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潛入藝術生態圈,傾聽藏家與藝術家的行內悄悄話

潛入藝術生態圈,傾聽藏家與藝術家的行內悄悄話

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TEXT/ Angeline Hsiao and Andrea Chen 關於東亞藏…
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TEXT/ Angeline Hsiao and Andrea Chen
關於東亞藏家
旗下擁Gucci、Saint Laurent等品牌的精品集團Kering創辦人François Pinault曾說:「一個好的藏家,需要有好眼力、激情以及鑒賞能力去感知作品所蘊藏的藝術價值。生意場上可以冷酷殘忍,不需要付出情感,消除情感因素對生意有效。但一切藝術都與激情有關。」
Uli Sigg
Uli Sigg在M+博物館展出其多年的收藏。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談到中國當代藝術,便不會忽略這位重要的藏家。Uli Sigg 1946年出生於瑞士,自40歲起持續蒐集中國大批油畫、裝置、影像及雕塑作品,包含眾多當紅的藝術家作品如:王廣義、艾未未、張洹、張曉剛、周鐵海等。他的收藏被譽為「百科全書」,藉由這些成長於文革當時、文革後的藝術家的作品,完整側寫中國過去政治、經濟都疾速動盪的時代。
近年Uli Sigg向香港M+博物館捐贈共來自325位中國藝術家的1463件作品,M+也進一步購藏47件。去年Uli Sigg的藏品於「M+希克藏品: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出,部分帶有當代政治符碼的作品首次回到中國的語境,空前盛況也可在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中窺見一二。
宮津大輔
宮津大輔與藝術家合作打造「夢想之屋」,奈良美智替他繪於拉門。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收藏藝術品多是私人的雅癖,但日本藏家宮津大輔有不一樣的觀點:「藝術品並非只屬於我,也同時屬於所有喜歡藝術的人。收藏家必須將收藏品以完美的狀態傳給下一代,這是我的信念。」他將所有作品託放在專業的儲藏公司,恆溫、恆濕地收藏。如此心細而謹慎,因為他認為:「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欣賞千百年前的傑出作品,也是因為許多收藏家,將這些珍貴作品傳承下來。」
除了與一般藏家相似,讓藝術走入自己的生活,宮津大輔更突發奇想與超過10位藝術家合作打造自己的「夢想之屋」,成就一個大型的傑作。無論是獨為雨聲留下的迴響空間、奈良美智的手繪門,還是草間彌生的鏡子,都讓他的日復一日的白領生活,回到家中反倒更加自由而豐盈。
喬志兵
來自上海的藏家喬志兵。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中國的藝術市場10年內迅速崛起,除了資本充足的典型藏家活躍,喬志兵以室內空間擺設為主的收藏出發點,也凸顯了藏家的另類取向。4層樓建築,喬志兵的俱樂部「上海之夜」,內有多位名家的裝置、多媒體、平面作品,他把Olafur Eliasson的燈光作品置於中庭,灑落氤氳光影,也在藝術家張曉剛的《三把椅子》前放上一把真椅子,延伸作品與空間的生動對話。喬志兵說:「我覺得一個好作品,它能改變環境。很多客人剛開始都不知道(作品、藝術家名),但他能感覺到這是個挺好的東西。」
「上海之夜」外觀。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上海之夜」與其上一層樓的「藝術飯店」是喬治兵的商業空間,平時舉行演出也開辦展覽,過往吸引藝術家張恩利、楊福東、周鐵海、徐震參與室內設計。體現這樣的空間不僅沒流於封藏藝術品的溫室,還更吸引更多藝文雅好者前去朝聖,形塑一場場流動饗宴。如喬志兵所願:「讓藝術影響到更多的人,這是我想嘗試的事。」
關於中國當代藝術家
蘇富比超級拍賣師Simon de Pury曾在自傳中談到他的拍賣生涯,特別有感的則是:
大家不再問「美嗎?」而是問「貴嗎?」
除了在全球政經領域舉足輕重,中國的藝術市場也成為不容小覷的生機環境,歷年大型博覽會、藝術拍賣蓬勃開展,更有曾經連霸世界最大藝品市場5年的紀錄。以藝拍金額而言,2015年中國雖一度被美國比了下去,但很快地又在2016年以破紀錄的48億美元(約新台幣1440億)奪回頭銜。單看去年,中國就已佔據全球藝拍總額38%。
不過藏家帶著財富精準出手,我們或許也想知道市場另一端,正揮灑才賦的藝術家怎麼想呢?
