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估算,依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網統計,臺灣每個月全國展覽數量約在700到1000檔之間,以平均值來估算,臺灣一年會有將近一萬檔展覽。展覽幾乎已經成了生活中一種常見的風景,看展覽漸漸成了現代生活的固定選項。
弔詭的是,當看展覽成為一種日常,我們卻不見得可以常常看到「好展覽」!這裡所謂的「好」,不是館的規模、不是展品的稀有性或代表性,而是籌展團隊製作展覽的水平:對於不同背景的觀眾,能否直接地從展品的展示方法中得到各種啟發、獲得與自己既有思考系統不同的資訊,或是認識到以往不知道或不熟悉的世界?
因為工作關係,筆者長年關注展覽的世界。其實,不只是古代文物和當代藝術,包含古蹟園區和觀光工廠,甚至從動漫產業到趨勢議題,都是透過展覽來表現其內涵。只不過展覽雖多,好看和能看得讓自己印象深刻、收穫滿滿的,卻是鳳毛麟角。
展覽的好壞,不全是依資源多寡所決定
剛開始看展覽的頭幾年,會覺得展覽好壞跟主辦單位有關係,也就是如果是知名的館來籌辦,品質就會好;如果單位規模小,展覽品質就會跟著打折扣。但是現在有了不同的看法:主辦單位的規模與經費的確會影響展覽品質,特別是展品的重要性。可是,對於觀眾來說,一檔展覽是否容易理解、觀賞介面是否友善,不一定是受籌展方所擁有的資源影響;正相反,比較是受製作展覽的態度影響,尤其是團隊是否在乎觀眾對於展覽內容的各種感受,才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之一。

近幾年,每年看展逾百檔,但是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收穫滿滿,從頭到尾都讓筆者覺得扎扎實實,符合自己對於展覽期待、甚至體會到展覽就是要做到這個程度才澈底的,是大英博物館於2019年5月23日到8月26日推出的特展「Manga」(圖1)。這檔展覽以日本漫畫(簡稱「日漫」)及其文化和影響為主題,廣受大眾歡迎(圖2)。接下來筆者以一名觀眾實際參觀的角度、按照入口到出口的觀展順序,搭配展覽現場照片,嘗試說明為什麼籌展方要如此展示,並分析其作法的可能用意。本文重點不在於評價展品內容,而是從展覽製作的角度切入,以能讓觀眾踏實欣賞為目標,嘗試提出好展覽的基本條件。接下來的文章分成以下五個面向,提供讀者參考。

把展覽做好的五個基本事項或提問
以下先交代本展基本資料:「Manga」的展覽地點是大英博物館主要用來舉辦特展的塞恩斯伯里展廳(Sainsbury Gallery),需另外付費購買門票參觀。該展由英國塞恩斯伯里藝術學院的日本文化與藝術學門的教授柯莉茲‧羅斯馬尼耶爾(Nicole Coolidge Rousmaniere)擔任主要策展人。並且在花旗銀行的贊助下,與負責將日本文化推廣到海外的東京國立藝術中心(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動漫推廣組織(Organis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Manga and Anime)合作,共162件展品,包含50位漫畫家以及70部作品(圖3)。

(一)展區應該代表展覽主題怎麼詮釋,以及用什麼面貌帶給觀眾!
整檔展覽有六個主題,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以易懂的漫畫圖卡解釋和分析日漫是一種什麼樣的內容和文化,先讓觀眾學習如何閱讀、欣賞日漫,分為主題一「透過閱讀、描繪與產製來了解日漫」(1. Understanding Manga Through Reading, Drawing and Producing)及主題二「說故事的力量」(2.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第二類有點像是類型大觀園,讓觀眾知道日漫不只有少年動作或少女愛情系列,還有非常多種的類型或組合。此外,日漫還跟日本諸多傳統領域有很多的淵源、連結,比如歌舞伎舞臺的大型布幕。這類包含主題三「可見與不可見世界的力量」(3. The Power of Seen and Unseen Worlds)和主題五「透過線條的運動」(5. Motion Through Line)。
第三類則是將視野擴大,爬梳日漫對於當地社會甚至整個世界,以及不同年齡層的影響。這類包含主題四「日漫與社會」(4. Manga and Society)和主題六「擴展日漫的界線」(6. Expanding Manga’s Boundaries)。
從這六個主題可以觀察策展人的籌展策略,知道她想用什麼方式讓觀眾理解日漫:從學習如何閱讀的基礎開始,認識類型、拓延漫畫的邊界,呈現它如何跨越年齡層,對社會甚至全世界產生影響─展覽既講究微觀的角度,也給予宏觀的視野。
(二)不同文化的展覽內容如何連結當地觀眾?

