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TEXT/ Angeline Hsiao and Andrea Chen 在雙年展之後,北美館接著推出聯展《微光闇影》,以「時間性的暗影」、「歷史性的暗影」、「物理性的暗影」與「被拍者的暗影」劃分四大主題,探討攝影的根本。而策展人余思穎一口氣集結20位跨世代攝影家的作品,也使每一次鏡頭曝光後即刻誕生的時空切片,於展間再次交會。 本次共展出240組照片,館內一系列黑白的新聞紀實影像,與館外萬彩繽紛的數位創作形成強烈對比。擁有高畫素相片甚是輕易的當代,人們常為追求完美而微調或重拍,不過藝術家張雍作品〈胎記〉,純粹帶領觀眾回到傻瓜相機的年代,呈現底片照相時首張一定過曝,且無可避免的本質,反使看似瑕疵的相片,渾然天成地完美。 與〈胎記〉異曲同工的,還有一卷藝術家從納莉風災打撈起的泡水底片,水痕在影像表層留下漫漫足跡,意外成了最具人情趣味的濾鏡,也使攝影的奧義不僅止於紀錄畫面的單薄層次。 張雍作品〈胎記〉,如實留下底片相機首張過曝的印記。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儘管滾動底片相機上齒輪的聲音早已不復耳聞,但「歷史性的暗影」主題區塊,則為觀者完整回顧台灣解嚴後,人民積極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