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日本遣美使節名村五八郎(Gohachiro Namura,1826-1876)在華盛頓特區首見收藏各式物件以傳播知識之場所,並將其譯為「博物館」。福澤諭吉(Yukichi Fukuzawa)於《西洋事情》中介紹博物館為世界珍稀古物的集中處,至於展示最新器械發明的博覽會,則是各國「智力工夫」的交易之所。中文沿日文之故,亦稱museum為博物館,不過福澤諭吉始料未及的是,21世紀的博物館因為和科技及新創(start up)的結合,竟也成了智力工夫的交易之所。 跨域挑戰的實驗室 開啟當代博物館、美術館最大數位平台的序曲來自科技龍頭谷歌(Google)的「20%時間」(20% time)計畫:鼓勵員工利用20%的工作時間肆意發想,激盪和手邊工作無正相關的創意。當時的谷歌員工阿米德.蘇德(Amit Sood)建議谷歌與全球博物館和美術館建立夥伴關係,利用谷歌街景等高解析影像技術將館內實景及藏品數位化,讓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不受時空及預算限制、零距離的在網上瀏覽欣賞各館館藏品。由於提案符合谷歌「彙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to organize the world’…