走到展覽的入口處,看到的不是一個明顯的入口,而是兩片高到天花板的卡通圖像。一邊是英國人最為熟悉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主角愛麗絲(圖畫書中的版畫畫像),她所站立的角度跟觀眾一致,一起面對入口,在入口處中間有一塊板子上面寫著:「《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書影響眾多日漫,現在邀請你一起穿過兔子洞,踏上這趟旅程。」另一邊的板子則是日本漫畫家CLAMP所繪製的漫畫版愛麗絲《美幸夢遊仙境》,騰空躍起彷彿要跳入兔子洞的姿態(圖4)。
進入展場前的小小過場空間還看到一排奔跑中的兔子,細看才發現是同一隻兔子的變身過程。一開始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中那隻具有版畫風格、穿著英國式西裝的兔子,它邊跑邊把身上的衣物扯掉,逐步變身成一隻水墨畫風格的兔子(圖5)。

這隻兔子會在展場各處出現,擔任串場角色,也兼具展覽吉祥物的使命。其圖像來源,其實是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鳥獸人物戲畫〉,這是一卷流傳自公元12至13世紀的日本古老畫卷,有些研究日本美術的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日漫文化的最早根源。光是一個入口處,就埋了這麼多的梗!畢竟對於非日本人,日漫是外來的文化系統,因此策展人尋找了讓不同文化相互銜接的點,將不同語境的兩造連結起來。
(三)技術內容該如何展示才能無縫、無痛傳達?
當博物館在籌備一檔不屬於當地文化的展覽時,籌展團隊往往已經先花費了一段時間吸收大量專門知識,導致籌展成員很容易忘記:在背景知識含量方面,觀眾和他們的落差。為了消弭這個落差,展覽必須要有一個讓觀眾逐漸進入該文化語境的階段,最基本的作法便是提取展覽主題的核心邏輯、運作方式。比如展覽第一個主題中有個解說牌「閱讀日漫(Reading Manga)」,條列閱讀日漫的方法(圖6):介紹頁面閱讀的方向(其實跟書法書寫的順序一樣)、對話泡泡的形狀與其意義、表達各種情緒和狀態的效果線,以及日漫所獨有的符號系統等。
另外,解說的內容很直接,每個圖表只講一件事情,這樣讓解說版內容非常容易理解。加上內容十分詳細,即使是看過很多日漫作品的人,也還是能從這些資訊中有所收穫。筆者便在這裡看到很多不分年齡層的觀眾,頗有興味地專心閱讀(圖7)。