王光樂
潛入藝術生態圈,傾聽藏家與藝術家的行內悄悄話
「有些人買是為了賣,但對藝術家來說,我好像從來沒這麼高要求。東西在工作室的時候是我的,這是過程,當我覺得它已經沒問題了,出去以後我就不管它。」王光樂認為這樣特別有意思。
「作品的內涵,很多時候是它在外面漂流時,人家來豐富它。」
2002年王光樂開始「水磨石」系列,2006年則啟動「壽漆」系列,成為中國藝術圈的炙熱新星。在從事壽漆系列的創作時,他一次次等待乾燥,再一層層覆上顏料,形成畫作四周明亮、中央極致純粹的過渡。有趣的是壽漆本來漆於棺木,但此系列初到倫敦展出時,朝霧般的黃色光暈,使民眾大感驚奇。
源自距離死亡意象如此近的素材,在王光樂手中卻是「充滿生命力的放射光芒」。
薛若哲
新生代藝術家薛若哲自2013年起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留學,2015畢業回國不久,便在2016年Art Basel Hong Kong獲得畫廊和藏家青睞,作品不僅被布設於展區門面,現場三件畫作更全數售出。
藝術家薛若哲(右)與其畫作。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在北京,藝術家自海外歸國後的文化、身分認同,無論是像浮萍一樣飄無,或是像勁草一般扎根,都難避免時代浪潮的無情沖刷。薛若哲有感於此,便藉油畫作品中尋覓中國藝術家精神,他認為中國人並非只能侷限中國畫創作,「其實用什麼材料不重要,重要在於我用中國人的身分創作。」而無論薛若哲的媒介是平面、裝置、還是影像,他說:「中國的氣質是在血裡面的,這是改不掉的。」
宋冬
藝術家宋冬。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宋冬的創作是家庭集體的記憶。父親驟逝後,宋冬的母親打開封箱,拿出儲藏品堆滿全屋子,用以彌補喪失親人的空洞。起初宋冬會替母親「收拾」,但與母親的一次意見摩擦後,宋冬徹夜思考「什麼是孝順」,進而決心延續母親鋪排的物品進一步發展。
「孝順,就是順著為孝。」
2005年在北京798藝術區首展的《物盡其用》,宋冬盤點母親收藏30年、超過上萬件的家用品,不僅找回許多家族的故事,也透過母親的收藏窺見上個時代的生活風貌,如:家中節儉省下的肥皂屑、奶奶腳小得只能買的童鞋、或爺爺蓋被子獨特的方式。
宋冬作品於北京展出實景。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對部分藏家而言,藝術品是生活的一個雅好;但從宋冬的視角來看,這些他10年來多次帶至韓國、德國、英國亮相的「儲藏品」,是藝術創作、是雙親逝去後家族內不曾失效的連結、亦是他生活最熟稔的語言。
宋冬以作品《坐井觀天》,以父親的哲語為靈感,利用多重鏡面營造豐富繁盛之感。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本文由 Harper's BAZAAR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
 更多時尚藝術資訊,盡在《Harper's BAZAAR》
延伸閱讀
BAZAAR與大師們的交會!藏在時尚雜誌裡的藝術魂
吳華專欄:巴塞爾除了藝博會,應該看什麼?
Bazaar( 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