的佛畫。要補充的是,據說伊能忠敬見到此畫時,其尺寸為縱1丈8尺(545公分)、橫9尺(272公分),比現今的模樣還高出1公尺、寬20公分,明顯大上許多。根據畫上墨書銘文記載,此畫在1391年便已存在於鏡神社,由此可推算作品於高麗完成80年內傳入日本。本圖之所以特別,由畫風一目瞭然,作為縱長超過5公尺的大作,觀音的姿容和岩座的形態絲毫未見破綻,各細節也都極盡精雕細琢。衣袍上施加了高麗佛畫特有的細膩紋樣,特別是在被稱為「輕羅」的薄紗上細細地畫出白色斜線,以表現其透明的質感,並以泥金描繪出鳳凰紋和雲紋等,展現出高超的繪畫技巧。附帶一提的是,這次是九博自2005年開館紀念展以來,時隔18年再次展出該作品,這件作品也被選用於展覽海報上。

「莊嚴淨土.香華祈祉─高麗時代與朝鮮時代的佛教藝術」展覽海報。

除了鏡神社的作品,這次還展出12幅觀音像。其中多數與鏡神社所藏品一樣,表現的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於普陀洛山拜謁觀音的場景,稱為「楊柳觀音像」。若比較奈良談山神社和福岡承天寺的〈楊柳觀音像〉,兩者不僅在觀音的姿容或以泥金所繪的軀體等特徵上共通,就連衣著的紋樣或衣紋線條的起筆方式都是一致的,可謂充分體現了研究常提到的高麗佛畫圖像的沿襲性。

接著想再介紹一件朝鮮時代的繪畫。欲網羅跨越500年的朝鮮時代之作品,畢竟不容易,本次展覽主要展出的,乃朝鮮前期的作品,特別是15和16世紀王室所發願製作的佛畫。誠如前述,朝鮮時代基本上採取壓制佛教的政策,不過王妃或王族女性卻積極地主導佛事,使得佛畫製作相當盛行。其中的代表人物,為第13代明宗(1545-1567在位)之母文定王后(1501-1565)。熱衷崇佛的文定王后,不僅推動各項佛教復興的政策,自己也作為發願者,命人製作出諸多佛畫,讓當時衰落的佛教得以復興。

文定王后委託製作的佛畫,目前僅存三套、計九幅作品,但根據推測,應當尚有一些早已失傳的作品。現存三套中規模最大者,是文定王后去世前供奉在與王室有淵源的檜巖寺中的四百幅。據畫上銘文可知,全套一共描繪了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等畫像各一百幅(一半為金畫,一半為彩畫),總計四百幅。這套作品目前僅有六幅存世,本次展出其中的二幅〈藥師三尊像〉。此二幅之圖像大抵相同,畫上所書泥金銘文亦相一致,其中有賦色的高知龍乘院本,以及另一幅以泥金描繪的愛知德川美術館本。雖是縱約60公分的小尺幅作品,從中卻能看出16世紀王室作例的共同特徵。最為明顯的,包括佛陀頭部呈尖形,頂端置有一肉髻珠,且眼鼻和嘴巴都不大,以及身軀長而肩膀寬等特徵。據研究指出,朝鮮王朝與明朝有姻親關係,而佛陀尖形頭頂的造型,應源於受藏傳佛教影響的明代文物。朝鮮王朝與明朝緊密的關係,對朝鮮佛畫中佛的形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朝鮮在繼承高麗傳統之餘,發展出自身獨特的美學,非常有意思。

至於雕刻方面,則將展出四尊可追溯11至14世紀,朝鮮佛像風格變遷期的作品。如九博收藏的〈地藏菩薩遊戲坐像〉就是一件可上溯11世紀的作品,所呈現的是戴著頭巾、被稱為「被帽地藏」的獨特形象。在中國,這種圖像於9至10世紀間以四川和敦煌為中心廣泛流傳,但於11世紀以後便再不復見。在朝鮮半島,此一圖像則可能源自北宋,並在高麗時代廣為流傳。此像作為其古老的例子,誠為相當珍貴。

以上零散地介紹了一些作品,但願各位在這次的展覽中,都能細細品味朝鮮半島與中國和日本有著不同特色的美麗佛教美術,同時關注各件作品背後的歷史背景和故事,以及相關人們的所思所想。

註釋:

註1 高麗君主的妾有四夫人,稱: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皆為正一品。

註2 忠烈王(1236-1308)是高麗王朝第25任君主,任內加強與元朝的關係,曾在文永之役(1274)、弘安之役(1281)二次助元朝攻日。忠烈王娶元世祖忽必烈的長公主為王妃,開啟高麗君主成為元朝駙馬的慣例。

莊嚴淨土.香華祈祉:高麗時代與朝鮮時代的佛教藝術特展

展期|2023.09.5-10.15
地點|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

(本篇圖版僅限展期內於網路曝光,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3期〈莊嚴淨土.香華祈祉──九州國立博物館「高麗時代與朝鮮時代的佛教藝術」特展〉,作者:森實久美子)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森實久美子(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