任何展覽都會有技術性內容,籌展方必須從沒有基礎的觀眾角度去思考,提取出來變成展覽題材ABC。雖然這麼做或許和科普知識相似,對觀眾來說卻是十分重要的暖身懶人包。這是讓觀眾建立信心的基礎工程,先在觀眾的腦海中鋪出一條通往文物所處世界的道路,進入接下來的進階主題時,觀眾便有一套知識準備,可以隨時派上用場。
(四)解說牌不只是年分與長寬高,更重要的是……
受到日漫產業文化強烈影響的臺灣,每年都有不少漫畫相關主題展覽。但是,常見的「漫畫家原畫」展品旁邊往往只有一個簡陋作品牌,甚至版權聲明還寫得更加詳細。若有進一步的解說,常是單一展區裡共用一份簡介。可是在「Manga」裡,大部分原畫展品都有非常完整、多層次的解說牌,提供完整的說明。
此次展出多件日本漫畫家星野之宣(Hoshino Yukinobu)以大英博物館為背景的漫畫作品(臺灣翻譯版本為:《宗像教授異考錄》,第十五集)的原畫。為了方便當地觀眾理解漫畫內容,對話泡泡的正上方、保護層的壓克力下方浮貼了英文翻譯的臺詞(圖8)。這既不會影響到原畫(因為沒有直接接觸),又能夠在最省空間的情況下,讓觀眾直接看懂漫畫;這樣的作法雖然很費工夫,對觀眾來說卻很便利,更能大幅減少解說牌中交代劇情的需要。
至於這些原畫的解說牌在說明些什麼呢?搭配這部漫畫原畫展示的解說牌共有三塊(圖9),一塊用來解說這部漫畫作品的主要劇情(原畫只展了局部內容),跟這部作品所產生的影響或意義;另一塊則是介紹漫畫家本人。有意思的是這塊解說牌的下方,有張日本地圖,標註漫畫家的家鄉,地圖旁邊則寫著漫畫家的血型。為什麼要揭露這種個人資訊?或許是讓觀眾與漫畫家更親近吧!
本展中被介紹到的漫畫家還有另一塊解說牌,內容分成三部分:左側是漫畫家獨照照片,旁邊安插一個對白大泡泡,裡面是漫畫家對於展示作品的註解,類似創作者自述;右下角則有一個爆炸框,裡頭是對這個漫畫家的補述,比如如何進入日本漫畫界,或是曾經發生過什麼事,從而影響漫畫家的某部作品。
從這些解說牌的內容可以推測其背後應有大量資訊為基礎,以及籌備過程中得花費不少人力做整理。但是,當整檔展覽的呈現方式都是如此體貼和細膩,觀眾看到的展覽便不會只是走馬看花,而是會對展品、展出的人事物有十分深刻、立體的感受。
(五)要替觀眾省時省力,就是不能省略體貼。
除了前述各項用心製作的展示,這檔展覽還有一些製作上的細微之處,值得我們借鏡。在展覽的眾多技術層面中,以下補充說明三項觀眾比較容易從觀展品質中感受到的項目:燈光、解說牌和影片。
燈光
近年很多展覽都會邀請專業的燈光師來打燈,並且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展品」上。但是展品之外,展場內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生物性材質文物,流傳千百年的紙張或織品,得用比較微弱的光源,可是一旁的解說板或作品牌還是要有足夠的亮度,觀眾才有辦法閱讀;相反的,如果展品本身會發光,周邊區域就不能太明亮,以免無法感受展品的特殊性。同時有了明暗的區隔,展區的劃分自然會比較明顯(圖10)。
解說牌
其一,本展解說牌的專有名詞很少,如果有,會有另外的名詞解釋。其二,文字陳述採用主動語氣,並且文字的數量,除了整檔展覽的綜合論述比較多(不超過250字),基本上都在100字以內。其三,解說文字區塊中段落編排合理,沒有太寬太長,避免了閱讀換行時跑錯位置的隱患。其四,解說牌使用不反光的材質,文字字色和牌子底色也有足夠對比,讓觀眾閱讀起來很舒服。
影片
這檔展覽中的影片主要是兩類,一個是從業人員的訪談,一個是漫畫改編的動畫。而這些影片都有兩個共通點:第一、精簡。比如訪談,只節錄訪談中最核心的問答,最長二分鐘。動畫也是擷取最精華或具有意義的片段。第二、顯示時間軸。在每個影片的下緣,都可以看到一條隨著影片演出不斷增長的時間軸(圖11),讓觀眾可以知道,自己還需要看多久,要不要看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體貼和顯示設計,會讓影片被看完的機率提高許多。

小結:當觀眾真的看到了,展覽才會創生出價值和意義
一檔好的展覽,需要的不只是展品有多重要或多麼稀有。同樣重要的是,籌展團隊是否願意採用容易理解,且能有效呈現展品價值的展示方式?是否願意積極面對這些極瑣碎、細微,卻會強烈影響觀展感受的種種技術問題。有了這些態度,才有可能讓觀眾看到一檔完整的展覽,接受到展覽要傳達的觀點、甚至創生出自己的一番體會(圖12)。筆者認為,這些才是展覽要追求的最完整價值,而這樣的展覽才是觀眾會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